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表达常见问题分析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表达常见问题分析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表达涉及不同方面。此外,由于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专业背景多样,很多记者并不是播音专业科班出身,也从未接受过有声语言表达、吐字发声等方面的专业训练,因此,有声语言表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表达常见问题分析

王晓健

“出镜记者”一词出自英文“on-camera correspondent and reporter”,即在新闻现场,通过镜头从事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的总称。[1]出镜记者需要从事新闻稿件撰写、新闻成片编辑等工作。一般而言,如果新闻中有记者出镜,记者本人要配音来保证新闻语言风格的一致性。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情况下,还需要出镜记者进行直播连线。由此可见,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表达涉及不同方面。此外,由于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专业背景多样,很多记者并不是播音专业科班出身,也从未接受过有声语言表达、吐字发声等方面的专业训练,因此,有声语言表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将以非播音专业毕业从事电视新闻出镜记者工作的记者为研究对象,着重从新闻配音、录播出镜和直播连线三方面进行研究。

一、电视新闻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表达常见问题

(一)新闻配音方面的问题

1.普通话不够标准,语音、语调有误

因为记者既不像播音专业的学生那样接受过系统的语音发声训练,在工作招聘时,也没有像对播音员主持人那样,有普通话一级甲等的要求,所以很多记者在普通话语音、语调方面或多或少有自己固有的发音习惯,于是在配音时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比如,在声母方面,有的记者发音位置靠前,尖音明显,这样显得不是十分庄重;在韵母方面,有的记者前后鼻音不分,把“心情”读成“辛勤”、把“您好”读成“宁好”;在声调方面,“报道”的“道”本应读去声,却读成了上声等。这些在声母、韵母以及语调方面的不准确现象在记者配音时经常发生。

2.容易过多考虑吐字发音,而没有传递新闻内容

在配音时,因为需要使用标准普通话,所以记者在话筒前便会关注自己的发音是否正确、普通话是否标准。此时,注意力便较多集中在吐字发音上,导致对新闻内容关注不够。这样就无法正确传递新闻本身的信息,很容易出现“念稿腔”。

比如,在笔者的一则《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访华》的新闻中,正文中说“时隔两年再次访华的海伦·克拉克行程安排紧密,两天时间与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环保部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举行会谈”。

这句话中要传递的信息有“时隔两年”“再次”“安排紧密”以及一些部门的名称,这些信息传递出去了,行程的紧密度就体现出来了。而笔者在配音时,思考更多的是吐字发音,比如“紧密”的“紧”字要注意尖音,调值要正确等。备稿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从新闻主题、内容、基调等方面思考,导致配音效果欠佳,单纯因为追求发音准确而出现了“念稿腔”。

3.缺乏新闻现场感,状态不积极,配音不生动

新闻讲述的是新近发生的事件,因此,配音时要注意新鲜感与时效性。电视新闻节奏明快,有利于表现新闻事件的动态变化,也符合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受众心理节奏和收视需求。

然而,因为新闻制作流程化,新闻稿件需要主管领导审阅,所以一般无法在新闻现场配音,而只能在配音间完成。由于配音间环境安静,记者配音时心理缺乏现场感,情绪调动不足,节奏容易慢下来,导致配音不生动。

(二)录播出镜方面的问题

1.心理紧张、机械背稿导致缺乏交流感

录播出镜是很多记者都会采取的一种出镜方式。记者可以事先或在新闻现场根据掌握的情况写好出镜词再录制。由于准备好了出镜词,记者通常会按照稿件内容,力图一字不差地予以录制,这样做的弊端是注意力会集中在稿件上,容易出现机械背稿痕迹。再加上眼神、动作等副语言运用不当,很容易缺乏与受众的交流感。

比如,笔者第一次出镜的新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访华》,出镜词是“克拉克女士还表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和亚投行倡议,相信这将为相关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将与中国就此展开更多的探讨与合作”,这段出镜词要向受众传递的信息是中方提出的“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倡议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官方表态支持,这与老百姓息息相关。因此录出镜时,不能只引述官方表态,还要将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意思传递出来。由于笔者面对镜头时紧张,就将出镜词机械地背诵了一遍,没有真正将内容信息传递出来,也没有交流感可言。

2.表达状态不够积极,态度不够鲜明

内容是出镜记者希望向观众传递的,所以记者本人采用录播方式更能起到强化作用。这时,需要记者有强烈的表达意愿,将新闻中需要强调补充的内容传递给受众。然而,有的出镜记者,既找不到积极状态,又缺乏表达愿望,无论是节奏感、语气,还是情感调动都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导致记者新闻态度不够鲜明,录播出镜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直播连线有声语言表达问题

1.语言表达不流畅、逻辑不清

在直播连线时,记者有声语言表达具有即兴的特点。语言表达无法精雕细琢,遣词造句不能反复推敲,再加上记者处于紧张状态,很容易出现逻辑不清、语序混乱或者语言卡壳等现象。出镜记者本应用专业化语速和流畅清晰的表达来报道新闻事件,而有的记者却出现磕磕巴巴、不成句子以及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还有记者直播连线时会使用口头语,比如“然后”“那个”“然而”等。没有递进关系时使用“然后”,没有转折关系时使用“然而”,严重影响了语言表达的流畅度。口头语频繁出现,也会干扰信息的传播。

2.背诵痕迹强,语言表达不自然,缺乏交流感

出镜记者语言具有“口语化”特点,在语音、语调上应生动自然。记者在直播连线前需要和后期对接,通过列提纲或写成稿件的方法准备连线内容。这样做可以减少出镜记者因思考和组织语言导致的卡壳,弊端是有的记者在直播连线时,会将稿件背诵出来而忽略了对现场细节的观察。此外,连线中还有记者会忽略与主持人或者电视机前受众的交流互动,有的记者不注意主持人提问就回答或评论,所答非所问。正是由于有了准备好的稿件,记者才容易自说自话,忽略受众在接受信息时的反应,缺乏交流感。

二、电视新闻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表达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吐字发声的基本功是语言表达自如的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扎实的吐字发声基本功是出镜记者有声语言表达自如的保障。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才能避免诸如音调、发音错误的现象,才能将更多精力分配到对新闻内容的传播上。为此,从事出镜记者的同行要加强语音、发声、呼吸控制等方面的训练。

一方面,在语音方面,可以从声母、韵母、声调、语流音变开始,平时多加练习或在工作中用心体会。比如,笔者在发j、q、x时,就会有略微明显的尖音,于是每天练习,坚持一段时间后,这组音的发音明显好转。

另一方面,加强呼吸、口腔控制训练,学会用胸腹式联合呼吸,“使呼吸能够保持在稳定、持久、自如的状态,使吐字归音能够达到清晰、集中、饱满、自由的要求,使受众听着顺耳,才不致使表达者因基本功不过关而力不从心或者分散注意力,给节目留下种种遗憾”。[2]

比如,在笔者的新闻《巴基斯坦外交国务部长访华》的文稿中,有这样的表述:“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应邀对巴基斯坦进行正式访问。中巴双方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建立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句子长、字数多,如果在需要换气的地方处理不好,配音就不容易完成。配音前,笔者做了如下处理:(中巴双方)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建立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这样在配音时就能一气呵成[注:“/”表示换气位置、“()”表示一个完整意群]。

此外,无论是录播出镜还是直播连线,都要求扎实的吐字发音基本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播音功底,语言表达才能自如。笔者一开始录出镜时,常遇到因出镜词太长换气导致语意中断的情况,一段出镜词要录制很多遍才能完成。笔者分析,原因在于吐字发音基本功不扎实。经过训练以后,录播出镜基本可以一遍完成。

(二)对新闻事实的追问是确定语言表达基调的前提

播音学中讲究备稿六步,其中一个步骤是“把握基调”。基调是指“播送一篇稿件时所把握的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上的特点”,基调要求“播音的表达与理解感受的统一;声音形式与稿件题材风格的统一”。[3](www.zuozong.com)

其实,播音学对于基调的阐述与要求也适用于出镜记者的有声语言表达。出镜记者在配音、录播出镜或者直播连线时,都有时间准备,这与播音中的备稿相似。所以记者配音、出镜时,需要把握好新闻基调,比如基调是轻松明快、严肃还是朴实感人。确定好新闻基调,使语言表达与基调相统一,这样有助于解决配音缺乏现场感以及在录播出镜或直播连线时状态不积极的问题。如何才能确定语言表达的基调?笔者认为,应该以新闻本身为依据,对新闻事实进行追问与确认。

以新闻配音为例,备稿时,一定要明确新闻目的、要传递给受众何种信息,之后再确定表达基调。以笔者《英国对华开放两年多次有效签证 中国公民申请签证更灵活更省钱》这则新闻为例。配音前,笔者明确了该则新闻的目的是告诉中国观众,英国政府推出了签证便利举措,而且两年多次有效签证是很多中国公民梦寐以求的;同时,新闻对签证申请的注意事项做了提示,所以这是一则服务性新闻,语言表达基调应轻松明快。而如果没有弄清楚基调问题就按照政策新闻来配音的话,则与新闻目的不符,受众听起来也会觉得不舒服。

(三)新闻细节的把握是语言表达能够以新动人的依据

播音学指出,新闻播音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以新动人”,也就是把最新发生的事情报告给受众,以新鲜性打动受众。出镜记者从事新闻报道,就是通过语言表达传递新闻内容,所以出镜记者无论是配音、录播出镜还是直播连线,语言表达都要符合以新动人的特点。

出镜记者语言表达如何以新动人、如何生动地用事实说话,笔者认为,要在新闻细节把握上下功夫。下面通过笔者的一篇人物故事《80岁日本老人骑行中国东北》的配音来说明。

一位80岁的日本老人,从黑龙江哈尔滨出发,一路骑行到辽宁葫芦岛,重走当年战败后,和母亲被遣返回国的路线,同时一路上寻找帮助过自己的恩人。老人到达沈阳后,参观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在文稿中,有几处新闻细节需要把握好,才能让配音乃至整个新闻故事打动人心。

这段铁路就是当年的“南满铁路”,1931年9月18日,日军蓄意炸毁了一段路轨,谎称是中国军队所为,从而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1946年日军遣返途中,丸山严一家坐火车也经过了这里。69年过去了,站在铁路旁,听中国的学者讲述历史,丸山严老人有了清晰的认识。

就通篇来说,语言节奏属舒缓型,但因为这里讲述的是那段沉重的历史,所以语言节奏要转变为凝重型。“1946年日军遣返途中,丸山严一家坐火车也经过了这里”这句话是过去与现实的连接,其中“这里”二字虽然是代词,但配音时要强调,这样就可以从过去回到现实,从而引出下一句。下文中,“69年过去了”,“69”这个数字也要着力,从而体现时间跨度长;而“过去了”三个字则不要太过用力,这样组合起来,时光流逝的沧桑感就出来了,这也和“跨越70年的感恩之旅”的主题相契合。

其实,在录播出镜、直播连线前,出镜记者也要对新闻细节精准把握,这样才能在需要强调时强调、需要转变语速时转变语速、需要改变节奏时改变节奏,才能把最重要的内容、最新鲜的信息传递给受众。

(四)话筒镜头前现场感、交流感的心理建设是提高语言表达效率的途径

有声语言表达要“形之于声,及于受众”。出镜记者在配音时缺乏现场感、录播出镜或者直播连线时状态不积极、缺乏与受众的交流感,都会影响传播的效果,语言表达效率也会受损。

根据播音学理论,“话筒前的状态是播音成败攸关的问题。好的话筒前状态,能使播音锦上添花;不好的话筒前状态,则使播音功败垂成”。[4]话筒镜头前,一定要有强烈的表达愿望。比如,在配音间配音时,虽然已经脱离了新闻现场,但一定要通过联想感受还原新闻现场,只有有了新闻现场的心理感受,配音才能有现场感,这样受众听来才是有现场的、生动的新闻。面对镜头,状态要积极,要发挥“我在现场”的作用和优势,将自己掌握的信息告诉给受众。

此外,出镜记者要做到有交流感,就需要获得对象感,要进行交流感的心理建设,感觉受众的存在和反应。要了解受众的期待、要求、愿望、情绪等,设想受众对记者传递的信息有何反应,哪儿明白易懂、哪儿不易弄懂。易懂的地方清楚带过;费解的地方,放慢语速或者把该强调的地方加重语气。记者为受众设想得越细致、越熟悉受众需求,就越能与受众产生更多呼应,就越能够与受众有根据地交流。

参考文献:

[1]卜晨光,邹加倪.电视节目配音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2]段汴霞.广播影视配音艺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

[3]高贵武.出镜报道与新闻主持[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4]何志武,石永军.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巨浪.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6]黎炯宗.广播新闻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7]黎炯宗.电视新闻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8]刘静,邓秀.出镜记者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9]鲁景超.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0]宋晓阳.出镜现场报道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11]张颂.中国播音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

【注释】

[1]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29.

[2]鲁景超.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251.

[3]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213-214.

[4]张颂.中国播音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2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