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浙江省婺剧表演者的地位空前提高,婺剧表演者权在制度上特别是法律制度的保障成为关键。《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的《婺剧保护和发展十年规划》等规范性文献专项规定,保护婺剧生态,并且多渠道保护婺剧表演者权,实现婺剧艺术的传承。一方面,婺剧剧团的发展无疑固化了表演者权益。起初,艺人为了谋生常常“搭班”,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行政区划的确立,婺剧剧团的固定化,婺剧表演者权基本权益得到保障,艺人搭班现象逐渐消失。改革开放初期,婺剧演出组织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婺剧共有剧团12个,包括7个徽班、2个三合班、1个两合半班、2个乱弹班,1982年金华地区农村业余婺剧团有554个,而至2013年度,金华地区有影响力的民间婺剧团仅60家。[58]另一方面,婺剧演出组织的增加,增加和保护了婺剧演员的演出机会及其权益,特别是表明身份权及报酬权。初期,婺剧班除迎神赛会沿街挨村游动演唱外,以坐唱自娱为主;到30年代初,婺剧班社才从乡村转向城市演出。现今的浙江婺剧团、金华市婺剧团、东阳市婺剧团、兰溪市婺剧团、义乌市婺剧团五大剧团人员均在60人以上,演出活动相当频繁。[59]在农村业余演出团体中,金华市有50余个民间剧团常年活跃在各地农村,每年的演出量达400—500场。[60]以东阳市婺剧为例,清代道光年间,东阳市有72副行头出门,有60枚锣往金(华)等六府巡回演出。1916年,东阳市有11个侯阳班、7个乱弹班、3个徽班、8个木偶班,每年演百夜戏,农村坐唱班数不胜数。新中国成立后,东阳市婺剧有“四多”(戏班、戏目、戏台、戏节),到任何地方演出均能演上两三个月,农村都备有固定演出场所。1951年东阳县剧团正式成立,每年演出400场以上;即使在“文革”时期,剧团还临时搭建成百上千个草台,人们好戏成风,演戏成痪。[61]
婺剧在新中国成立后有过快速发展,但近几年出现了快速衰退,即使在建设文化强国及文化强省的今天。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婺剧唱腔面临濒危,在外源性演化进程中,婺剧识别标准不完全适合婺剧的传承与保护,婺剧主体发生了异化,婺剧表演者权被任意定义,婺剧表演者实际权益在缩减,本体权能在减弱。一是,从婺剧人才来看。婺剧与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形类似,存在“人亡艺绝”之虞。除专业演员和少数老年人外,几乎无青年人表演婺剧,在被调查的青少年中,喜爱婺剧的青少年只占到了20%—30%。[62]婺剧的名演员江和义(老生)、徐东福(丑)、徐锡贵(老生)、叶阿苟(老生)、徐汝英(旦)、周越先(旦)、王金龙(小生)、王景春(老外)、徐凤仙(旦)、吴光煜(丑)等,大多已经过世或者年过花甲。如周越桂、葛素云、吴光煜、朱云香、叶茗都已经七八十岁,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勤纳男77岁、郑兰香76岁;即使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建敏也已52岁,陈美兰也有51岁。由于表演者权益欠缺,现在许多婺剧项目正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去而消失,婺剧项目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婺剧中的“西安”和“西吴”两种高腔,已绝响多年,直到1950年,周越先在破凉亭里请回仅存的婺剧老艺人江和义,自费率剧团演员拜他为师,凭借口述《米糷敲窗》《槐荫树》等使传统剧目得以抢救。婺剧演出绝技,如大眼小眼[63]、蜻蜒点水[64]、踢鞋穿鞋[65],现在都已经失传。由于婺剧人才短缺,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能演出婺剧的组织已所剩无几。如台州乱弹面临灭绝,直至2005年在郑兰香等演员、演奏员帮助下重建剧团[66]。新中国成立初期,金华农村婺剧表演团体有500多家,如今仅有50余家,金华全市的专业演出团体仅存5家。[67]红极一时的浙江婺剧团,20世纪末和许多剧团一样跌入低谷,2010年上半年演出173场。金华市两三年前有40多个持证的民间剧团,现在只有20多个剧团的电话还打得通。[68]二是,从婺剧本体来看。过去婺剧是没有定腔定谱的,都靠艺人口传心授,随着老艺人的离世,现在能掌握10种以上婺剧声腔的已经很少。加之婺剧内涵丰富,自身体系挑选素材多,缺乏改良的动力。[69]西安高腔只有锣鼓伴奏,演唱单调,道光年间,乱弹腔、昆腔兴起,西安高腔就衰落了。于是,西安高腔和乱弹腔、昆腔合班同台演出,自此渐渐式微,到1940年,专门的西安高腔剧团已经没有了。婺剧音乐中常用的乐器如大筒、狗叫锣、小钹等已极少见,现在,很多婺剧团将婺剧本色乐器弃之不用,而用京剧的京钹,这是剧种观念、审美的失误。[70]传播婺剧的主体对象是农民,戏金公出制是历史上约定俗成的,保护婺剧表演者权的好制度。但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方戏逐渐从农村走向城市,由草台搬进剧院,公开戏改买票戏,农民戏变市民戏,等等,乡下人看婺剧不便了,小孩子也难启蒙了,票太贵看不起了等;加之某些声腔剧目与欣赏者的习惯不相符,如乱弹、徽戏和滩簧受欢迎,而其他声腔被冷落甚至被淘汰,传统婺剧日渐走向低谷。就西安高腔而言,自江和义1963年去世后,演员出于“申遗”需要才开始排练剧目,且演出的都是明代以前的老剧目;现在的西安高腔演出都属于汇报类演出,为了展演和保护而专门排练。[71]同时,婺剧剧本单一,现有700余种婺剧剧本内容多为观众所熟知,而且已经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舞蹈等其他文艺形式传播。(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