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体育解说能力的构成,体育解说的发展

浅谈体育解说能力的构成,体育解说的发展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体育赛事转播逐渐在网络上兴起,可体育解说员能力参差不齐,许多解说员的解说水平有待提高。由主持人张之以及后来的电影演员陈述搭档主持这场比赛,这次转播开了体育解说的先河。随着科技的进步,体育解说员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竞技体育往往会令人兴奋,尤其在体育解说员是相关赛事爱好者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浅谈体育解说能力的构成,体育解说的发展

张东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体育赛事受到观众的关注。体育赛事以其紧迫性、极限性、观赏性、人文性深深地吸引了广大观众。体育解说是体育赛事转播中必不可缺的一环,一些体育解说员以其语言魅力及人格魅力在广大体育爱好者面前树立了很高的威信,对体育赛事的转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体育赛事转播逐渐在网络上兴起,可体育解说员能力参差不齐,许多解说员的解说水平有待提高。

一、体育解说的发展

(一)广播时代的体育解说

体育解说员最早起源于体育比赛现场播音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广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1951年,一支苏联篮球代表队来到上海进行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支到访的外国球队,当时上海最大的卢湾体育馆的4000张门票被一抢而空,可见观众高涨的热情。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对这场比赛进行了解说。由主持人张之以及后来的电影演员陈述搭档主持这场比赛,这次转播开了体育解说的先河。随后张之开始了体育解说的生涯,其在1961年解说的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成为经典之作,毛泽东主席曾夸奖:“广播好紧张,让人的心都快跳出来了。”

由于这一阶段体育解说的载体是广播媒体,观众无法看到画面,因此注重语言对画面的描述能力以及语气对气氛的渲染能力。这就要求体育解说员必须有良好的口才与图像语言转化能力,通过大量、快速的描述传递现场信息使观众产生画面感。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身体感官能力的延伸与扩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时的体育解说员就是听众的一双眼睛。

(二)电视时代的体育解说

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一方面,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及职业联赛的萌芽和发展,我国扩大了体育赛事的转播;另一方面,我国电视事业不断进步,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电视媒体的普及,体育解说的主流逐渐转向视听化更强的电视媒体,人们也从过去的听比赛变为看比赛。1995年,中央电视台成立了CCTV-5体育频道,其收视率一直稳居央视所有频道的前三位。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时,CCTV-5的收视率甚至达到了18.26%,一度超过CCTV-1的收视率。

这一阶段的体育解说刚刚从无画面的广播解说过渡到有画面的电视解说,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有画面的时候依旧通过语言描述现场情况,这对观众的观看有时是一种干扰,无法利用体育解说带入更多的信息。“言不尽意像尽意”,即语言有时无法生动地描述一个形象的事物,但是图像却可以。语言的特点在于描述抽象而具体的事物,例如数据、故事、轶闻等。在有电视画面配合的时候,体育解说员没有意识到要挑画面中没有的事物进行描述,也很少整合不同时间和时空的数据与信息,通过解说一并带出。

(三)网络与新媒体时代的体育解说

进入21世纪,网络普及度提高,应用范围逐步拓宽。尤其在2010年后,新媒体的势力逐步壮大,其凭借强大的交互能力、快速的传输能力以及传播范围的广泛赢得了广大受众的欢迎。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有着巨大的优势,其依托网络,可以主动、及时地获取需要的信息,而不是依靠电视媒体给出信息后自己再进行筛选,传播的针对性和传播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传统媒体因为版权的问题无法转播每场比赛,但是网络依托多样化的媒体平台,可以让观众观看到各种比赛不同形式的直播。

随着科技的进步,体育解说员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体育新媒体的发展已经将“大数据”分析引入其中,观众在观看比赛的同时就可以看到实时变化的数据与图表。观众看到的东西与裁判席上的数据几乎没有区别,时间上也仅仅只有几秒之差。在这种情况下,观众甚至可以比体育解说员更懂体育比赛,体育解说与观众之间的“信息鸿沟”被彻底打破。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体育解说员已经无法满足广大体育爱好者的需要,现在更多的是两人搭档同时解说,一个是主持人的角色,另一个是专业项目的评论员。也就是说,新媒体环境下,体育解说员要兼具体育评论员与体育主持人的双重角色。同时,体育解说员的地位也不断受到挑战,要见人之未见、谈人之未谈、评人之未评,一手资料成为黄金资源,“专业化深入、情绪化解读”成为追求目标。

二、体育解说应具备的能力

体育解说在不同的媒介环境下经过了60余年的发展,不同的时代的体育解说有不同特点,总体来讲对体育评论员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体育解说员应具备以下能力:

(一)体育专业知识的广度

体育是一个相对专业的领域,作为体育解说员,知识掌握的广度主要体现在相关信息把握的量上。如果脑海中有丰富的信息,一提到关键词即可调出相关内容,从而将体育解说从现场单一的时空拓展到多个时空,通过这种时空的整合给观众带来更多有用的信息。

相关信息具体可以分为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横向信息包括不同人物主体,例如球队情况、教练员情况、裁判情况等;相关赛制,即关于比赛具体赛制;比赛环境,即当时的球场情况、准备情况以及当时周围的大环境。从这三个方面又可纵向进行时间的扩展,过去、现在、将来都可以引入进来。例如两支球队的历史对抗记录、选手的历史比赛概况、赛制的发展、体育赛事的历史发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

(二)体育专业知识的深度

体育解说不仅仅要整合不同的空间,还要对现场观众看不见的信息进行解读。首先,要对该项运动有足够的了解,同时能够真实体验相关运动,这样才能够深入了解其规则与习惯;其次,要了解技战术的使用,任何运动比拼的不仅仅是体力,还有脑力,因此在对规则了解的基础上,对战术的判断与把握也同样非常重要;最后,要有非常迅速的反应能力,只有在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才能对现场状况了如指掌。

(三)有声语言的规范性

体育解说是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标准而清晰的普通话是信息良好接收的保障。这就要求体育解说员的吐字要清晰、发音要准确,语言要简练、话语要朴素,条理清晰、连贯流畅,鲜明生动、注重文采。(www.zuozong.com)

(四)解说基调的把握

解说基调即解说中情绪的释放与控制。竞技体育往往会令人兴奋,尤其在体育解说员是相关赛事爱好者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但是,作为媒体,我们应客观地评价比赛中的不同选手。当激动与客观相遇时经常会造成一种冲突,因此我们需要情绪的控制与调动。例如2006年世界杯意大利对阵澳大利亚的比赛,黄健翔在点球时明显带有倾向性的解说直接导致澳大利亚球迷的不满。从客观来说,黄健翔当时的解说非常出色,但是他将太多个人的感情融入进去,仅这一点足以让这段评论在传播过程中成为一个失败的案例。但是,如果在体育解说中一味地平铺直叙,情感没有明显波动,就无法体现出体育比赛的节奏,同时也会给观众的听感带来不适,体育解说需要的是激情而不是廉价的激动。因此,在体育解说中确定解说基调,合理运用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五)主持能力

在现在的媒介环境下,体育解说逐渐朝着双人解说甚至多人解说的方向发展。国内已经有体育转播做出过类似的尝试,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在解说2012年欧洲杯决赛时的解说阵容就是由何辉、陈维聪、陈宁三位专业解说员加上前国家队教练员陈熙荣、国际级裁判员李志中,以及前足球运动员刘醒组成的,这个阵容囊括了足球场上球员、教练和裁判三大要素,能在多方面为观众带来专业的点评。

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解说员的职责已经向体育节目主持人的方向发展,抛出话题、引导内容、总结对话,考验的是体育解说员的串联能力、互动能力以及与嘉宾的配合能力。体育解说员要兼顾各方面内容做好整盘菜。

(六)镜头语言解读能力

在重大赛事转播过程中,镜头语言非常重要,例如在NBA比赛中,导播给出的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慢动作都有其含义。它并不是简单地平铺直叙,也并不是单一地将镜头瞄准队员,而是将镜头内容扩展到全场,及时捕捉到裁判、观众、教练等的反应。在电视转播中有这样的规律:“远景取其视,中景取其实,近景取其志。”即远景是为了看清楚整体的面貌,中景可以看清其具体的面貌,近景则可以表现出其情绪。多了解电视转播相关规律,增强对镜头的解读能力,就能更好地把握语言与画面的节奏。

(七)注重语言逻辑性

有人将体育解说比作讲故事,里面有起承转合,节奏有快有慢,在适当的时候会有些小段子穿插进去,有时也有倒叙和插叙,在结尾还要加入一点寓意。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同时也反映出体育解说的语言需要逻辑性。这就要求体育解说员做到:在赛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赛中即兴发挥,抓住重点,有主有次,讲好一段故事;赛后认真总结,分析逻辑,积累经验。

三、体育解说的人文精神

竞技体育自古以来就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体育运动,其蕴含了深刻的人文精神。例如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在当时战乱环境下,由几个城邦国王达成的停战协定。规定定期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并实行“神圣休战日”,即在奥运会举办时期不得发动任何战争,因此奥运会传递的是“和平、友谊、团结”之意。同样,每个具体赛事也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这些精神内涵体现在比赛的各种细节之中。体育解说传达的也不仅仅是比赛的胜负,更要将体育运动中的情绪与精神传播给受众。一方面,体育解说中必须要关注人,要关注小事和细节,不要总是说运动员的非凡之举,运动员也是人,在生活与比赛中也会遇到紧张、激动等情感,通过细节描绘将更立体的人物形象经由媒介传递给受众。另一方面,要给予运动员足够的人文关怀,要考虑运动员的感受,引导观众关注体育精神而非比赛结果。

体育解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但要具备多种能力,理性地操控全局,更要有一份持久的热情与一点悲天悯人的情怀。体育解说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它需要的不是物质的鼓励,不是胜负的欣喜或失望,而是人类不断挑战极限勇往直前的精神,人们相互之间和平友好的期望。体育解说不仅仅是体育解说,它是情绪的宣泄与情感的传播。感动在竞技体育中无处不在,它也许是胜利时的欢呼,也许是失败后的微笑,也许是对手之间的帮助……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体育精神。而体育解说员的任务就是将这神圣的情感通过语言传播给每一位体育爱好者,体育解说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林小榆,叶紫辰.当今体育解说面临的新媒体形势及应对策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6).

[2]刘宁.跟随时代的脚步——谈电视体育解说之进步[J].采写编,2011(1).

[3]马良.篮球比赛电视体育解说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4).

[4]邹望梅,张德胜.论体育解说的逻辑层次[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4).

[5]李冶业.体育解说“人文化”中对“人”关怀的实现[J].中国报业,2012(4).

[6]体育解说员已死:有了这个数据系统,观众懂得比你多[EB/OL].http://www.huxiu.com/article/20992/1.html.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