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间性呈现城市意境的分析

环境间性呈现城市意境的分析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环境间性所呈现出的意境视觉表象,是“诗意之场”审美心理的具体反映,它所体现出的城市环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互生、共存的关系。有鉴于此,引入“环境间性”一词以分析城市环境中的审美现象。环境间性营造城市意境,是“诗意之场”形成的根据。

环境间性呈现城市意境的分析

如果说城市环境规划为“诗意之场”的形成奠定了肇始的基础。那么,环境间性呈现城市意境的视觉表征,便是“诗意之场”形成的具体反映。“环境间性”体现出城市主体环境与主体环境之间的“互环境性”。城市环境作为场所,不仅是数字公共艺术依存的载体,而且也是体验者的感受对象,具有双重属性。因此,环境间性呈现城市意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设若体验者孤立地欣赏城市中某一独立的景观,只会产生局部、片面的感受,委实不能体悟到“恬适”、“苍茫”、“悠远”之类的诗画意境。唯有当景观与环境发生某种形式的审美联系,并相互联结、互为渗透,最终形成“环境间性”时才会具有这种意境体验。如此视觉感受类似于欣赏法国19世纪新印象派绘画作品。“霍默引用了毕沙罗的一句格言,即看画要站在一种‘可以使诸种色彩混融起来的’距离上,而画家通常把这段距离看作是画布对角线的三倍。西涅克也好像对色彩融合的必要性有过感触,而且试图发明一种能使那种在某一距离上看上去不能融为一体的笔触加以混融的技法。”[31]整体地看,城市意境是由纷繁驳杂的环境构成的,只有环境间性才能使光怪陆离的景观环境产生视觉“混融”。现实中,无论气势磅礴的宏伟巨制,抑或细枝末节的单体独立环境,若形成类似清逸、缥缈、隽永的“诗意之场”,无不如是。

第二,环境间性属于有形的“物质”层面,“诗意之场”则属于心理“精神”层面。形成真实现实“诗意之场”的条件,要求“物质”与“精神”二者兼备。当然,此“物质”非它“物质”,而是用城市道路建筑、广场和各类公共艺术作品所构成的真实现实的环境实在,是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基本场所,其相互间的关系必然会产生“互环境性”。“精神”,则是在此基础上赋予城市环境一定的科学、艺术等相关的时代人文思想,且同样也会产生“互环境性”。环境间性所营造的城市意境,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两方面因素展开。城市中不同的环境关系,使得不同的“物质”与“物质”、“精神”与“精神”、“物质”与“精神”之间,始终处在不断的交流、影响、变化中。首先,城市环境以真实现实“物质”实体的形式成为人类的聚集场所,其环境并非铁板一块的孤立、封闭,而是流动、开放、相互联系的整体,并有着各自单体独立的环境范围,所以,“此”环境和“彼”环境之间必然会发生某种关联。城市“环境间性”使城市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审美特性必然会在景观与景观、环境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体现出来。其次,城市环境作为公众欣赏对象,拥有自己的审美原则、评价标准和社会互动功能。面对欣赏对象,审美主体必然会对客体产生接受、欣赏、判断和评价,使主客体产生互动,并相互影响,互为渗透,直至共同创作完成拥有公共属性的艺术形象。最后,“诗意之场”审美心理的形成,是“精神”与“物质”交流的结果,虽然只是公众对城市总体意象知觉体验的心理反应,但感知者的心理状态,必然建立在被感知对象有形的“物质”基础上。城市环境正是被感知对象真实现实的“物质”实体,其意象如何,“诗意之场”意境能否出现,直接左右着公众的知觉心理。

第三,由于城市与城市、环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分割的关系,而是相互渗透、互生、共存的关系,不同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必然形成“环境间性”并营造出城市意境,“诗意之场”由此诞生。以上海为例,20世纪初叶的沪申,由江南传统的砖瓦木质小楼、中西合璧的石库门民宅和西方建筑群分片、分区、条块环境明确、街区间隔整齐建造而成。城市规划井然,街道区位分明,道路穿插有序,其总体环境带有殖民地遗韵,从而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城市意象。尤其是黄浦江外滩建筑最具欧洲城市特征。远眺外滩,拥有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的欧式大厦,虽然遮蔽了部分矮小的江南小楼,但仍然呈现出土洋结合、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上海城市意境,故此,当时有着“东方巴黎”的美誉。形成这样的城市意境并非源自孤立独一的单体建筑,而是由“西风东渐”,欧洲整体建筑环境和西式文化以“主体间性”方式对中国的影响、渗透、入侵所致。(www.zuozong.com)

由此而言,城市“环境间性”反映的是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而“西风东渐”本身就是中西文化互溶“关系”的体现。处在相同时期同一城市的上海,异质景观环境不可能不相互影响。也可说,“环境间性”是形成上海城市意境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也表明,有什么样的“环境间性”就有什么样的城市意境,只有美好的意境才能使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变得活跃,形成令人着迷的“诗意之场”。因此,环境间性所呈现出的意境视觉表象,是“诗意之场”审美心理的具体反映,它所体现出的城市环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渗透、互生、共存的关系。只有规划合理、功能完善、形式优美的城市主体环境间性,才能营造出诗画般的城市意境。

综上所述,“间性”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科学领域,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巨擘将“间性”原理引入人文社科界,用来解释本学科相关的学术问题。有鉴于此,引入“环境间性”一词以分析城市环境中的审美现象。环境间性营造城市意境,是“诗意之场”形成的根据。环境间性体现出环境作为场所,不仅是各类公共艺术依存的载体,而且也是体验者的感受对象。反映出城市环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互为共存的关系。因此,不同环境的相互影响必然形成环境间性,并营造出城市意境,“诗意之场”由是诞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