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学科专业的基本单元与建构骨架,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课程群模块化打造是文化创意精神人才培养机制中的重要措施。课程群一般由三门以上相互关联的课程组成,且必须以某门课程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开设出若干门子课程。课程群从属于某个学科,其中的所有课程彼此独立而又密切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目前我国的课程群建构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知识型”课程群,由同一学科专业有逻辑关联的课程集成;“方法型”课程群和“问题型”课程群,由学科交叉专业为基础的有逻辑关联的课程集成。模块化的原义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一种生产原理和方法,“模块”是指可组成系统的、具有某种确定独立功能的半自律性的子系统,可以通过标准化的界面结构与其他功能的半自律性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
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机制下文化创意精神人才培养的课程群设置,旨在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拓宽专业口径,完善知识结构。利用模块教学法,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按照产业需要,以“能力为中心”,以艺术学学科为基准,由公共课基础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选修课平台及选修课模块共同建构一个渗透型课程群平台。在课程群平台上,公共课基础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层次不同,相互联系、逐层递进,选修课平台由多个相互独立的专业方向模块和任意选修课程群构成,这些相互独立的专业方向模块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要求和最近发展区而设置,学生在修完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模块进行学习。课程群规定管理类、创意类人才的培养计划,必修课程可以占到 60%~70%,选修课程占 30%~40%,实践环节在 15%~25%。具体到课程群平台,公共基础平台开设通识课程,为学生奠定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与学科基础平台互有交叉。学科基础平台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理论与实务知识,开展社会调研,增强阅历,开阔眼界,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设置宽口径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注重扎实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步进入专业领域。管理类学生可以着重于基础训练,创意类学生可以加入创意想象等课程。在专业基础课平台中加强创造性思维与多方位创意训练,此类课程在工作室开设,遵循专业培养目标,穿插创意思维的训练,是最核心的课程。任意选修课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大部分,由课程模块组成。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丰富知识结构;专业选修课可以分为基础技法、理论鉴赏、创作实践三类,属于技能性课程,以打通专业界限,鼓励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工作室制度是课程群实施的保障。“工作室”作为一个概念,最早源于二十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包豪斯艺术教育思想主张以工艺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理论修养同时掌握工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构建并完善专业教学工作室是课程群的运行前提。工作室教学制度不同于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封闭式教学机制,有明确的专业方向与风格特点,教育教学环境开放,师生在工作室中比传统教学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工作室制度的实行,既是开展专业知识教学,也是为适应市场需要建立创业教育模式。(www.zuozong.com)
工作室制与导师制的共同实施,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的关键环节。导师制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实效保证,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后来为很多国家高等学校所仿效。在牛津、剑桥大学,每一位新生报到后,,学院就给他指定一位导师。导师一般是学生所选专业的学者,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协助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一位导师一般指导6~12 名学生,每位导师每周要对学生进行一次一个小时的专门辅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至少有一段时间要单独去见导师,提交读书报告,听取导师的评语。辅导一般按课程安排进行,包括学生汇报、导师评议、师生讨论、导师指点、布置作业和论文以及关心学生的思想与生活。导师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不拘一格地快速、健康地全面发展,避免学生自主发展的盲目性和片面性。目前中国高校通常实施的是辅导员制和班主任制,辅导员和班主任在交叉学科培养中的实效并不大,导师制与工作室制的共同实施,才能够推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运行。
课程群模块化打造是以艺术学科为中心的交叉学科培养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模块化创新模式,将复杂的教学系统分解为相对简单的模块,各个模块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顺应教学特点,有利于学生的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在文化创意精神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