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影片《红衣少女》获得中国电影第五届金鸡奖的大奖,这部影片同时获得《大众电影》第八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之一,以及文化部颁发的1984年优秀影片奖。而《红衣少女》的导演陆小雅是一位女导演,我认为这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
看了《红衣少女》,感到是很大的艺术享受,我觉得它是一部真正显示出导演功力的影片。最近几年来,我认为《城南旧事》和《红衣少女》是给我印象较深的显示导演功力的两部精品。这两部片子,第一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第二没有缠绵悱恻的爱情,第三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可它们就是令人看后咀嚼不尽,经久难忘。当然,我这样讲,带有很大的个人偏爱的成分。
我认为,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总是让观众参与创作。电影和戏剧一样,永远是一种需要观众来共同完成的艺术。那就是,艺术家做到百分之九十或九十五,而余下的百分之十或百分之五则由观众的想象来补充。例如《红衣少女》中父亲得知大女儿要和一个已经有孩子的男人结婚时,忽然大怒。有的同志认为这不符合父亲的性格;也有的同志认为在这样一个父亲的身上还有他性格的另一个侧面,是合乎现实的。我比较同意后者的意见。陆小雅在导演阐述中这样分析父亲:“人并不是完美的,他也带着旧思想的烙印。当大女儿选择了一个曾经结过婚的男友时,他暴跳如雷了,这一笔把这个正直、善良、温和、幽默的人物推向一个高潮,使他的性格更具色彩,更深刻地揭示了他的心理活动,也更深化了影片的思想含意。”我认为导演是完成了她的意图的。但我认为导演的高明之处,更在于她没有描写父亲的思想转变过程。当父亲后面再度出现的时候,把火车票放在大女儿的书桌上,对她说:“这是火车票,这次你去他那儿,只是先去一趟,你自己要冷静,……我们的话还没谈完。”观众看到这里,一点也不感到突兀,反而觉得导演的省略是对观众理解力的信任。
《红衣少女》的艺术风格是淡雅的,含蓄的。不过,淡雅决不等于淡而无味。陆小雅在导演阐述中表示,她希望把影片拍得“淡而不平,淡而不浅,淡而有味”。我认为影片的实践达到了导演的要求。其次,这部影片的风格又是含蓄的,含蓄也决不等于晦涩难懂。《红衣少女》里的人物并不讲那些所谓哲理性的语言,他们讲的都是生活里的语言,但是观众看完之后,感到影片是富有哲理性的,这显示出了编导的功力。
铁凝是女作家,陆小雅是女导演,她们合作的《红衣少女》,具有女性特有的细腻的笔触和神韵,这不是男导演所能做到的。首先,她们对安然这样一个纯真的少女,观察得特别深刻。例如影片中描写安然和她的女同学米晓玲和男同学刘冬虎的几场戏,都非常细腻生动。导演分析米晓玲这个人物,说她有早熟的幼稚,对男女感情过早的注意,这些带有稚气的早熟和注意力的分散,使得她和安然产生了矛盾。在游泳池边的这一组镜头,把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少女刻画得十分生动。但是编导并没有仅仅着眼于把米晓玲处理为一个肤浅的人物,在后面的戏里,例如米晓玲因为要顶替妈妈的工作,提前退学,安然特地请她到家里来吃饭,并且给她讲解她爸爸画的那幅油画。这一场戏很感动人。此外,影片描写安然和男同学刘冬虎之间的几个片断,也是富有情趣的。
不知怎么,我忽然想起了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写了重阳词《醉花阴》,寄给她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把妻子作的《醉花阴》和自己的作品混在一起,拿给他的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玩赏再三,对明诚说,这里面只有三句绝佳。明诚问他哪三句,答道:“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醉花阴》中的最后三句。陆德夫在五十首词中指出只有这三句最好,不是没有道理的。李清照的《醉花阴》,确实具有女词人的独特的细腻感情,独特的艺术才华。我看了陆小雅导演的《红衣少女》,也和我看了黄蜀芹导演的《青春万岁》、《童年的朋友》一样,觉得这些影片具有唯独女导演才可能有的一种韵味,不是男导演所可企及的,很有一种“压倒须眉”的气概。
影片《红衣少女》在导演技巧上也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首先是陆小雅所掌握的准确的分寸感。例如姐姐安静送电影票给老师韦婉,以及在刊物上发表韦婉的诗,这是为安然评上三好学生走后门的行为。但是无论是导演和饰演老师的演员,都没有丑化这个人物。我认为这样的分寸恰到好处,因为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太多了。而只是通过安然的眼睛,才发现这里面包含的不纯的动机,我认为影片目前这样处理是恰当的。
《红衣少女》导演在镜头运用上,火候也是很到家的。陆小雅在导演阐述中说:“镜头的长短、衔接,这一切都要根据人物心理情绪的需要。切忌导演意识、导演痕迹,切忌剪接意识、剪接痕迹。”例如评完三好学生,安然在回家路上,她看到白杨树上各种不同的眼睛,导演连续用了13个特写镜头,每个镜头的长度只有1尺,配上老师韦婉点票数的画外音,节奏感很强烈。但是这场戏的最后一个镜头,安然背影向画面纵深走去,导演却用了33尺。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陆小雅并没有事先给自己规定拍这部影片,全片要控制在多少个镜头数之内。我比较赞成她的这种做法。
教室里的三场戏也拍得很好。一场是安然纠正老师把字音读错了,一场是评三好学生,一场是安然辞去三好学生;这三场戏一共有80多个镜头。本来教室里的戏是比较难拍的,因为场景很呆板,同学们又都坐着,不能有什么调度。可是这三场戏拍得相当精彩,在塑造安然的形象上,这三场戏是很起作用的。这些地方也可以看出导演的功力。
二
近几年来,中国电影界涌现了一批女导演,拍摄了很多优秀的和比较优秀的影片,为海内外所瞩目。这是一件非常令人兴奋鼓舞的事情。
确切地说,中国女导演群的崛起,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文革”以前,中国影坛已经有了女导演,但为数不多。例如八一厂的王苹同志,她是新中国的第一位女导演,拍过不少优秀影片,较著名的如《柳堡的故事》、《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永不消逝的电波》、《槐树庄》、《霓虹灯下的哨兵》,以及大型歌舞片《东方红》等。其他还有王少岩、张铮、殷子、颜碧丽、董克娜等同志。
上面列举了六七个女导演。但真正在银幕上成批涌现,并且大显身手的,是1979年以来的事。她们之中,如北影厂的王好为,她的作品有《瞧这一家子》、《潜网》、《夕照街》、《北国红豆》等,其中《瞧这一家子》、《夕照街》都曾获好评。北影的季文彦所导演的《血总是热的》也是一部优秀之作。北影的赵元为儿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十四五岁》,曾获“童牛奖”和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奖。北影的王君正为儿影厂导演的《苗苗》和《应声阿哥》也受到青少年的欢迎。北影的凌子拍摄的《原野》以及为潇湘厂拍摄的《风吹唢呐声》也都获得好评。
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的张暖忻导演的《沙鸥》,博得广泛称誉,她今年拍摄的新片《青春祭》,又是一部颇具特色的作品。(www.zuozong.com)
长影厂也是人才济济。姜树森几年来连续拍了《赣水苍茫》、《残雪》、《赤橙黄绿青蓝紫》、《花园街五号》,艺术上更趋成熟了。肖桂云从《包公赔情》、《佩剑将军》到《黄河之滨》,一步一个脚印,也有着可喜的进步。特别是《佩剑将军》,气势磅礴,这说明女导演的作品中,也有兼具阳刚之美的。张圆和于彦夫合导的《十六号病房》和《黄山来的姑娘》,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于中效与陆建华合导的《五女拜寿》,获得了第五届金鸡奖的最佳戏曲片奖和文化部的优秀影片奖。这部影片在将戏曲与电影相结合的探索上,取得了新的成就。
峨影厂的陆小雅是近年来成绩最显著的女导演之一。在《红衣少女》之前,她和从连文合导的《法庭内外》和《我在他们中间》,就已获得普遍的赞赏。
珠影厂的王袆本来是演员,后改行当导演。几年来她已拍摄了《噩梦醒来是早晨》、《你在想什么》、《一往情深》等片。《一往情深》获得文化部颁发的1984年优秀影片奖。
天山厂的广春兰是锡伯族女导演。她在近几年中已经拍了5部影片:《宝贝》、《幸福之歌》、《热娜的婚事》、《不当演员的姑娘》、《神秘的驼队》。据说《神秘的驼队》拍得相当不错,这是她今年的新作。
上影厂的女导演也不少。黄蜀芹的《当代人》(潇湘厂出品)、《青春万岁》、《童年的朋友》都是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青春万岁》是张弦根据王蒙的小说改编的,影片曾获1985年苏联塔什干国际电影节“纪念奖”。《童年的朋友》同时获得今年的“童牛奖”和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石晓华导演的《泉水叮咚》是在国内外获奖次数最多的一部影片,除了获得第三届金鸡奖特别奖以及1982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之外,这部影片还先后在意大利、印度、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得过五次奖。石晓华导演的另一部影片《二十年后再相会》,从一个侧面反映工业改革,也是一部比较优秀的作品。史蜀君导演的《女大学生宿舍》,在1984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导演处女作奖”,该片同时获文化部1983年优秀影片奖。鲍芝芳导演的《黑蜻蜓》,从时装表演队的一个侧面反映人们对美化生活的精神需求,是一部受观众欢迎的轻喜剧。上影厂还有几位女导演,如张鸿眉、张惠钧、武文璞、杨兰如、沙洁、武珍年、卢萍等,她们近年来陆续拍了一些影片,我就不详细列举了。
上面我只是报了一下流水账,来不及对这许多女导演的作品及其艺术特色作一个简要的介绍和分析,加上我掌握的资料不全,肯定还有疏漏。但是,即便拿我所报的流水账来看,这群女导演的作品中,在国内外比较有影响或评价较高的,至少有20多部。这不是一个小数目。而《红衣少女》同时获得金鸡奖、百花奖和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可以说震动了整个影坛,尤其是男性同行,使他们意识到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在今年文化部评出的15部优秀影片中,女导演的作品整整占了7部(即陆小雅的《红衣少女》、张圆的《黄山来的姑娘》、姜树森的《花园街五号》、董克娜的《明姑娘》、王袆的《一往情深》、黄蜀芹的《童年的朋友》、赵元的《十四五岁》)。十五分之七,这不是半边天了吗?这是一个多么惊人也喜人的比例啊!
据我所知,中国女导演的数量之多,恐怕为任何电影大国所不及(包括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在内),而居于世界第一位。那么,为什么中国会拥有这么多的优秀的女导演?我想了一下,是不是由于下面几个原因: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电影大学为女学生敞开大门。目前活跃在我国影坛的女导演,大约有三分之二是由北京电影学院或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培养出来的。她们的年龄一般在45岁左右,正是精力充沛的中年。“文化大革命”使她们丧失了一段宝贵的时间,可是十年动乱也增长了她们的阅历。她们现在观察事物比较深刻,考虑问题也比较成熟,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很可贵的财富。
第二,中国受封建统治几千年,过去女性长期受到各种束缚和压制。好像沉睡的火山,一旦爆发,势不可遏。
第三,这些女导演勤奋努力,刻苦钻研。就我所接触,像张暖忻、王好为、陆小雅、黄蜀芹、石晓华等同志,都非常用功。她们要求自己很严格,工作一丝不苟。今年春季在日本发行了《中国女作家文学选》,书中收录了张抗抗、张洁、谌容等作家的小说。编者在谈到为什么要定名为《中国女作家文学选》时说:“‘文革’后女作家在中国文坛的活跃程度引人注目。……这些女作家的作品,其认真态度常常使人感到有一种压倒的力量。”我认为,中国的电影女导演,也同样具备这一种“压倒的力量”。
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的女导演群是一支实力雄厚的娘子军队伍。她们目前正处于上升时期,其势锐不可当。我上面谈的还只限于故事片,其实在美术片、科教片、新闻纪录片等方面,我们也拥有不少优秀的女导演。我衷心祝愿:我国电影战线的女导演们,今后拍出更多更好的影片,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1]本文原为1985年5月31日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学术报告会发言稿,原载《电影新作》,1985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