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程控造型、千态万状:数字焰火艺术体现“诗意之场”的当代性

程控造型、千态万状:数字焰火艺术体现“诗意之场”的当代性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严格地说,数字焰火艺术的问世仅为近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故此数字焰火艺术对城市环境的营造,最能够体现“诗意之场”的当代性。各种不同类型的数字艺术形式,以公共环境作为其存在和装点的场所,据此构建的城市景观,显然,已成为“诗意之场”意境的主体。

程控造型、千态万状:数字焰火艺术体现“诗意之场”的当代性

焰火是一种全球性话语,被讲述于各种宗教或世俗节日。它的灿烂流星般的视觉图式,跟巍峨不动的建筑,构成对位与互补的景观,夸张地阐释着人民的诗意生活。光线的语词穿越脆弱的黑夜,为我们置身其中的文明下定义,宣喻它的伟大属性。最短暂的焰火发出了最恒久的赞美。它要把天空上的光线交还给大地。”[55]古老的焰火艺术在计算机技术尚未问世之前,其火花造型一直停留在简单抽象的低端控制阶段,只是到了数字程控时代,复杂具象的火花造型才得以形成。严格地说,数字焰火艺术的问世仅为近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故此数字焰火艺术对城市环境的营造,最能够体现“诗意之场”的当代性。

每逢重要的传统节日或是举办大型的社会公共活动,城市总要冒着污染环境的风险燃放焰火,使市民享受节日夜晚的视觉盛宴。实际上,对于低碳、绿色环保的城市环境来说,焰火燃放委实有百害而无一利。有报道称:“美国环保局正为焰火担忧。倒不是因为噪音和烟气,而是因为焰火释放出的有毒化学物质,而该物质释放出的氧又是燃料燃烧所必需的。其中的元凶就是高氯酸盐,对其担忧是因为它会渗入饮用水中。早期的研究显示,高氯酸盐可能阻碍甲状腺分泌生长激素,尤其是在儿童和孕妇体内。环保局的发言人里奇·威尔金说:‘这一现象值得深入研究。’焰火爆破后,高氯酸盐碎片会落到附近的水中。对于未完全爆炸的焰火疏于清扫也会加重污染。而且高氯酸盐存留时间很长。一项从2004到2006年对俄克拉何马湖的研究显示,高氯酸盐的含量在焰火秀之后猛增,需要20至80天才能稳定下来。为何会有这一时间区间?因为水温越高,高氯酸盐溶解得越快。”[56]尽管焰火具有如此大的危害,但为了追求夜色诗画般的视觉快意,人们总是对其情有独钟。似乎人类发明焰火的唯一动机,就是为了获得城市美感和增加节日气氛。的确,从“诗意之场”的环境审美角度来看,焰火几乎是每一个大型公共活动必备的礼仪内容。虽然人们谙晓焰火燃放的诸多弊端,但出于对节日气氛和城市环境审美图式的追求,也不得不临危燃放。当然,为了规避风险,人类在长期的燃放实践中努力改进技术,使焰火的安全性和火花造型控制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进入到计算机时代,人类采用数字科技手段,不断追求新的火花造型,用程控方式对其控制,以确保稳定、安全。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国庆焰火设计。作者:蔡国庆

数字程控焰火的燃放原理在于,运用电脑对焰火的燃放时间和火花造型进行程序编排。在计算机燃放信号同一协调实施下,依序先后起动点火装置,以达到有效控制火花造型的目的。如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上所燃放的火花“脚印”便属此类。“脚印”是一种新型智能芯片礼花弹,据专家称:该“芯片礼花弹,即把电脑芯片安装在礼花弹内,通过电脑控制,在规定的高度、方位、朝向爆炸,组成各种特效的文字、图案,五环、笑脸和其他特殊图案等都是这一创新成果的体现”[57]。芯片礼花弹的燃放效果证明,焰火燃放要想获得清晰明了的图形,只有依靠计算机才能控制礼花精准的燃放造型。再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国庆焰火晚会上,“3幅烟花火幕绘画《锦绣河山》、《雪域天路》、《美好家园》是联欢晚会的‘重头戏’”[58]。燃放的第一件焰火作品为“锦绣河山”。作品以翻滚的火花代表层峦叠嶂的群山,奔腾不息的河流则用树形LED发光二极管表现。所有焰火图形均在计算机控制下完成。紧随其后燃放的第二件焰火力作则是“美好家园”。焰火造型以抽象的沙漠作为引子,继而转化成葱茏的绿洲,七色彩虹飞架其上;金色的“巨龙”伴着乐曲翩然翻腾,瞬间消失在彩虹的光晕里。最后燃放的作品为“雪域天路”。焰火燃放形成列车奔驰在皑皑白雪上的动势,伴随着白云驶过漆黑的夜空。LED光立方托举起航天飞行器缓缓升起飞向太空,60只和平鸽自东依序飞向天安门广场。整幅焰火绘画呈现在广袤、深邃的夜空里,营造出了火树银花,绚丽灿烂的“诗意之场”。

《一夜情,来吧》焰火设计。作者:蔡国庆

除此之外,2013年10月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白夜”艺术节上,燃放的数字焰火作品名为“One Night Stand,Let’s Play(一夜情,来吧)”,能够代表烟花艺术在当今世界的最高水平。自2001年起,每年十月的第一个周末,法国首都巴黎市政府都会举办“白夜”艺术节,以此让巴黎市民和来自全世界的游客了解巴黎,使人们能够分享这座享有“世界艺术之都”美誉城市的艺术成果。每当适逢这一艺术盛事,参与表演的艺术家和在场互动的观众皆会情不自禁地通宵狂欢,足以说明该艺术节具有诱人的亲和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一夜情”焰火作品共分三幕,用数控技术燃放火花。其中,第一、三幕用燃烧的火花在空中组合成英文“One Night stand,Lets play”和“Sorry Gotta Go(对不起,该走了)”,最能体现数字程控焰火的燃放水平。“一夜情”的发射平台为80米长的火药船,所有发射设备均在电脑编程控制下,依序发射焰火弹。喷射出的焰火在空中绽放,此起彼伏,错落有致,巧妙形成预先设定的文字形态。在专家眼里,“控制焰火发射的不仅是电脑,还有自由而奔放的人类情感和原始欲望。本届‘白夜’艺术节总监琪亚拉·帕里斯表示:‘一夜情’是一次独特的浪漫体验,也是对巴黎人心中之爱的回响。……以诗意的大型艺术装置以及火药、焰火联结古老与现代的宇宙学,发展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作品往往因为有公众的参与而实现能量的传播”[59]。由此可见,数字公共艺术作为塑造当代城市环境的新形式,无论在时间概念上,还是在艺术发展现状上,都体现出了当前城市环境的审美状况,因此是“诗意之场”当代性的反映和展现。各种不同类型的数字艺术形式,以公共环境作为其存在和装点的场所,据此构建的城市景观,显然,已成为“诗意之场”意境的主体。

综上所述,信息化时代营造“诗意之场”的城市环境,离不开数字艺术对城市公共环境的全面介入。世界城市发展史表明,人类由乡村社会自然演进至工业化城市发展阶段,必然会导致自身的生存环境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危机,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尤为如此。为了化解这样的危机,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实施科学有效的城市规划,通过对城市环境的合理保护,使得公众周遭栖居的物理场所有着环保宜人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采取必要的数字艺术手段营造“诗意”的城市审美环境,以满足生态环保和公众审美的双重需要。由于艺术是社会文明的产物,时代进步决定着艺术的总体发展特征,社会发展需要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式。处在数字信息时代所有种类的艺术,按需必将参与城市环境建设,诸如,数控喷泉艺术、数控光景艺术、数控焰火艺术等,所拥有的智能化与动态化,真实现实与虚拟现实数字艺术将会承担起历史的责任,成为城市的审美符号,并留下时代的烙印。即数字公共艺术不仅使得传统公共艺术规律出现革命性剧变,而且也会使得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智能化数字公共艺术成为城市公共环境的营造主体,从而使人类长期以来,一直魂牵梦绕、坚持不懈所追寻的“诗意之场”得以梦想成真。

【注释】

[1][挪威]诺伯格·舒尔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台湾)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年,第6页。

[2]诠释:将“数字公共艺术塑造城市环境”列为研究内容,并非意味着抛弃和忽略传统公共艺术在建造城市环境中的作用和地位。在此强调数字公共艺术与城市环境的关系,显然是为了突出本课题对相关“场”性问题的思考。

[3]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环境宣言》。

[4]施旭升:城市意象与诗意栖居[J],文化艺术研究,2010年第5期。

[5][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1-30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0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08页。

[8]注释:前资本主义时期,人类史上的公共环境艺术大多为皇家或贵族的私人财产,不同于现代意义上民主国家的公共环境艺术。不过,在当时,这类艺术多处在大众日常活动场所中,其使用性上含有公共性质。如皇家广场、公共绿地、宗教场所等。对此,有些学者将这类艺术归为早期环境公共艺术。

[9]注释:将城市环境用城市“意境”论进行解释,或用城市“意象”论表述,其本质并无差异。林奇认为:“环境意象论是观察者与所处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环境存在着差异和联系,观察者借助强大的适应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事物进行着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尽管意象本身与筛选过的感性材料的互相作用过程中不断得到验证,但如此产生的意象仍局限并看重于的所见事物,因此对一个特定现实的意象在不同的观察者眼中会迥然不同。”([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5页)林奇在此强调城市意象的确立,认为:必须拥有良好的城市环境,只有当现实环境与欣赏者的主观需求相统一时,意象才会产生。因此,意象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城市要获取良好的环境,城市发展规划之初就必须树立城市意象意识,将合理的建造观念与情感投入到城市环境建设中去,以使城市意象理想化。

[10](《五灯会元.卷十七》)。

[11][法]尚·布希亚:拟仿物与拟像[M],洪凌译,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第34-35页。

[12]陈望衡:环境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页。

[13]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4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第73页。

[14]高宜程、申玉铭、王茂军、刘希胜:城市功能定位的理论和方法思考[J],城市规划,2008年第10期。

[15]陈望衡:环境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76页。

[16]吴晓冬、何伟:城市公共广场景观分析与大尺度建筑下的整体空间体验[J],风景园林,2006年第4期。

[17]吴晓冬、何伟:城市公共广场景观分析与大尺度建筑下的整体空间体验[J],风景园林,2006年第4期。

[18]吴晓冬、何伟:城市公共广场景观分析与大尺度建筑下的整体空间体验[J],风景园林,2006第4期。

[19]缪步林:吴文化对苏州古城规划建设与繁荣发展的影响[J],档案与建设,2003年第11期。

[20]陈望衡:环境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76页。

[21]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M],倪梁康、张廷国译,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194页。

[22]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郭官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53页。

[23]黄鸣奋:网络间性——蕴含创新契机的学术范畴[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4]钱文艳:罗伯特·劳申伯格“结合”艺术中的美学[J],艺术教育,2011年第7期。

[25]同上。

[26]刘明:实验、互融、转换——关于绘画“综合材料”的美学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第12期。(www.zuozong.com)

[27]环境学词典[M],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页。

[28][芬]约·瑟帕玛:环境之美[M],武小西、张宜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3页。

[30][美]阿诺德·伯林物:生活在景观中[M],陈盼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第8-9页。

[31][英]约翰·凯奇:再论修拉的油画技巧[J],丁宁译,世界美术,1993年第4期。

[32]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13页。

[33]王俊:论诗意语言的当代性——从对海德格尔诗意语言思想的批判谈起[J],求索,2011年第11期。

[34]殷双喜:当代艺术与当代性,中国国家画院。http:/www.artlinkart.com/cn/article/about_by/Y/505hwzl.

[35]尹小斌:具象的当代性[J],美术研究,2012年第4期。

[36]雷欣:灯光艺术的革命[J],现代电视技术,2001年第6期。

[37]同上。

[38]同上。

[39]http:/www.lvmama.com/guide/2013/1219-176588.html.

[40]Marcos Zotes.INSTALLATION ART NOW[M].Published by Sandu Publishing CO.,Ltd.

[41]Daan Roosegaarde,Dune,INSTALLATION ART NOW[M].Published by Sandu Publishing Co.,Ltd.

[42]Daniel Simonini(Italy/Brazil)with Lorenzo Marini(Italia)and Fernando Gonzales Sandino(Guatemala),Lighting Design[M],照明设计[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P.395。

[43]Bruce Munro,INSTALLA TLON ART NOW[M].Published by Sandu Publishing CO.,Ltd.

[44]http:/www.designboom.com/art/bruce-munro-light-at-longwood-gardens/

[45]曹汝平:“光立方”的审美意蕴[J],文艺报,2010年4月9日,第8版。

[46]曹汝平:“光立方”的审美意蕴[J],文艺报,2010年4月9日,第8版。

[47]1024 Architecture,3D-Bridge,The Skys the Limit[M].Published Gestalten,Berlin,2012.

[48]Marcio Kogan&Carolina Castrovieijo.Cobogo House,The Skys the Limit[M].Published Gestalten,Berlin,2012.

[49]蔡彬:可编程控制器音乐灯光喷泉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5年第4期。

[50]肖玲:音乐喷泉与现场总线技术[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1]Urban Garden in Norrrsundby.Stig L.Andersson,URBAN SPACESSQUARES&PLAZAS[M],First published in English edition in 2007 by:AZUR Corporation.

[52]闻捷:神奇的水幕电影[J],影像技术,2002年第1期。

[53]韩荣花、李绍武:基于PLC的音乐喷泉和水幕电影控制系统设计[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20期。

[54]同上。

[55]朱大可:焰火影像的礼赞[J],艺苑,2007年第3期。

[56][美]凯瑟琳·巴克:更环保的焰火[J],韦晴译,海外英语,2009年第10期。

[57]奥运专题: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焰火燃放创世界吉尼斯纪录[J],花炮科技与市场,2008年第3期。

[58]刘阳、傅丁根:蔡国强——焰火绘画堪称世界首创[J],人民日报,2009年10月2日,第10版。

[59]王寅: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94948,http:/news.qq.com/a/20131108/018379.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