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后三峡时代万州地区竹编技艺的变迁与发展

后三峡时代万州地区竹编技艺的变迁与发展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万州为中心的11区县,被确立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为此,笔者在后三峡时代启幕之际,寻访了三峡万州后靠安置移民,希望透过竹编技艺这一个案的田野调查,由小见大,自下而上,还原“艺”之形态,为传统手工技艺留据存照;通过考察“艺”之变迁,透视个体生命记忆的表达;探寻“艺”之可能,为全球化进程中后三峡时代人口转移安置提供一些新的路径与思考。

后三峡时代万州地区竹编技艺的变迁与发展

王天祥 刘 慧

一、研究缘起

2013年9月,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召开,确立了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以万州为中心的11区县,被确立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约3.39万平方千米,定位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规划用10年左右时间,引导转移人口130万,常住人口减少到700万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的发展任务。

后三峡时代,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计划在10年中转移人口130万,这一数据大致相当于整个三峡移民规模。三峡移民的主要方式是后靠和外迁,尽管重庆外迁移民超过16万,但重庆后靠安置的移民数仍然达到百万之巨。由于外迁移民主要分散在我国东、中部地区,这些地方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三峡库区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一直以来,关注外迁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成为学界的关注焦点。李敏昌、熊晓琳在《三峡后靠移民研究综述》中指出:“学术界对移民问题的研究起步虽早,但却存在重外迁移民研究而忽视后靠移民研究、重政策层面研究而忽视学术层面研究、重经济发展研究而忽视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等方面的问题。” [1]笔者因此以“三峡”“移民”两个关键词,按篇名检索中国知网,截至2014年8月1日,有1 403篇期刊论文。从这些已有的研究文献可知,上述问题并未得以改观。在少有的几篇文化主题研究论文中,《文化适应背景下三峡移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来自江西奉新县的调查报告》一文中的一段话引起笔者注意:“按当地百姓的话说,移民刚来的时候最大的特点就是家家背着背篓。” [2]“家家背着背篓”,此话的意思是,在移民移入之前,背篓是他们最为基本的生产生活用具。由此,笔者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今天,曾经为家家户户编织背篓的竹编技艺,在三峡地区还保留下来了吗?曾经的三峡移民工程,使其发生了如何的变迁?面对当下的新一轮人口梯度转移,其又何去何从?

国家新近推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部分弥补了三峡移民时期仅仅关注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存,而忽略了“活态文化”延续与发展的重大遗漏。然而,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亦主要关注一些典型的文化形态,那些在我们身边曾经为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文化”,却在三峡工程和新的城镇化进程中随风飘散。

为此,笔者在后三峡时代启幕之际,寻访了三峡万州后靠安置移民,希望透过竹编技艺这一个案的田野调查,由小见大,自下而上,还原“艺”之形态,为传统手工技艺留据存照;通过考察“艺”之变迁,透视个体生命记忆的表达;探寻“艺”之可能,为全球化进程中后三峡时代人口转移安置提供一些新的路径与思考。

二、研究概况

万州地处重庆东北部、三峡库区腹心,因“万川毕汇”而得名,因“万商云集”而闻名。全区,总人口175万人,累计搬迁安置移民26.3万人,是重庆市人口最多、移民任务最重、城市体量最大、管理单元最多的区县,为重庆第二大城市

由于万州地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十分适合竹类生长,因此,万州有丰富的慈竹、楠竹、斑竹、水竹、白荚竹等竹类资源。[3]正是由于这些竹类资源的存在,在几千年的岁月长河里,人们利用这些竹子做生产工具、生活器具,世袭为传统。据了解,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个万州繁华的一马路、二马路以及胜利路、岔街子随处可见竹制品商铺,民间有不少编织竹制品的能人巧匠,他们被称为“篾匠”。如今,还能寻找到这些篾匠和场所的踪迹吗?2013年12月,笔者一行赴万州双河口移民安置区、周家坝移民区、太白社区、高峰镇、长滩镇进行考察,本次考察从竹制品市场入手,采取滚雪球抽样方式,对10名相关人员(被访者基本情况见表1)进行了访谈,并深入到一名篾匠住地,对其技艺所涉及的工具、原材料、技艺流程等进行了逐项跟踪记录。

表1 被访者基本情况表

从调查和被访者基本情况来看,从事竹编行业以男性为主,除了1名杂货店经营者为女性外(杂货店售卖桶篮等竹木用品,用于工地抬水泥等),所有的篾匠都是男性。而且篾匠通常都是自产自销,通过赶集销售自己的竹编用品。距离当下发展所需求的农村产业化发展趋势,还有很漫长的距离。

从年龄结构来看,60岁以上的从业者占了调查人数的70%,没有一名50岁以下的从业者,可以说,传统篾匠手艺的发展岌岌可危。

从来源地看,本地居民5人,外地(重庆其他地区)移入3人,循环迁移(在外打工、回家务农、赶集售卖)2人。由于南方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相似,所以移民迁入没有对篾匠行业整体发展构成威胁。

(一)艺之形态,时代切片

万州太白社区五组竹编篾匠冉宗江,男,1945年生人。20岁前后经亲戚介绍拜万州白羊区的熊其藩为师,学习竹编,三个月学成之后便自己琢磨、制作,之后有两三个人跟随冉宗江学习竹编,但一般做一两年以后就不再做了,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如下对竹编技艺的记录,来源于作者实地考察和冉宗江的讲述与示范。

1.制作场所(图1)

对于重庆三峡广大农村地区而言,住宅通常依山而建,家家房前都打有大小不等的“坝坝”。坝坝,既是晾晒农作物(晒谷物、笣谷等)需要,也是家人或客人在一起时休闲聊天之地。同时,院坝还是竹编制作划篾条、脱竹、准备竹料的场所,在天气良好时,男人们就在院坝编织竹制品。院坝屋檐下,一些准备好的材料就堆放在墙边,日常用的竹制品如背篓、簸盖等就放置在屋边或挂在外墙上。

2.主要工具

竹编技艺的制作工具主要分为以下7种(图2)。

图1 竹编制作场所

图2 竹编制作工具

(1)锯子:一端为齿状,一端为把手,全长长约58 cm、宽约19 cm,在竹编技艺中用于取材和材料准备环节,主要用于锯竹子和将竹子锯成所需要的不同尺寸。

(2)篾刀:钢铁制成,刀背厚重,有两处刀刃,一处位于刀背对面,刀刃平直、锋利,另一处在刀背与刀刃中间,呈凹状。刀柄为圆柱形。篾刀全长约34 cm、宽约8.5 cm,手柄长约12 cm,在竹编技艺中多用于材料准备环节,主要用于砍竹子、划篾条、去竹青。

(3)匀刀:为个人制作,由木板、刀片组成,形体复杂,用时将其置于长板凳上,可通过调整刀片的距离来确定竹片的大小、厚薄,全长约17 cm、宽约10 cm、厚约6 cm。在竹编技艺中多用于材料准备阶段,作用是统一篾条的大小、厚薄。

(4)缺刀:为长片形,刀面平直,一端刀边有约三分之一大小不一的锯齿状,全长约20 cm、宽约6.5 cm。在竹编技艺中多用于材料准备阶段,作用是把合口处的竹篾条脱圆。

(5)槽形度篾锥:由木柄和铁制成,刀面轻薄,类似三角形,刀面与刀柄连接处弯曲,全长约32 cm、宽约2 cm。在竹编技艺中用于最后的定型环节,作用是在已编好的经线中插洞,以便插入新竹条以稳固竹制品,并将竹编品压紧。

(6)度篾锥:锥面平直、呈三角状,锥面与把手连接处呈弯曲形,全长约22 cm、宽约2 cm,把手长约8.5 cm。在竹编中用于定型环节,作用是钻眼,将竹制品合口。

(7)砍片:为大约长2 m、宽10 cm、厚5 cm的长板,主要用于做竹席时将竹席整理整齐。

3.技艺流程

万州竹编技艺流程主要分为4大部分,分别为材料准备、定大型、编织、合口。

(1)材料准备

选竹:南方竹的种类众多。竹制品的编织,主要选形状粗长、纤维细软、弹力好、拉力强、纵横易分的慈竹。因春时的竹子容易蛀虫,故竹料采伐主要在夏至过后。又由于一年内生的竹子太嫩,三年以上的竹又太老,所以主要选取生长期为一到两年间的竹子,有韧劲便于加工,编好后用品很结实。

划篾条:将砍断的竹子用篾刀划成片状,通常是对破为一半,再对破为1/4,然后根据需要再对破之(图3至图5)。

砍篾条:用锯子或篾刀将篾片再锯成、砍成不同的长度,以适应不同竹编用品不同部位的编织要求。

图3 划篾条1

图4 划篾条2

图5 划篾条3

去节疤:用篾刀去除竹子上的节疤(图6),并修整竹片的表面(图7),以保证篾条表面平整。

图6 去节疤

图7 修整竹片

启篾条:用篾刀将竹篾条内皮启掉,启的次数根据需要而定,如果用于编织精细的用品如席子、扇子之类,则要启两次或四次;如用于编背篓之类的用品,则只需启一次便可。启下的内皮又称为死篾,可于编制关家禽的围栏用,其余废絮则用于干后烧火(图8至图10)。

图8 启篾条1

图9 启篾条2

图10 分篾片

匀篾条:为使竹编所需的篾条、篾片宽窄粗细均匀,需要用匀刀通过调整其八字形刀片的间距匀篾条,将篾条抽制成相同大小、厚薄的篾条,匀篾条处可根据所需篾条的尺寸进行变化,以符合各种需求(图11至图13)。

去竹青:用两个长板凳和篾刀组成去竹青的设备(图14)。去竹青时,找一块硬纸板,一手拿着硬纸板按住篾条,另一只手拉着篾条上下抽动,使得篾条与篾刀锋利面摩擦(图15)。

图11 匀篾条

图12 匀过的篾条1

图13 匀过的篾条2

图14 去竹青的设备

图15 去竹青

脱篾条:为保证篾条的光洁度,需要用缺刀将合口处所需要的篾条(不需启篾条)脱圆,脱的次数越多,篾条表面越光滑。由于篾条为弧形,故在脱篾条时,一根篾条至少需要脱三次,保证篾条弧度的同时将篾条脱圆(图16、图17)。

图16 脱篾条1

图17 脱篾条2

(2)定大型(www.zuozong.com)

定大型又称开头:用准备好的竹篾条两片为一组(边缘处为三片一组)相互交叉在一起,一般大背篓要用到大约30根篾条,而小背篓则需要用到约50根篾条。经纬交叉后,再用细篾条缠绕其边缘,以稳固竹编底部(图18至图20)。

(3)编织

图18 打底1

图19 打底2

图20 稳固底部

将底部固定好的篾条向上折,再穿插两片为一组的篾片,用准备好的篾条穿插篾片进行编织。编好后将剩余的竹条再进行反编,编至背篓的底部(图21)。

(4)合口

收口定型:用合口在簸箕和把手处钻眼,增加四根篾条缠绕背篓的底部一圈,进行合口,最后将多余的篾条用篾刀砍掉(图22、图23)。

4.竹编用品类型

三峡万州地区,竹编用品以生活用品和生产器具为主,也有少量装饰用工艺品。生活类代表性用品如筲箕、锅盖、蒸笼、刷把、竹席、大扫把、灰篓(烤火用)等,生产类代表性用具如背篼、碳篓子、米箩篼、撮箕、竹篮、簸箕、筛子、抓扒等,工艺类代表性用品如装饰竹筒、竹帘、竹根雕刻等。最常用的背篼,有背柴草用的,有背米粮用的,有背小孩用的,用材和做工形式都不同。用于肩挑的篓子、箩篼,大小规格不一,精细程度也完全不一样。在冉宗江家里我们看到了留存的竹编用品,然其数量与种类已经远不及其记忆与描述的了(图24至图27)。

图21 编织

图22 收口1

图23 收口 2

图24 米背篼

图25 猪草背篼和撮箕

图26 蒸盖

图27 抓扒

通过逐项考察与深入访谈,我们初步还原了三峡竹编技艺的基本形态,为传统技艺的保存留下了一个时代的切片。然而,我们访谈和考察的竹编技艺,既不如三峡地区梁平年画一样声名远扬,也不像四川青神竹编技艺一样被纳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极其普通,曾经浸入三峡地区家家户户;如今,技艺尚存,能待我们勾勒其形貌。然则,篾匠冉宗江今年已经69岁,与本次考察所访谈的对象一样都年近古稀,我们希望三峡竹编技艺,不会也不要迅速成为博物馆里的文化标本

(二)艺之变迁,魂归何处

三峡移民工程和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彻底改变了三峡竹编技艺依存的生态环境,导致了技艺的变迁,改写了篾匠的生命历程与记忆,甚或,重塑了时代社会记忆。

1.背篓还是背篓?

原居住在武陵镇凤安村,三峡移民时迁至重庆万州火车站附近居住的竹编艺人,因为移民从农房搬迁至楼房,居住条件的变化限制了以院落为制作场所的传统技艺流程的开展,同时因在火车站附近无法找到制作竹器的原材料——慈竹,从而被迫改用尼龙材料编制箩筐进行赶场销售。

至此,尼龙材料代替竹材料成为编织技艺在篾匠生活中延续的唯一可能。但材料的转变所蕴含着的不仅是竹编技艺制作工序的变化——减少了竹料加工环节(砍竹、晒竹、匀篾条、脱篾条),也消减了人们对于采伐、割裂等自身身体技术的认知,而且还改变着长久以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围绕竹、竹编技艺累积的关于宇宙、自然、环境、利用的经验。

背篓还是背篓,尼龙材料编织的背篓可还是移民记忆中的背篓?

2.何处是生命记忆安顿之所?

73岁的竹编艺人邵开发,原居住在云阳高阳镇,三峡移民时迁至万州高笋塘昆仑大厦对面的小区内。其26岁开始拜师学习竹编技艺,迁入万州后因年事已高,再加之与原来跟随其学习竹编技艺的徒弟分散迁移(两个徒弟都迁至铜梁),以及在万州人际关系陌生等原因便没有再从事竹编制作。

正如他所说:“我很喜欢做竹编、竹帘、席子,晚上做梦都在编织。到现在腿脚不灵便了,自己也不能去亲自砍竹,如果有两个徒弟的话,我就可以指导他们做,或者有人把材料送来,都还是能做。在万州这边还是很陌生,很多不方便。” [4]

在竹编艺人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其一遍遍重复编织的人生历程中,竹编技艺已经融入其身体,成为生命存在的依托和自我表达的方式。因此,在技艺无法传承时,他表现出的不仅是对于技艺本身无法延续的焦虑,更重要的是对于这项技艺所承载的人生意义散失的失落。总之,对于竹编艺人而言,技艺的丧失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的消失,更重要的是在心手合一的技艺体悟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享受的丢失。在此,我们从一个个体篾匠的生命记忆安顿,可以透视整个时代传统手工艺人的精神世界。艺之不存,魂归何处?

3.乡愁深深深几许?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重庆三峡地区,峡江和丘陵地貌并存,雨水充沛。通常每个农家院落和住宅旁都种有一丛丛的竹子。如子女从父母处分家出来,新建住房,也会在新家屋后宅旁种上几丛青竹。巴蜀之地,对竹有一种天然的亲近。这并不是出自文人们对竹高风亮节的文化想象,而是竹在巴蜀广袤的农村地区,确实可称得上用途广泛,周身是宝。

重庆三峡地区,爬坡上坎,无可避免,所以肩挑箩筐身背背篓,是开展生产生活必需的功课。在那个物资极为匮乏的年代,竹编用品如箩筐、背篓、簸箕等生产工具,竹席、竹椅、筲箕、蒸笼等生活用品几乎构成了农村人家的主要用具。一个好的背篓、簸箕等工具,用得顺手,是极为爱惜,修修补补再反复用的。好的工具,混杂和余留着篾匠和农民共同的体温。直到有一天,它彻底不能用了,才会送进灶膛贡献它最后的热量。而大多数农民,也通常会编织一些简单的工具,如撮箕等。

竹易种,每年砍伐后又不断生长。它以其平凡的面貌,与人亲近,又给人依靠。每天清晨,晨风轻拂,翠竹摇曳,农家炊烟缭缭,竹因此总是和家、乡村的意象永远地连在一起。

尽管移民群体大部分在安置地安居乐业,已融入当地社会。但早在2005年,《凤凰周刊》就调查报告,从2002年以来部分外迁的三峡农村移民相继出现回流。2010年,重庆市领导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回流和迁移的有6 000人左右,三峡移民回流多因故土难离。这个时候再寻思“家家背着背篓”,可知乡愁深深深几许。

(三)新的时代,艺之可能

三峡竹编技艺所遭遇的传承危机,固然让人忧心忡忡。然调研中的这一段话,更表达了竹编技艺发展的雪上加霜。原本在高笋塘竹制品贸易市场经营的商家说:“拆迁之前竹编的用具就渐渐地被塑料制品、金属制品取代,销量远不如从前,本打算再坚持几年就不干了,没想到三峡移民的时候拆了,索性就不干了。”万州城区竹编市场,于是就从原来的“繁华的一马路、二马路以及胜利路、岔街子随处可见竹制品商铺”退缩到了部分杂货店的角落。销售市场的大幅萎缩,意味着竹编用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全面退缩。那么,在新的时代,竹编技艺何去何从?

1.传统手工艺再设计

长江三峡地区打造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重在发展生态农业和可循环经济。三峡地区要通过政策引导企业使用可回收的绿色材料包装,以取代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竹编用品可以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农产品采集、旅游品包装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组建成规模的竹器厂,为农业企业提供适宜农产品采摘和运输的篓筐。通过和乡村农业旅游的结合,开发精致的礼品类绿色农产品系列包装盒。

2.绿色生活方式的体验

渝东北生态涵养区建设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吸引海内外游客的,不仅是“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三峡地区以竹文化为例的生态生活方式,其实这也是这个时代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

在库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复建村落与青青翠竹融合的乡村景观,充分营建竹编技艺及其人文生态环境。在一个愈发高科技化的时代,手工艺越体现出人本身的价值,为成天困在水泥森林里,操弄着科技与符号的人们,展示手工艺的诱惑和魅力。让他们一家子,用掉落的竹叶生火,折一段竹尖作钓鱼竿,挖几节竹笋炒菜吃……把传统的、绿色的生活方式带给都市人群。

把手艺变成展演,这毫无疑问是传统技艺在当下得以延续的重要途径。把传统的,当然也是绿色生活方式,变成都市旅游的文化体验,毫无疑问,也维系了传统技艺的人文生态环境。

三、余论

对于三峡移民研究,其中的文化变迁研究总体薄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在三峡移民视角下关照传统技艺的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希望能从两个方面对当下艺术史研究提供思考与启示。

一是把艺术史书写,纳入宏阔的时代背景中进行思考。

三峡移民,带来传统技艺巨大变迁。后三峡移民,更是受到全球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深刻影响。全球化、城镇化、信息化等重大时代变迁,既极大促进了艺术的新进展,同时也为传统技艺的保护、传播与复兴提供了契机。在新兴跨媒体艺术通过网络技术全球泛滥的时候,传统手工技艺借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也得以全球推广,由此呈现视觉文化与文化遗产的交汇和无所不在的文化景观。在此语境下,我们要如何重构新的艺术视域与研究结构?

二是将艺术史的书写,放在整个大的史学转向背景下进行思考。

诸多学者指出,作为史学上的一场重大革命,“新史学”的产生,是对西方传统史学在方法和意义上的挑战。定以庄、汪润在梳理了新史学之口述史学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是“至下而上”的角度;其次,特有的“个人性”;再次,社会记忆成为可能。

传统三峡移民研究,毫无疑问大多都采取了“至上而下”的研究视角、宏大叙事策略,并力图提供确切的史实。本研究从宏大背景切入,却从一个日常的区域乃至个体的技艺着手,试图为传统技艺留下时代切片;再透过“艺”及“人”,探寻艺人生命记忆与历程;再由“艺”及社会,回应时代巨变。这种立足于“艺”,由小见大,由下至上的书写模式,希望能为当下艺术研究提供一个案例。

【注释】

[1]李敏昌,熊晓琳. 三峡后靠移民研究综述[J].三峡大学学报,2006(7).

[2]王明,王丹. 文化适应背景下三峡移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来自江西奉新县的调查报告[J]. 民间文化论坛,2010(3).

[3]万县志编纂委员会.万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86.

[4]本文竹编艺人讲话内容均摘自作者的实地考察田野笔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