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省畲族表演艺术表演者权现状

浙江省畲族表演艺术表演者权现状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畲族表演艺术表演者权内容不断丰富,表演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他们的权益保障日益全面。首先,浙江省以保护景宁畲族文化为中心,形成了颇具浙江特色的畲族表演艺术及其表演者权保护制度,这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浙江省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畲族表演艺术保护名录,保护畲族表演艺术的载体。浙江省政府凭借所掌握的行政资源,通过制度方式推动畲族表演艺术传播,进而保护表演者权。

浙江省畲族表演艺术表演者权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畲族表演艺术表演者权内容不断丰富,表演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他们的权益保障日益全面。

首先,浙江省以保护景宁畲族文化为中心,形成了颇具浙江特色的畲族表演艺术及其表演者权保护制度,这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浙江省颁行了《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保护畲族表演艺术形态及其表演者权。此外,浙江省还颁行《关于加强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通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等保护畲族表演艺术。《关于扶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是全国唯一专门就少数民族县出台的省级规范性文件,其中提出将景宁建成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关于扶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和1989年出台并于1995年、2007年修改的《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自治条例》,有力地推动了畲族发展和进步。2009年起草、2010年颁行的《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标志着浙江省首部以保护畲族民间文化为主体的地方性法规的诞生。这一条例共分六章三十四条,保护如下畲族表演艺术形态:畲族民歌、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畲族的礼仪、节日和庆典活动、宗教文化、民族体育和民间游艺活动;畲族传承单位所掌握的技艺;其他需要保护的民族民间文化。此外,本条例还规定了对畲族表演艺术的研究与利用、奖励与处罚措施。[45]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条例明确将畲族表演艺术的表演者分为自然人和组织,并以实际表演为主要条件,这符合民间表演艺术的本体特点,也是保护表演者权的根基。如依据该条例,畲族民间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条件由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的“掌握和保存资料与实物”改为“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续人才”;单位传承人的条件为“开展相关活动,挖掘、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有独特之处的”,并且“掌握民族民间文化表现形式的技艺或者传播民族民间文化取得显著成绩的”等。[46]

浙江省各级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畲族表演艺术表演者权的保护,特别是近年来,更是把畲族文化提升到地区发展的战略高度,使表演者权得到了丰富与有效保护。浙江省出台了系列行政措施保护畲族表演艺术表演者权,如《景宁畲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提出构建畲族非遗分级保护体系、建立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补贴制度。《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大力发展畲族文化演艺娱乐业,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示范区。《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区实施方案》、景宁县《“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建设纲要(2008—2012)》要求保护畲族表演艺术,加大保护畲族文化的执法力度;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专项经费保护畲族非遗项目传承。此外,在畲族民间文化的保护过程中,浙江省建立由专家学者组成的畲族表演中的艺术保护组织,如民间文化协会和畲族民间文化教育研究会。通过社会力量组织老歌手演唱、舞者表演,建立畲族表演艺术数据库。借助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开设畲族表演艺术传习所,在旅游景点推出畲族艺术表演节目;通过节庆活动等形式,提高畲族表演艺术表演者在社会影响力。

其次,突出保护非遗类畲族表演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提升这些“人间隗宝”在畲族表演中的艺术作用。浙江省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畲族表演艺术保护名录,保护畲族表演艺术的载体。浙江省景宁县的畲族民歌与畲族三月三、泰顺县的畲族民歌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7]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畲族表演艺术共有10类:景宁县、建德市、平阳县的畲族民歌;景宁县畲族祭祀仪式、抢猪节、菇民习俗,景宁县、武义县、建德市、温岭市、泰顺县的畲族三月三,景宁县、泰顺县、龙游县的畲族婚俗;松阳县的畲族叙事歌,景宁县的畲语;景宁县的赶野猪;安吉县的畲族貔貅。[48]2010年浙江省第一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中,杭州市确立淳安县、建德市的畲族山歌;衢州市确立龙游县沐尘乡的畲族婚礼;丽水市从五批名录中确立了21项,除前述外,还有操石磉、问凳(稳凳)、马天仙传说、赶野猪、高皇歌、成丁礼、畲族操杠、九龙鱼灯、木偶戏、摇锅、炼火、马天仙信仰、畲族年俗等。同时,对这些载体的代表性表演者进行保护,建立相应的四级传承人权益保护体系。在认定代表性传承人的方面,浙江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了本省标准,如《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与认定办法》。依据现有政策法规,浙江省畲族表演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分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杂技与竞技7大类别,在一至四批传承人名单中,国家级1人,省级13人,涉及畲族民俗、畲族民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领域。[49](www.zuozong.com)

最后,建设多种畲族艺术表演者权益保护平台,广泛传播畲族表演艺术,提升表演者社会地位,保护表演者权益。浙江省政府凭借所掌握的行政资源,通过制度方式推动畲族表演艺术传播,进而保护表演者权。设立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设立畲族非遗项目传承专项经费,如景宁建立3000万元专项基金、云和县投入324万元建立畲族民歌传承基地。在生态保护区加大力度保护畲族民歌、畲族祭祀仪式、畲族三月三、菇民戏、问凳、操石磉、传师学师、做功德、金田鱼灯、木偶戏、大漈罐等畲族表演艺术,[50]形成畲族“活态传承文化”示范区。将保护畲族表演艺术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鼓励传承人(团体)开展传习活动,大力发展畲族文化演艺娱乐业,构建畲族文化交流平台;实施了“畲族文化氛围工程、畲族文化产业工程、畲族文化保护工程”等保护工程。此外,《景宁畲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在分级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建立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补贴制度等方面做出规划。浙江省群体、团体和个人参与畲族表演艺术保护,通过畲族表演艺术保护组织,组织老歌手演唱、舞者表演,并采取文字、录音、录像等手段对畲族表演艺术进行专业、系统、全面的整理记录,建立畲族表演艺术数据库,出版发行研究著作。借助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将畲族表演艺术纳入当地旅游项目,在旅游景点推出畲族艺术表演节目,开设畲族表演艺术传习所。借助节庆活动、三月三歌会等,在各个畲族乡镇中小学校开设畲族表演艺术课程,利用展览、观摩及专业性研讨等形式,进行新闻媒体宣传,提高公众对畲族艺术表演的认识。

尽管如此,在浙江省畲族表演者权保护规范方面,浙江省虽有《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等法规,但这些法规中关于浙江畲民表演艺术表演者权的原则性规范、政策性规范多,权力性规范不足。如《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共三十四条,仅有两条原则性规定了表演者权:政府支持和帮助代表性传承人活动并给予一定补贴,或者对演出、传承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或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51]此外没有涉及畲族表演艺术表演者权的规定。浙江省畲族表演艺术表演面临后继乏人困境,就浙江省畲族表演艺术非遗传承者而言,他们年龄大,如国家级畲族民歌传承人现年79岁,前三批11位省级传承人平均年龄73岁,最小的也有55岁,他们的文化程度绝大多数在初中以下;他们人数少,占浙江省畲族人口不到6‰,难以全面适应畲民表演艺术发展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