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一生创作了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作品总名为《人间喜剧》,采用分类整理、编目和人物再现的办法,把众多人物和篇章连成一个整体,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三部分。其中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等。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间喜剧》书影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以毕生精力完成的光辉创作,堪称人类精神文明的奇迹。在这里,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它再现了1816年至1848年,也就是“王政复辟”到七月王朝期间广阔的社会图景。因此,《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人间喜剧》这个包括91部小说的庞大作品群,采取了分类整理和人物再现的方法组合成有机的整体。所谓分类整理,就是将作品按其类别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三大类,其中风俗研究最为重要,数量最多,因此又将其分为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军事生活、乡村生活等六大场景。所谓人物再现法,就是将同一个人物,让他在不同作品中连续出现。每出现一次,就展示其性格的一个侧面,最后,将这些作品情节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其性格的全部。比如拉斯蒂涅,在《高老头》中只是野心家的雏形,在《纽沁根银行》中,发展为野心家的典型,在《贝姨》与《阿尔西的议员》中,变成了挤进贵族行列的豺狼般的金融寡头。
《人间喜剧》展示了法国社会的整个面貌,其社会历史内容可以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金钱罪恶三大主题。
第一主题:贵族衰亡
《人间喜剧》写了资产阶级以充满铜臭味的金钱为炮弹,在三个战场上发起对封建阶级的猛攻,使贵族连遭惨败。
第一战场:老一代被金钱打倒。代表作是《古物陈列室》《农民》。
第二战场:新一代被金钱腐蚀。代表作为《高老头》。
第三战场:妇女被金钱轰走。表现为太太们情场失意,小姐们婚姻不幸这两个方面。代表作是《弃妇》《苏城舞会》。
巴尔扎克的阶级同情,是在注定要灭亡的贵族一边的,然而他同情的泪水挡不住他现实主义的目光,他不得不违背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爱,如泣如诉地描绘了他心爱的贵族阶级必然没落的命运。正如恩格斯所说:“他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
第二主题:资产者发迹
在《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成功地塑造出一系列取代贵族而入主流社会的资产者形象,这些形象大致由三类人构成:
(1)具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特点的老一代资产者形象。代表人物如《高利贷者》中高布赛克。剥削方式单一,经营手段落后;生活方式陈旧,极端吝啬,这是资本主义早期剥削者的特点。
(2)具有过渡时期,即自由竞争时期特点的资产者形象。代表人物如《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此时,剥削方式具有多样性,经营手段带有投机性,生活方式仍带有早期资产者极度吝啬的特点。
(3)具有垄断时期金融寡头特征的新一代资产者形象。代表人物如《纽沁根银行》中的纽沁根。此时的剥削方式带有更大的冒险性和欺骗性,经营手段超越经营范围,向政权渗透;生活方式现代化,纸醉金迷,穷奢极欲。经济命脉的掌管者同国家政权的掌管者开始勾结的垄断资本已初露端倪。
《人间喜剧》通过老一代的高布赛克、过渡时期的葛朗台和青春期的纽沁根这三代人追逐金钱的经营史,再现了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演进史,这也是资本主义由崛起到成熟,到统治全世界的发迹史。
第三主题:金钱罪恶(www.zuozong.com)
(1)毁灭人性、败坏良心
金钱调动起全社会所有成员的卑劣情欲,人人都毫无例外地追逐金钱,它把一切统统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导致良心萎缩、野心滋长、道德堕落、人欲横流。代表作有《高老头》《贝姨》。
(2)毁灭爱情、败坏家庭
金钱成为夫妻结缘的唯一纽带。爱情、婚姻、家庭都是以金钱为轴心而展开的,金钱导演出一幕幕悲剧、喜剧、丑剧和闹剧。代表作是《欧耶妮·葛朗台》《夏倍上校》。
(3)毁灭社会、败坏国家
金钱犹如无孔不入的黄色魔鬼渗入到全社会的各个角落,收买了当权者的人心,使大人物堕落为“衣冠禽兽”。金钱毒染了整个上层建筑包括文学、艺术的神圣殿堂。金钱成为国家政治权利的杠杆,无所不能的真正的主宰。代表作是《幻灭》《交际花盛衰记》。
巴尔扎克的艺术成就:
首先,强烈的现实性。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以高瞻远瞩的历史目光,从研究客观世界的宏观出发,洞悉整个法兰西政治、经济、思想、道德以及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达到一般作家所达不到的深度和广度。它具体表现在:
(1)立意高。《人间喜剧》的目的是研究整个社会,写出一部法国社会的风俗史,这使巴尔扎克能站在现实主义的高度,展示历史的发展。
(2)视野阔。这是一部睥睨千古、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把1816至1848年王政复辟、七月王朝期间广阔的社会生活尽收笔底,无论是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还是金钱罪恶,都无所不包地囊括其中。
(3)挖掘深。巴尔扎克以阶级斗争的观点深入探讨各阶级的动向,指出“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暴发户的进攻下最后被扫除”,深刻反映出时代的本质。它以经济决定一切的观点,研究金钱征服整个社会的历史进程,揭露本质,打中要害,非凡夫俗子、犬儒文丐所能比拟。
其次,高度的典型性。这表现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方面。
(1)环境决定性格。巴尔扎克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环境可以决定和改变人,他总是着重描写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作用。作品开头往往是大段精细而富有典型特征的环境描写,之后再列出人物与情节。他的环境描写包括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人物关系和日常生活的物质条件。不同的环境成为不同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的依据。
(2)性格再现环境。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是时代本质的艺术再现。那些充满贪婪、野心、拜金、兽性的人物,都是从时代的五脏六腑中孕育出来的,都是现实的嫡生子女,通过这些典型,巴尔扎克再现出产生他们的环境即社会的本质。
(3)惊人的情欲描写。巴尔扎克在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时,尤其善于突出“这一个”,他让他的主人公被某种情欲甚至怪癖控制着,达到病态的、疯狂的、不可遏制的、叫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他们宁可不分昼夜地将自己焚烧在这种情欲的孽火中,死而无悔。比如高老头的爱女、葛朗台的爱钱、贝姨的妒忌、邦斯的古董癖、于勒的好色,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产生震撼人心的感情力量,达到比真人还真实的艺术效果。
再次,细节的真实性。作为艺术巨匠的巴尔扎克,在他描写人物的多方面成就中,通过一系列具体而典型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这点则更可称道。这种对细节描写的逼真同样使人物更具真实感,更富感染力。
比如葛朗台的肉瘤,总是在心理激烈活动的时刻闪动;他的口吃,又总是在他欲擒先纵,投石问路的节骨眼上出现。巴尔扎克由此表现出自由竞争时代资产者的狡猾奸诈与老练。
再如拉斯蒂涅写信索取母亲和妹妹积蓄时暗自流下几滴眼泪,表达出野心膨胀但天良未泯的青年此时此刻的内心矛盾,也表现出他走向深渊的趋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