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一场1景)——以白描的笔触介绍祥林嫂的出场。在她出现于观众面前一刹那,便给人一个鲜明的印象:她是一个贫苦人家的媳妇,沉静、厚重、肯劳动,她脸上没有怨尤之色,但也没有欢笑,在沉静之中包含着不幸的身世。
第2单元(一场2景)——戏剧矛盾急剧地展开了,卫老二和祥林嫂的婆婆计议,要把祥林嫂卖到山坳里去。他们的谈话透露一种论斤掂两的商业性口吻,几乎是“问心无愧”的样子。他们愈是一本正经地讨价还价,愈是显出在族权和夫权笼罩下的旧中国的寡妇的可悲境遇。
第3单元(二场1景至二场5景)——当祥林嫂从她的小叔阿根的口中得知婆婆要把她卖到山坳里去的时候,这对她是一个意外的莫大的打击。她不甘心被人家当作一件商品似的任意发卖出去,几经踌躇考虑,终于决定冒险逃跑。这一举动本身就是一种反抗,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因为祥林嫂不知道自己逃出去之后,将有什么命运在等待着她。
第4单元(三场)——祥林嫂奔逃了一夜,又倦又饿,在河边遇见了相识的阮大嫂,她答应把祥林嫂介绍到鲁家去帮佣。在她们之间极简单的对白中,可以看出,祥林嫂的逃跑,除了不甘心被出卖的命运以外,同时也由于她认为“祥林死了还没有半年……”她不愿改嫁。从小说原著来看,祥林嫂比祥林大十岁,夫妇间似乎没有什么深厚的感情,那她何必要为丈夫守什么节呢?问题是在于旧中国的妇女们千百年来受到封建律条的约束,她们的思想意识被深深地打上了三从四德的烙印,因此“夫死不改嫁”的观念几乎已经形成一种盲目的信条了。
第5单元(四场1景至3景)——主要写鲁四老爷家怎样收留了祥林嫂。起初,四老爷嫌她是寡妇,皱了皱眉,但四太太“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这一单元应点染出鲁四老爷的虚伪的道学气。其次,鲁家所以肯录用祥林嫂,主要还是在于她的“手脚壮大”和“安分耐劳”,提供给他们可以廉价地剥削劳动力的机会,而不是基于什么恻隐之心。
第6单元(五场1景至六场2景)——祥林嫂在鲁家勤恳劳作,显示她是一个干活的能手。她躲过了被卖出去的灾难,满足于自己的境遇,因此“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让观众也分享到她的安定愉快的心情。
第7单元(六场3景至六场5景)——祥林嫂正在淘米,河对岸闪过一个人影,她被卫老二发现了。这一个人影也象征着她命运中的一道阴影,在她刚刚安定下来的生活中又激起了不幸的波澜。她惴惴不安地奔回鲁家,鲁四老爷证实了她是逃出来的,增加了对她的厌恶。
第8单元(七场1景至七场2景)——介绍贺老六的出场,他为了娶亲,凑来凑去还缺少四十吊钱,不得不向地主杨七老爷商借,忍受着高利贷的盘剥。他和观众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地主的家里,这一规定情景几乎已经预示了他未来的悲惨的命运。
第9单元(八场1景至八场3景)——从祥林嫂的惴惴不安的心情发展为正面的掳掠,她终于被捆绑着扯进船里去了,她的嘴被卫老二用高丽布手巾塞住了,她的无声的抗拒挣扎给观众留下强烈的印象。另一方面,鲁四老爷对于祥林嫂的婆婆来领她回去,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立刻表示同意,这里可以充分看出他作为维护封建道统的代表人物的面貌。然而在他结算工钱的时候,他和四太太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克扣的机会。
第10单元(九场1景至九场7景)——抢亲的活剧。这一单元着重表现两点:第一是暴露封建掠夺婚姻的野蛮和残酷性;第二是祥林嫂不惜以生命来反抗强暴的决心。要注意防止被处理成滑稽场面的可能,因而削弱了悲剧的沉痛性。(www.zuozong.com)
第11单元(九场8景至九场12景)——这一单元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祥林嫂没有想到她所死命抗拒的结婚的对象却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贺老六的忠厚诚恳使祥林嫂终于改变了主意,决定和他共同生活下去。这不是出于她的委曲求全或无可奈何的心情,而是出于蛰伏在她心灵深处的一种承担共同命运的爱情,这也是祥林嫂一生所接触到的真正的爱情。
第12单元(十场至十一场)——这一个阶段应该说是祥林嫂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她的笑容不同于第一次在鲁家做工的时候,那时她所感到的是一种找到了避难所的心情,而现在却是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孩子降生了,她沉浸于作为一个母亲的幸福感之中。但是,即使在这样较为顺遂的处境中,贺老六所欠的一笔债务,仍旧像一只黑手不时向他们摇晃着,使他们感到窒息。
第13单元(十二场1景至十四场9景)——不幸接踵地压在祥林嫂身上,她的丈夫为了干活还债,积劳成疾,终于被债主催逼而死;就在同一天,她的儿子又被狼拖了去。在小说里,原来写着丈夫先死。“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的呢?……”在电影中,却把丈夫和儿子的死处理为在同一天内发生,这一方面是为了戏剧结构上的需要,其次,我们是这样理解的:因为祥林嫂忙于应付前来逼债的人,只得把孩子支使到门外去剥豆,疏忽了照顾,因而孩子被狼衔去了,这就把自然性的兽害和人为的灾难糅合在一起了,对于表达主题似乎更为有力。
第14单元(十五场1景至2景)——深深的悲哀的余波,从过度的悲痛化为一种茫然的梦游似的精神状态,但当她打柴回家,发现债主在钉门赶她出屋的时候,愤恨的情绪超过了她的悲伤,也更激起了她的顽强的求生意志。[1]
第15单元(十六场1景至十六场2景)——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要求上工,四太太听了她的关于孩子被狼衔去的叙述后,“眼圈就有些红了”,于是答应把她留下来。事实上,她这样做也是有鉴于历来用人之难,贪图祥林嫂还能像过去一样的手脚勤快。然而祥林嫂比从前有了显著的改变,她变得憔悴和迟钝了,她所念念不忘的是关于她的儿子被狼拖去的惨痛的记忆。
第16单元(十六场3景至十八场)——鲁四老爷和四太太对祥林嫂的看法虽然有着分歧,但当四老爷说到“用她帮忙可以,有些事情可不能让她沾手,譬如拜祖宗的时候,祭天地的时候,这些事情都不能让她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此时,四太太立刻同意了。祥林嫂的境遇在这一阶段有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有许多事情她不能沾手;另一方面,她周围的人对她的看法也起了变化。起先她讲到儿子被狼衔去的故事时,还有人表示同情,但是,“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尝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了。
第17单元(十九场1景至十九场2景)——柳嫂向祥林嫂描绘将来到阴间去的情形:“那两个死鬼男人还要争,你给谁好呢?……那个时候,阎罗大王只好把你用锯子锯开来,分给他们一人一半……”这对祥林嫂是一个更大的打击。本来,她活在人世已经够痛苦的了,想不到死后还不能免于锯死之罪。就是这样,封建礼教不但在肉体上残害她,并且在精神上给她更可怕的折磨。她以为自己真是一个罪孽深重的人了,她几乎完全被压垮了。但是祥林嫂的求生意志是旺盛的,她还攀住了最后一个赎罪的机会:到土地庙去捐一条门槛。她不但要求死后免于分尸之罪,她更要求能不受歧视地生活下去。
《祝福》剧照
第18单元(十九场3景至廿一场3景)——祥林嫂辛辛苦苦地积下了十吊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她顿然眉宇开朗,眼光有神,逢人便告,她是觉得安心了。不料,在祝福上供的时候,她满怀信心端了一盘鱼出来,却遭到四老爷和四太太的大声责骂,并被当场驱逐。这是致命的一击,一切希望都破灭了,任何努力也挽救不了她的命运。在一种复仇心理的冲激下,祥林嫂拿了菜刀去砍庙门的门槛。从她砍门槛起,一直到死为止,她的精神状态应该夹杂着疑惑和愤慨的成分,而不是单纯的穷苦潦倒。因此,祥林嫂最后的死去,所留给观众的,也应该是一种悲愤控诉的心情,而不是消极的哀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