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梁平木版年画工艺考察报告

关于梁平木版年画工艺考察报告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造纸作为梁平特有的二元纸,也是年画的专用纸张,基本保留了《天工开物》中明代竹纸的工艺流程。如果说二元纸是梁平年画的“血肉”,那么木版则是梁平年画的“筋骨”。

关于梁平木版年画工艺考察报告

王  晗

一、梁平年画

梁平地处川东,温暖潮湿,气候宜人,发达的农业经济为繁荣的文化艺术和兴盛的手工业奠定了物质基础,加之梁平人民耿直、质朴、火热的民族性格,梁平年画呈现出一种古拙粗狂,色彩浓郁的艺术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变革与历史的变迁,专属于梁平年画的文化语境已经逐渐流逝,市场也已经逐渐紧缩,加之老一辈艺人的离世,梁平年画也开始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二、梁平年画的制作步骤

梁平年画从发源到现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最开始是单纯的手绘年画,慢工细活,品质精致,主要是为名门贵族等精英阶层服务。随着年画的普及,在明清时期,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家庭也开始张贴年画,年画的市场需求极速膨胀,单纯手绘的速度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木版年画应运而生,其借鉴“活字印刷”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到了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木版印刷加手绘的模式,也就是在印好的年画上,通过手绘的方式添加花纹和细节,以满足人们对年画品质的追求。这也是目前留存下来的梁平木版年画的面貌。

以印版加手绘呈现的梁平年画,主要分了三个大的制作步骤,分别是造纸、刻版及印画,其中每个大的步骤下又分小步骤,记录如下。

(一)造纸

作为梁平特有的二元纸,也是年画的专用纸张,基本保留了《天工开物》中明代竹纸的工艺流程。

(1)备竹料:包括伐竹,划篾,洗料,烂料,打浆。

(2)抄纸:也称舀纸,用竹子制作的帘床,从舀槽浸泡的竹浆中,舀出一张一张的半成品纸,堆成一垛。纸的大小由帘床决定。舀纸的技术决定纸张的品质,包括厚薄、均匀。

(3)榨纸:捏边(切下来的边角料可回收),开纸,焙纸,成品纸完成。

(4)装纸:将烘干的纸揭下来码好,200张为一把,5把为一捆,以此形式出售。

(5)蒸纸:选择无破损的光滑的纸进行热蒸,降低纸的脆裂性和缩水性,使纸张柔软而更具韧性。

(6)拖胶、刷白泥:使纸更加紧密、厚实和白净,能经受多次印刷,降低洇彩性,颜色更持久、更鲜艳。

(7)裁纸:根据不同的题材和品种,将纸剪裁为合适的大小。

处理后的二元纸也被称为“粉笺纸”。

(二)刻版

刻版的存在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像活字印刷一样,梁平年画的木版是要反复使用的,所以其质量关乎整条流水线的品质。如果说二元纸是梁平年画的“血肉”,那么木版则是梁平年画的“筋骨”。

(1)伐木:黄梨木,密度硬度适中。在秋分之后、立春之前伐木,木料水分少,不易生虫。

(2)阴干:阴凉处存放3~5年,减少水分,不易开裂,存放后的木料称为熟料。

(3)改版:也叫缩版,将一整块木料切割成对应大小的寸板(一寸厚),要随经纹而割,刻版时才不会起芡,不伤木料。

(4)起边:将边缘切割平整,打磨光滑。

(5)画样:有贴样和画样两种。贴样是将画稿贴在木板上,隔着画纸雕刻,方便简单,但是易走样。画样是将画直接画在木版上,由专门的画师完成,费时费工,但画面精致,品质高。

(6)雕刻:这是木版年画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由雕工完成,需要和画师沟通,心神合一才能传达画稿的传神之处。先刻线版,再刻色版,一色一版。

(三)印画

(1)线稿:先印线稿,用墨均匀,细线不断裂,粗线不晕染。

(2)色稿:一色一印,技巧重在精确套版,特别是有的年画多达20个颜色,一些精细之处的颜色更是考验套版功底。

(3)开脸:为门神画上五官,有刻脸和画脸两种方式。刻脸是在刻版时雕刻出五官,印版直接印出,最后用拇指蘸取颜料抹在脸颊称为开脸。画脸是刻板时五官留白,印刷完成后,由画师添加上五官。

三、梁平年画的制作工具

梁平年画不同的步骤用到了不同工具,大大小小多达上百种,有的延续古法,有的被现代工具逐渐替代,但是古人的智慧不会被抹去,通过对工具的考察记录,能看到前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超的造物智慧。

(一)造纸工具

图1 灰料塘子和烂料塘子

用来洗竹料的“灰料塘子”和烂竹料的“烂料塘子”相邻,依水而建,方便转移以及灌水和排水(图1)。塘子长约5 m,宽约4 m,深约2 m,内部用水泥敷平滑,底部侧边开排水口。

捞筋渣的淘槽,石砌,用于过滤过于粗厚的竹纤维,长约2 m,宽约1.6 m(图2)。左侧有进料用的粉碎机和进水用的抽水泵。槽内的“筋渣台子”用来摆放捞渣工具,槽内底部放有槽搭,用来初步过滤。

图2 淘槽

图3 捞筋渣的工具

如图从左到右为捞筋渣所使用工具的顺序(图3)。其皆用竹子制作,竹棍为把手,竹篾为刷头,用铜丝和布料进行捆绑,用竹篾撑开分爪,叉刷则是将小竹棍嵌进主棍,长度皆为2 m,爪头长为0.8 m。

舀纸的舀槽,石砌,用于舀纸时存放竹浆水,紧挨着的是“过滑”用的滑槽和滑盆,方便在舀纸时添加滑液,形成流水线作业。舀槽长2.5 m,宽1.6 m,高0.6 m,内里一侧有一小块木板是保护帘床用的刊槽板,并且竖着一根细的腰帘棍、横着一根槽帘棍用于支撑帘床,舀槽一方的台面因为常用于磨刀而变得起伏而光滑(图4)。

图4 舀槽、滑槽、滑盆

过滑,用于过滤滑液,采集的植物根茎切碎浸泡在滑缸中,然后经过如图工具过滤后得到滑液,添加到竹浆液中使用(图5)。悬挂起来用于过滤的袋子为一般的麻布,“滑刮刮”是用于清理袋子上附着的滑液渣滓,长50 cm,最宽处为12 cm。过滤后的滤液存放于石砌的滑盆,直径约为60 cm,高28 cm。

图5 过滑装置与滑料

舀纸用的帘床,放上帘子后使用,竹制,长约1 m,宽约0.6 m。框架中间是排列的竹篾,边框上有四个装置,用于放置手持的竹棍,一边为转轱辘,起固定作用,一边为钩挂,便于帘床的活动与翻转(图6)。

图6 帘床与帘子

图7 水刷子、帘刷把、开纸脚(www.zuozong.com)

如图左为水刷子,匀水用,用细小的竹棍捆扎而成,长约50 cm。中间为帘刷把,用来清洗帘子上残留的纸渣,用竹篾制作,一头剪成细小的刷头,用绳子捆成圆柱形,宽约4 cm,长约17 cm。右为开纸脚,形状像脚掌故名之,长约16 cm,用于在焙纸前分开因湿润而粘在一起的纸张(图7)。

榨纸用的设备由三部分构成(图8),前方是水矮子架着滚子,滚子上有五个洞来安装扳手杠,由两根榨桥连接着后面的将军树,将军树中间架着千斤,用于榨杠承力。中间为承水板,上面铺沥水篾,沥水篾上放垛底打,然后放纸,纸上放脚马、过桥马和枕头受力保护纸张,整个设备的工作原理为杠杆原理。

图8 榨纸设备

图9 塘扒、滑刮刮、弯刀

如图左为塘扒,用于搅拌沉淀后的纸浆,长约1.5 m。如图工具都是手工制作,原料多为就地取材的竹筒或竹篾。说不上经久耐用,但原料易得,制作简单(图9)。

(二)刻版工具

墨斗,木工用来画直线,在年画中主要用于缩版,长约24 cm,由三部分构成。最左侧为后置,长约7 cm,上穿孔,插篾杆以固定线盘;中间缠绕线用的为线盘,直径大概7 cm,有一钉子作为把手,墨线通过内转子,穿过直径7 cm、高约5 cm的墨碗上墨,连接用作固定的墨斗针,通过将墨汁弹在木板表面画出直线(图10)。

刻版用的几种刀具,由木把手和金属刀片构成。如图左为钩刀,用于钏底;中间为尖刀,用于钻孔,逐渐被电钻所取代;右为三角刀或两面口,用于刻细线(图11)。

图10 墨斗、三角刀和圆刀

图11 钩刀、尖刀、三角刀

如图左为平口刀,用于刻直线,长34 cm,刀片长22 cm,刀口宽4 cm;中间为削刀,由两片厚木片夹住刀片,铜丝缠绕固定后用布条包裹便于手握,长约24 cm,刀口约3 cm(图12)。

图12 平口刀、削刀、钩刀

老式工具特点在于木把手的牛皮箍,保护把手尾部,可以看到刀具木把手尾部很多都因长期敲打开裂(图13)。

图13 圆口刀、平口刀

一般刀片越厚,木把手越短,用于打坯或雕刻比较粗重的部分;刀片越薄,木把手越长,因为木头能提供弹性,在工作时能保护刀片不被折断或弯曲变形。

较新式的工具主要有三种形态:穿嵌、套嵌和镶嵌,长度多根据艺人手掌的大小进行调节(图14至图16)。

图14 穿嵌法制作的削刀

图15 套嵌法制作的刀具

图16 镶嵌法制作的刀具

其中穿嵌法多用于削刀等不用借力的刻刀,故木把手磨损不大,所用木材也较好,可更换刀片进行搭配。套嵌法多用于刀口较宽的平刀或圆刀,在更好受力的同时,保护木把手。镶嵌法则多用于较为窄细的刀种,常在接口处添加一个金属圆环保护木头,减少开裂。

四、梁平年画的习俗

中国农业社会中,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或者神话人物作为行业保护神,如酿酒业供奉杜康、纺织业供奉黄道婆、画匠供奉吴道子等,有“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的说法。

(一)祭拜蔡伦菩萨

到目前为止,不少造纸匠人还传承了祭拜蔡伦菩萨的习俗。每个造纸厂都有蔡伦菩萨像,供奉在厂里的最高位置,每年4月18日或9月12日,正值造纸开厂,烧纸祭祀,第一把纸请蔡伦菩萨,保佑造纸生产顺利,匠人技艺精湛;第二把纸请跑场过道,也就是造纸的前辈和师傅,尊师重道,师恩不忘;第三把纸请孤魂野鬼,保佑生产过程风调雨顺,没有鬼怪作乱。

(二)祭拜鲁班菩萨

供奉鲁班菩萨是所有木匠都要遵守的习俗,梁平年画的雕工也不例外。有刻版任务的时候,雕工在每天鸡鸣之后、天亮之前,要烧香祭拜鲁班菩萨,雕版前,特别是雕门神,要洗手、洗脸、更衣,以表示尊敬。若是雕菩萨,期间忌同房,而且以雕刻9字天为佳,比如19天、29天、39天,有时会赶工,有时甚至会专门留下衣角或装饰,等到最佳的日子来完成工作。若是雕财神,则是以8字天为佳,比如18天、28天等。雕完后的版,要尽量放在高处,不能放地上,更忌用脚跨过,因为门神是神,要恭恭敬敬请回家,才能保全家平安

(三)祭拜梅仙、葛洪菩萨

传说“梅仙”是绘制彩锦的神人,葛洪菩萨也称“葛仙”,东晋道教理论家,擅长医学和炼丹。因为年画刷房与染料打交道,在古时候染料多为矿物质和天然植物,与炼丹医学等相通,艺人们都希望印制的年画如神锦一般色彩鲜艳,所以供奉梅葛二仙,甚至还筹资修建了“梅葛庙”,每年农历6月16日办会祭祀,选举总值、值年人事,还组织戏曲演出,好不热闹。

五、梁平年画的口诀及传说

梁平年画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自我发展和丰富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川渝特色的工艺口诀,这些口诀包括了取材构思、绘画构图、雕刻制作、配色印刷,可谓面面俱到,上述所提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然而现在很多口诀已随着梁平年画工艺本身的衰退而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况且过去画家、鉴赏家对于这套民间艺人的“画诀”,视为工匠末技或“俗物”,不足取法,因而少有搜集或著录于美术史论中,如今老艺人们也难寻踪迹,流传下来的都只是些只言片语。

“山上长的是竹子,竹子下面是马片子。马片子上长笋子,笋子长起划料子。划起料子划篾子,划起篾子捆把子。捆起把子拿把子,拿起把子下塘子。隔段时间洗料子,洗了料子烂料子。烂起料子挑料子,挑起料子踩料子。踩起料子淘料子,淘起料子下槽子。下起槽子拿帘子,拿起帘子帘床就拿水刷子。做起槽面就舀纸,舀起垛子亢盖子。亢起盖子放马子,放起马子翘杠子。翘起杠子就榨纸,榨起垛子就抬垛子。抬起垛子捏边子,捏起边子动开子,动了开子拿刷子,拿起刷子就焙纸,焙起两百张约把子。约起五把打捆子,打起捆子换票。你说我一年数了好多子!”

“滑舀纸,水踩料,踩纸踩起穿汤料,舀纸舀起果子泡,焙纸焙起十张,九张都不要。”

“浪要裹得紧,浪出水又干,焙起纸又绵。”

“站七跪五,盘三坐四。”

“一点乾坤大,湖中日月潭,菠萝包万象,顺利到家乡。”

花边檐格,只要闹热。”

“先断经,后断线,剖边平铲。”

“懵懂大吉,师父篾相。”

六、结语

梁平年画发展至今已经三百多年的历史,工艺复杂精细,工具分门别类一应俱全,口诀涵盖了工艺流程和技法技巧,对它们的记录是非遗保护的首要前提,也是还原工艺原生面貌的必要条件。

首先,梁平年画的制作流程多达二三十步,在过去是由一个30人左右规模的作坊共同完成的,而如今这些流程全部浓缩到非遗传承人徐家辉一人身上,这对梁平年画历史语境的还原是不到位的,值得展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机制的讨论。

其次,对于工具可以作横向比较,比如与梁平年画一脉相承的湖南滩头木版年画所用到的刻版工具,基本没有木把手,直接用金属打磨出刀口进行使用,这会直接影响年画中线条的表现方式,进而可讨论两种年画艺术风格的差异。也可作纵向研究,比如原来的钩刀和尖刀逐渐被现代工具所替代,这体现出了非遗原貌留存所存在的问题和难度。

最后,针对口诀和祭祀,可以运用口述史的方法论进行分析和探讨,对梁平年画的历史语境做一个全方位的还原,这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