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经典诵读的文化传承功能:以方明的中华经典系列咏诵创作为例

论经典诵读的文化传承功能:以方明的中华经典系列咏诵创作为例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典诵读创作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正因如此,方明的诵读创作才特别具有感染力。在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中,方明的诵读创作一直在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方式弘扬着中华民族精神。在诵读创作的过程中,方明不断将佳作呈献给广大受众。

论经典诵读的文化传承功能:以方明的中华经典系列咏诵创作为例

刘 卓

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融合和交流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通过讲坛、讲座和书本等渠道了解国学的受众面还很有限,如果通过诵读艺术的方式来打破国学接受的藩篱,让国学走下殿堂,走出教室,走到普通百姓中间,那么对于加快国学的普及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将是十分有益的。

在“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中,我国著名诵读艺术家方明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诵读形式解读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展现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神韵,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学经典走进百姓、走向世界,推动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播与普及,以经典诵读承载、传播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文化情感和文化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促进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一、经典诵读承载、传播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无论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还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承载并传递着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乃至自然等诸多信息。我们诵读《道德经》《诗经》《孙子兵法》《论语》《孟子》《孝经》《大学》……的时候,都必然要了解文字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方明作为诵读创作者通过声音传播着这些信息,使其成为打动受众的基础,其诵读创作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背后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方明高超的诵读创作艺术水准,在某种意义上不完全在于其吐字发声和表达技巧,而在于其自身所具备的深厚文化底蕴,他能够通过诵读创作技巧将这种文化的气质和风采充分地展现出来。自然,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是一蹴而就的。方明自幼喜爱读书,很多创作表达都得益于他对古文的理解与体悟。方明对古文的理解深入、透彻,早在主持《阅读与欣赏》期间就专门学习了古文的韵脚和平仄的运用,精心钻研了很多古文的写作背景及精神实质。他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内蕴有机地内化到作品创作之中,带给他人以文化传统的熏陶与启迪。特别是古文诵读,更是充分体现出了方明的传统文化内涵。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方明正是抓住了这个根本的立足点,将自己的创作融于民族整体的发展之中,站在民族的高度,从整体角度来调整结构和优化每一部作品当中的创作要素。诵读创作如果脱离了民族的土壤,就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在创作中体现民族魂,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诵读作品才能够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够经久不衰。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方明之所以能够通过诵读作品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派,关键在于他具有宽广的文化视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并将自己的积累在创作中转化为自身的感受传达给广大受众。

二、经典诵读承载、传播着丰富的文化情感

诵读作品能否在情感上打动受众是评定诵读创作者成功与否的重要判断标准。诵读语言文字的背后,或隐或显地存在着灵魂的悸动,如何让这个灵魂浮现在受众的脑海中,既有诵读技术的作用,也有诵读者人格魅力和感悟力的作用。如若诵读者自身未能动情便无法使受众动情,更谈不上文化情感的传承了。诵读者了解、体味、认同、传播的情感是整个民族迄今为止各种情感的汇集,有赞美讴歌,有怜悯同情,有爱护珍惜,有愤怒悲叹……《桂林山水歌》传播的是热爱自然的情感,《岳阳楼记》传播的是伟大的家国情感,《生命进行曲》传播的是历经坎坷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衰老的回答》传播的是积极乐观的心态,《爱让我们在一起》传播的是人间真挚的友爱之情……这些共同构筑了民族文化情感的宝库。(www.zuozong.com)

经典诵读创作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在对文学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时,需要恰切地综合运用情、声、气,将作品中的精神和情感通过动听的有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给受众,使其在了解作品的同时从中受到感染和得到启发。因此,方明在创作中吸收民族性的精华,古为今用,他为我用。从理解文字作品的角度看,方明在创作中不仅考虑到如何益于受众的理解和把握,如何突出作品的重点和难点,还考虑到如何运用情感吸引受众,进而启发受众,将文字作品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全局性构思,进而为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的表达做好准备。正因如此,方明的诵读创作才特别具有感染力。

三、经典诵读承载、传播着丰富的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坚定、顽强、勇敢、豪迈的民族,其民族精神的内涵具有丰富的意义。在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中,方明的诵读创作一直在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方式弘扬着中华民族精神。公平、正义、善良、无私、包容、坚忍、批判、反思、独立、自由、民主、真理……方明将这些美好的字眼及其背后的真谛通过诵读活动和实践传递给受众,并转化为一种力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进而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一种文化的交流和精神的互动。

在诵读创作的过程中,方明不断将佳作呈献给广大受众。他不仅通过经典诵读带我们走近了唐宋名篇,解读了《道德经》《诗经》《孙子兵法》《论语》《孟子》《孝敬》《大学》等中华经典,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推向全球。自2012年起,方明连续三年受邀前往巴黎参加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出的“和韵天歌——感悟《道德经》咏诵会”“仁者之歌——感悟《论语》咏诵会”“至善之道——感悟《大学》咏诵会”,这是由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世侨会中华经典文化传播交流委员会承办的演出。在国际舞台的咏诵会上,方明以大气稳健、遒劲潇洒的诵读创作赢得了欧洲观众的一致好评和由衷的赞赏,艺术地解读出了《道德经》《论语》《大学》中的精华思想,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既带给受众以思想的盛宴,又带给大家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在多元文化交汇的巴黎,方明以大气磅礴、耐人回味的诵读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对话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恩吉达在观看完“仁者之歌——感悟《论语》咏诵会”演出后接受采访时表示:“今晚的演出可以用‘震撼’来形容,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边看演出,一边看字幕,对中国儒家思想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这场演出让孔子的思想变得非常形象,我们认为这个形式是一个完美的呈现。”此外,方明受邀在巴黎参加的其他演出也得到了法国当地多家中文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法广中文电台报道说:“在中国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努力中,如果说宋祖英到纽约肯尼迪中心演唱中国民歌,廖昌永到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欧洲歌剧咏叹调展示的是中国文艺家们在娱乐层面的技艺的话,‘中华经典系列咏诵’又更进了一步,它让我们看到:在国际平台上,中国古典文化巧遇式地邂逅了中国当代政治文化,没有刻意的痕迹,却让观众在享受娱乐的同时自己去发现、对照、琢磨,深入体会中国的发展。这个动作本身成为邀请世界从多方面了解研究中国国情和思想脉络的中国文化外交的一部分。”

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方明的经典诵读创作不仅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还为广播电视传媒系统做出了典型的示范作用。方明的诵读创作不仅仅是一次次创作活动,一部部创作作品,还是一种易于广大受众接受的教育手段,可以在全社会营造传诵中华经典、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氛围。

经典作品是一代代炎黄子孙辛勤耕耘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精神根基。无论是古代经典,还是现当代经典,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四大名著现代文学史上的篇篇力作,从“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到“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愿把这牢底坐穿”,远至孔子的“天下大同”理想,近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都贯穿着不朽的民族之魂的力量,折射出传承千年的价值观,可以照亮东方文化的精神世界。经典诵读可以带领我们走近中华经典文化,让我们在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体悟中华经典文化中包含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不断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培养我们的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开阔的视野和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力与包容性,帮助我们获取人生智慧,促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经久不衰。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