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茅盾同志的《子夜》的分析介绍

茅盾同志的《子夜》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1962年,我就曾经想把茅盾同志的名著《子夜》搬上大银幕。《子夜》出版于1933年,距今已将近半个世纪了。鲁迅和瞿秋白当年都曾经对《子夜》给予很高的评价。我不禁想起过去一年间,我先后三次拜访茅盾同志的情况。我衷心希望,通过摄制组全体同志的辛勤劳动,未来银幕上的《子夜》,将能不辜负茅盾同志和广大观众对于这部影片的殷切希望。

茅盾同志的《子夜》的分析介绍

早在1962年,我就曾经想把茅盾同志的名著《子夜》搬上大银幕。其后,因受“大写十三年”的干扰,不得不中断这个打算。接着经历了十年动乱,一切更无从谈起。到了1979年,当我重新提出这个创作规划时,很欣幸地得到茅盾同志的支持和鼓励。

《子夜》出版于1933年,距今已将近半个世纪了。这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作者通过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风貌。尤其因为这是第一部描写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的小说,它的出色就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鲁迅和瞿秋白当年都曾经对《子夜》给予很高的评价。目前,在我国很多大学里,不但是中国文学系,连经济系和历史系也把《子夜》所描绘的1930年上海财政金融界和工商业的情况,看作可以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现代史的理解。我希望,把《子夜》搬上银幕,对广大电影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也将发挥一份认识旧中国的形象资料的作用。

夏衍同志在一篇题为《杂谈改编》的文章中,曾经讲到有一个朋友向他表示:从来没有看过一部从名著改编的电影而能够得到阅读原作那样的享受和感动。夏衍认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除了不同的艺术样式必然会有不同的表现方法之外,主要的还存在一个改编者对原著的看法(包括世界观和创作方法)以及改编者的功力的问题。夏衍还说,托尔斯泰自己没有改编过《安娜·卡列尼娜》,鲁迅自己没有改编过《阿Q正传》;那么,要求看到改编后的戏剧或电影而依然能够得到阅读原作那样的享受和感动,这本来就是一件很难能的事了。《子夜》小说约35万字,出场人物有八九十个之多。要把这么一部汪洋恣肆的巨著压缩为一部电影的容量,而又要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精神,以我的文学修养和业务水平来担当改编和导演的工作,这无疑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不禁想起过去一年间,我先后三次拜访茅盾同志的情况。我向他汇报了改编的意图和经过,他以八十余岁的高龄,听取了我的陈述,一丝不苟地阅读了电影文学剧本初稿,并且谈了许多精辟的意见。前辈认真负责的精神,以及他所给予我的热情帮助,使我十分感动,也增强了我努力把影片拍好的决心和信心。

我衷心希望,通过摄制组全体同志的辛勤劳动,未来银幕上的《子夜》,将能不辜负茅盾同志和广大观众对于这部影片的殷切希望。(www.zuozong.com)

【注释】

[1]原载《电影故事》,1981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