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岳石窟卧佛院、千佛寨天龙八部图像辨识

安岳石窟卧佛院、千佛寨天龙八部图像辨识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天龙八部,亦称“人非人”,即似人而非人,故其造型均似人但有特殊标识。四川石窟中的天龙八部群像主要分布在广元、巴中、成都、安岳等地,大多作为说法场景中的听众出现。二者,武士形象,头戴盔,身着甲胄被定名为天部,其形象有时在同一天龙八部群像中不止出现一次。众像中长耳者均被判定为乾闼婆,尚无异议。

安岳石窟卧佛院、千佛寨天龙八部图像辨识

未小妹

虽然在东汉安世高所译《佛说[木*奈]女祇域因缘经》 [1]中已出现听法的“天龙八部”(未指明八部名称),但亦有学者称此经误题为安世高译,实为西晋竺法护所译。[2]较安世高年代稍晚一点的东汉康孟详所译《佛说兴起行经》[3]中亦有听佛说法的“八部鬼神”,虽未明确定名八部具体名称,但可以根据下选原文推断出“八部鬼神”为“天”“龙”“鬼神”“干沓和”“阿须伦”“迦楼罗”“甄陀罗”“魔休勒”。

“佛语舍利弗:‘还复华座。吾当为汝说先世诸因缘。’舍利弗即便还复本座。阿耨大龙王……无数诸天龙、鬼神、干沓和、阿须伦、迦楼罗、甄陀罗、摩休勒,皆来诣佛,叉手作礼,围绕而立。”

“佛说是已,舍利弗及五百罗汉、八部鬼神,闻佛所说,欢喜受行。”

“佛说是已,舍利弗及五百罗汉、阿耨大龙王、天、龙、鬼神、干沓和、阿须伦、迦楼罗、甄陀罗、摩休勒,闻佛所说,欢喜受行。”

“佛说是已,舍利弗及五百罗汉、阿耨大龙王、八部鬼神,闻佛所说,欢喜受行。”

根据唐沙门慧琳撰《一切经音义》 [4]可知“鬼神”即为“药叉”或“夜叉”,“干沓和”亦云“乾闼婆”,“阿须伦”又名“阿修罗”,“甄陀罗”或作“紧那罗”,“摩休勒”又作“摩睺罗伽”。

我们常说的“天龙八部”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5]此八部中因天龙二部常排名于前,故称“天龙八部”,其余六部排名没有固定排序,常因经而异。天龙八部是生于恶道,而常闻正法的八部鬼神。

经文中亦有以天龙八部为名的城池,根据《大方广佛华严经[6]记,在须弥山有名为“宝华枝”的林观南面有“天城”“龙城”“夜叉城”“乾闼婆城”“阿修罗城”“迦楼罗城”“紧那罗城”“摩睺罗迦城”。

“天龙八部”又名“八部鬼神”“天龙王八部” [7]“天龙鬼神八部” [8]“龙神八部” [9]“天龙修罗八部众” [10]“天龙药叉八部众” [11]“天龙夜叉八部众” [12]“八部”[13]“八部众”[14]等。

然依唐圆测法师撰《仁王经疏》[15]记“八部众”有三种:

“一天龙等八部。如诸经说。二者。相传说言。四天王各领二部又八部者。如长阿含经第三卷说。世有八部众。一剎利众。二婆罗门众。三居士众。四沙门众。五四天王众。六忉利天众。七魔众。八梵众。瑜伽释云。八众会来。所谓八众。”

经检索经文发现“八部众”指“天龙八部”时(如前文所示),一般前缀有“天龙”“龙神”等。“四天王各领二部又八部者”,并不多见,如《梵纲经述记卷第一》,[16]余者多为元代、明代所增。如明代智旭辑释的《重治毗尼事义集要》[17]记:“四天王各领二部。东方持国天王。领乾闼婆及毗舍阇。南方增长天王。领鸠盘茶及薜茘多。西方广目天王。领龙及富楼那多。北方多闻天王。领夜叉及罗刹。”单独作为“八部众”出现时,多指“剎利、婆罗门、长者居士、沙门、四天王、忉利天、魔王、梵王”,如《长阿含经》[18]《大般涅槃经》[19]《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20]《瑜伽师地论》[21]《显扬圣教论》[22] 等所记。

佛教经典中关于天龙八部形象的描述早者见于姚秦僧肇所撰《注维摩诘经》[23] ,是为其师鸠摩罗什重译的《维摩诘所说经》作注。

“……乾闼婆。什曰。天乐神也。……迦楼罗。什曰。金翅鸟也。……紧那罗。什曰。秦言人非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故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乾闼婆。……摩睺罗伽……什曰。是地龙而腹行也。肇曰。摩睺罗伽大蟒神也。”

余部在此经中均有记述,但无形象描述。

唐不空所译的曼荼罗仪轨中亦有天龙八部形象规定,[24]其中摩睺罗迦为“蛇头贵人相”;紧那罗为“麞鹿马头面”;龙则“顶上现龙头”;天有“顶上妙天冠,面门紫莲花”“左定莲花函”“大将军身”“执持红莲花”等几种形象;迦楼罗“面门妙翅鸟”;阿修罗“三面青黑色,忿怒裸形相,六臂两足体”等。

不空弟子慧琳所撰《一切经音义》[25] 中记述夜叉,亦云药叉,“能啖人鬼”、“能伤害人”;“暴恶”“可畏”。摩睺罗伽,或云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

其余经典中亦多有关于天龙八部的形象记载,与上文记多大同小异,故不赘述。

南北朝萧梁沙门僧佑所撰《出三藏记集》[26] 就已有萧齐时期的“宋明帝齐文皇文宣造行像八部鬼神记”的记载。

天龙八部,亦称“人非人”,即似人而非人,故其造型均似人但有特殊标识。四川石窟中的天龙八部群像主要分布在广元、巴中、成都、安岳等地,大多作为说法场景中的听众出现。《川北石窟中的天龙八部群像》[27] 和《四川唐代天龙八部造像图象研究》[28]等已就广元、巴中、成都三地的天龙八部造像作了具体的研究,胡文和先生对安岳石窟中天龙八部造像亦略有提及,故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安岳石窟中的天龙八部形象先进行辨识,以现存天龙八部数量较多的卧佛院和千佛寨为例。

(一)广元、巴中、成都地区的天龙八部造像特征

此三地的天龙八部造像时期主要在唐代。根据前人研究,对三地的天龙八部形象特征简要总结如下:

天部,造型种类最多。一者,持莲(莲花或莲蕾)者因符合经文记载,公认为天部。二者,武士形象,头戴盔,身着甲胄被定名为天部,其形象有时在同一天龙八部群像中不止出现一次。三者,戴冠,着长袍,作居士打扮,亦被划为天部,多见于成都地区。尚有一种戴兽头冠,兽爪搭人肩或缠颈作护颈物者,异议最多,有人归于天部,有人单独成类,亦有人识其为乾闼婆[29]

龙部,与经文同,均头顶龙头或龙。标识明显,容易辨认。

夜叉,如经文记,“啖人”“暴恶”“可畏”。有两种形象,均为兽面,狰狞可怖,或手托小儿,或不托小儿。

乾闼婆,为乐神。众像中长耳者均被判定为乾闼婆,尚无异议。可能与其乐神职能相关而强调其听力器官

阿修罗,最易辨识者。其最主要特征为多面多臂,大部分为三面六臂,亦有三面四臂者。六臂(或四臂)均有一双手托日月,一双手合十于胸前。

迦楼罗,金翅鸟也。有两种形象。其一,人面鸟喙;其二,人面头顶金翅鸟。

紧那罗,如经文所述,头上有角形象。亦细分为两种,一头顶独角;二头有螺形高发髻,似一角。在莫高窟壁画中有头顶鹿头,鹿头有角的紧那罗[30] ,亦符经文所述。

摩睺罗迦,大蟒神。可以明确为摩睺罗迦者有两种,一作颈部缠蛇,多见此种;二作头顶蛇。

这是对前人研究未作地点、时期区分的简要概述,如对天龙八部进行判定时,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要再细致参考前人的研究。

(二)安岳石窟千佛寨天龙八部图像辨认

经粗略统计,卧佛院现存含天龙八部造像的窟龛有两处,千佛寨有五处。因千佛寨者保存完整,故对其先进行辨识。

1.千佛寨第50号龛、第51号龛

第50号龛和第51号龛为连二龛(图1),初唐。两龛形制、布局同,除主尊坐姿不同外,其余造像内容均同,只是天龙八部的排列位置略有异。第50龛左壁和第51龛右壁略有残损,故两龛的天龙八部形象可互为参证。

第50号龛(图2)正壁为倚坐佛一尊,左右壁各有比丘、菩萨一尊,天龙八部四尊。天龙八部均立于比丘、菩萨背后,位置略高。龛门左右各有一力士。

天龙八部自左至右(图3、图4):

(1)束发戴冠,冠前饰物残余一细长弯曲的轮廓,参照第51龛同此位置且形象相似者,应为一立蛇;脸部残;着交领长袍;左手斜立于胸前;右半身及右壁隐于菩萨身后,未刻出。应为摩睺罗迦。

(2)三面六臂,阿修罗,上左手持矩尺,上有手持一物,似为金刚铃;中二手,一手托日轮,一手托月轮;当胸二手合十。着交领长袍。胸部以下未刻。

(3)束发戴冠,冠前有饰物,不明;左半身、左臂及右手隐于菩萨背后。身份不详。

(4)束发戴冠,冠前饰物存一轮廓,似鸟类;着交领长袍;下半身及双手隐于比丘头光后,未见。应为迦楼罗。

(5)立于比丘后,束发戴冠,冠前饰物不明;长耳垂胸;着交领长袍。是乾闼婆。

(6)戴兽头冠,冠带打结于颈前;左手握拳于胸前;右半身及右臂未刻。可划为天部。

(7)仅刻一头和部分上身,束发,头顶刻一龙。龙部。

(8)形象与其余七者大不同,眼球硕大突兀,表情狰狞可怖;颈间绕(或戴)一物;右臂曲于胸前,手势不明,左半身及左臂隐于菩萨头光后;上身裸,筋肉隆起,下身着一及膝短裤。应为夜叉。

第51号龛(图5)正壁主尊为结跏趺坐式佛,余者与第50号龛同,除天龙八部位置略有不同外。

天龙八部自左至右(图6、图7):

(1)束发戴冠,冠前饰物,应为一立蛇;着交领长袍;左手立于胸前外翻;右半身及右臂隐于菩萨身后,未刻出。摩睺罗迦。

图1 安岳石窟千佛寨第50、51号龛

图2 安岳石窟千佛寨第50号龛

图3 第50龛左壁

图4 第50龛右壁

图5 安岳石窟千佛寨第51号龛

图6 第51龛左壁

图7 第51龛右壁

(2)三面四臂或六臂,阿修罗,正脸向左方向侧,右脸亦侧,左脸与壁面为一体,未刻出;上左手持矩尺,上有手持一袋状物;中二手,一手托日轮,一手托月轮;当胸是否有二手不详,被菩萨头光所挡;着交领长袍。

(3)戴兽头冠,冠带打结于颈前;着交领长袍。天部。

(4)束发戴冠,冠前饰一鸟状物;着交领长袍;右臂曲于胸前;其余部位被挡。迦楼罗。

(5)立于比丘后,束发戴冠,冠前饰物不明;长耳垂胸;右手握耳垂于胸;着交领长袍。乾闼婆。

(6)束发,头顶刻一龙;面部残;胸部以下残。龙部。

(7)束发,冠上有枝杈状物,似为(鹿)角;面部残。疑为紧那罗。

(8)形象与第50龛同此位置者同,面目狰狞,体魄健壮。夜叉。

2.千佛寨相邻两说法龛

千佛寨有两个相邻的说法龛(图8、图9),编号不详,年代不详。两龛相邻但没有在同一平面上,所在壁面成一定的夹角;造像内容均为一佛二比丘二菩萨八部鬼神二力士,布局略有不同。其中左龛深度要比右龛深,左龛的天龙八部分布在菩萨的外侧,右龛的八部分布在比丘和菩萨的上方;左龛造像保存状况相对较好。

左龛两壁的天龙八部分三层(上一、中二、下一)位于菩萨外侧,上两层者均为半身像,下层者为全身像。

左壁(图10),自上至下。

(1)三头六臂,上手分别托日月,中左手执矩尺,中左手持物不详,胸前合双手。为阿修罗。

(2)中左(外),束发戴冠,面部残损不全,着交领长袍,左手持一U形物,可能为蛇身的一部分,也可能为莲茎的一部分。身份不明。

(3)中右(内),戴冠帽,两侧带子垂至肩部,面部残,右手持一物于胸前。无法判定其身份。

(4)束发戴冠,面部残,着交领长袍,双手交于胸前,立于一石台上。名称不详。

右壁(图11),自上至下。

(1)仅露一头,束发戴冠,长耳垂肩。为乾闼婆。

(2)中左(内),头顶一龙,头戴兜鍪,着甲胄,右手握一物于胸前。龙部。

(3)中右(外),戴兽头冠,兽爪交于颈前,作护颈状。可归为天部。

(4)圆目突显,尖耳,上身裸,肌肉隆起,左手持一小人,下穿一三角形衣物。夜叉。

图8 安岳石窟千佛寨相邻两说法龛之左龛(www.zuozong.com)

图9 安岳石窟千佛寨相邻两说法龛之右龛

图10 左龛左壁

图11 左龛右壁

右龛内造像残毁严重,几不能识。天龙八部立于比丘、菩萨背后,左右二壁各四部。

3.千佛寨大佛洞

图12 安岳石窟千佛寨大佛洞

此龛编号不详,龛门楣上有“大佛洞”三字,故先称大佛洞(图12)。年代不详。 正壁为一坐佛,二比丘二菩萨立像,比丘头光上方、菩萨头光内侧各浮雕有一像,共计四尊,暂时无法识别其身份。左壁残,仅存一像位于左壁中部内侧,六臂,上手分别持日月,中左手持矩尺,中右手持物不详,当胸双手合十,应为阿修罗。右壁中部内侧从遗迹看原有一立像,现已不存,与左壁六臂像相对。外侧为一力士像,立于石台上。力士头光上方有一龙。

(三)安岳石窟卧佛院天龙八部图像辨识

1.卧佛院第3号龛(卧佛龛)

唐代,此龛(图13)分上、下两部,内容为涅槃变相与说法图的结合。上方正中为佛陀作说法状,余像以此为中心可分左右二侧,余20像亦可分为前后(上下)两层。上方前排10尊像,左侧由内而外为三弟子,一菩萨一力士,此力士即为下文所提位于卧佛头部者。前排右侧由内而外为四弟子一菩萨。后排亦10尊像,中间两尊可明确为比丘像,余8尊容后述。下部分为左胁而卧的佛陀,佛陀腿部前方为弟子须跋陀罗,头部和脚部各有一力士。

后排左侧由内而外。

(1)老年比丘形象,眼窝深陷,颧骨突出,嘴角下撇,面容悲痛,双手握于胸前。

(2)双手上举,面容哀痛,被定为举哀弟子。[31]在涅槃变相中亦经常出现各种形态夸张的举哀弟子、俗人,如莫高窟第158窟涅槃变中的举哀图(图14)。[32]

(3)面目狰狞,火焰状眉毛,怒目张口,口生獠牙,颈间绕蛇,双手抓蛇身。应为摩睺罗迦。

(4)束发,脸形方正,头顶浮雕一龙,着交领长袍。龙部。

(5)头戴兽头兜鍪,着交领长袍。可划归天部。

后排右侧由内而外。

(1)年轻比丘形象,着袈裟,左手垂,右手结印于胸前。

图13 安岳石窟卧佛院卧佛龛

图14 敦煌莫高窟第158号窟涅槃变举哀图

(2)三头多臂,中间的头戴三珠冠,面部狰狞,口生獠牙,胸饰璎珞,可见三臂,上部一双手分持日月轮,中部只刻右手,持矩尺,可能因为空间所限没有刻其余手臂。为阿修罗。

(3)束发戴冠,方头大耳,着交领长袍,但耳部特征也很不明显。身份不详。

(4)头部与摩睺罗迦似,面目狰狞,口生獠牙。戴骷髅项饰,右手托一小人,故应为夜叉。而非胡文和先生所言的紧那罗。[33]

(5)脸形椭圆,束发,头顶上方浮雕一金翅鸟,羽尾的色彩尚可辨识。为迦楼罗。

故卧佛院卧佛龛的天龙八部群像可辨识者为6部。

2.卧佛院第68号龛

该龛(图15)位于第64号凉州瑞相龛斜上方,下方有“编号68”字样。按造型风格分析开凿于初唐。[34]此龛外壁刻铭文: [35]

敬□修装释迦牟尼佛并,阿难加叶与部众共一龛,右弟子张心妇先发心愿,堂上慈母合家眷属修装,功德并以团圆意希夫妇,休寿长清吉以广政。二年岁次己未,州白修装工□。

广政为后蜀后主孟昶的年号,广政二年为公元939年。

龛内正壁为坐佛一尊,左右壁各有比丘、菩萨一尊,天龙八部四尊。龛门左右各有一力士。天龙八部中有二部立于佛陀左右,还有二部分别现于左右两壁的比丘与菩萨的头光相邻处,余四部两两组合位于左右二菩萨的外侧。

左壁天龙八部由内而外。

(1)头残,着交领衫,双手捧物于胸前。

(2)位于比丘与菩萨头光相邻处,面目不清,但头顶一鸟,鸟形明确,颜色鲜艳。应为迦楼罗。

图15 安岳石窟卧佛院第68号龛

(3)位于菩萨左侧,头顶一龙,双手握于胸前。应为龙部。

(4)位于摩睺罗迦左侧,袒上身,饿鬼形。[36]疑为夜叉。

右壁天龙八部由内而外。

(1)头顶尖高髻,双手捧物于胸前。为紧那罗。

(2)戴一兽头冠,面部残,冠部残留黄色、绿色。可归为天部。

(3)面部残,左肩有一蛇,作张口状。为摩睺罗迦。

(4)多面六臂,头部残,能判断出并非一头;一双手托日月,一双手合十于胸前,另有一双手持物不详。此尊像为阿修罗。

【注释】

[1]大正藏第14册No. 0553佛说[木*奈]女祇域因缘经。

[2]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大正藏第04册No. 0197佛说兴起行经。

[4]大正藏第54册No. 2128一切经音义。

[5]大正藏第24册No. 1465舍利弗问经。

[6]大正藏第09册No. 0278大方广佛华严经。

[7]大正藏第02册No. 0128a须摩提女经。

[8]大正藏第04册No. 0212出曜经。

[9]大正藏第19册No. 0947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般怛罗大神力都摄一切咒王陀罗尼经大威德最胜金轮三昧咒品。

[10]卍续藏第74册No.1493 供诸天科仪。

[11]大正藏第19册No.0984 孔雀王咒经。

[12]大正藏第21册No.1264a 观自在菩萨化身蘘麌哩曳童女销伏毒害陀罗尼经。

[13]大正藏第12册No.0394 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

[14]大正藏第20册No.1153 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隨求陀罗尼经。

[15]大正藏第33册No.1708 仁王经疏。

[16]大正藏第85册No.2797 梵纲经述记卷第一。

[17]卍续藏第40册No.0719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

[18]大正藏第01册 No.0001 长阿含经。

[19]大正藏第01册No.0007 大般涅槃经。

[20]大正藏第28册No.1549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21]大正藏第30册No.1579 瑜伽师地论。

[22]大正藏第31册No.1602 显扬圣教论。

[23]大正藏第38册No.1775 注维摩诘经。

[24]大正藏第20册 No.1067 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巾*票]帜曼荼罗仪轨。

[25]大正藏第54 册 No.2128 一切经音义。

[26]大正藏第55 册 No.2145 出三藏记集。

[27]陈悦新. 川北石窟中的天龙八部群像[J]. 华夏考古,2007(04).

[28]刘成. 四川唐代天龙八部造像图像研究[D]. 四川大学, 2004.

[29]王中旭.吐蕃时期敦煌壁画中天龙八部图像辨认[J].中华文化画报,2009(10)..

[30]王中旭.吐蕃时期敦煌壁画中天龙八部图像辨认[J].中华文化画报,2009(10).

[31]刘长久. 安岳石窟艺术 [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32]敦煌文物研究所. 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四卷 [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33]胡文和. 安岳大足佛雕 [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34]胡文和. 安岳大足佛雕 [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35]雷玉华.安岳卧佛院调查简报[J].成都考古发现,2006(00).

[36]雷玉华.安岳卧佛院调查简报[J].成都考古发现,2006(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