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考察远古的人类历史和文化,可以对我们进行诉说的是那些大量征服了千古时间的视觉符号。岩画便是远古先民们进行表达、实现交流的一种早期图形符号,正所谓“逝去的人们已经沉默,然而岩画还会说话”。在文字产生之前,诸如岩画之类的视觉表达符号是对史前人类历史的重要记录,它所负载的来自悠远时空的信息和意义,是祖先们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一种形象化表征,也是后人了解和认识先人的主要传播路径。对实际生存现实进行视觉化表征,实则就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岩画所具备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符号特征,已经率先透露出了人类进行沟通和交流应有的规则性和体系性,当然这是一种不自觉的透露。
在文艺复兴时代之前,作为古老的图像符号的绘画,其地位一向低微。在古希腊时代,绘画和雕刻被认为是贵族所不屑为之的“技艺”。罗马人认为诗歌音乐等是“自由艺术”,比绘画高级,绘画被认为是一种手艺劳动。意大利博学家达·芬奇将绘画和音乐、诗歌、几何、天文等“自由艺术”逐一进行比较,证明绘画绝不是什么“机械的手工劳动”,而是一门科学,是自然的合法的儿子。他认为绘画涉及眼睛的十大功能:黑暗、光明、体积、色彩、形状、位置、远和近、动和静。他以眼睛的功能阐明绘画的优越性,确认绘画也是研究自然和表述科学知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翻开西方绘画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印象主义之前,美术家们所留下的不同时代的绘画形象大都是与实际可视世界相似的形象。也就是说,惟妙惟肖的摹仿是传统绘画的题中之意。亚里士多德有言:“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就在于人在有生命的东西之中是最善于摹仿的。人一开始学习,就通过摹仿。每个人都天然地从摹仿出来的东西中得到快感。”倡导现实主义运动的库尔贝也认为:“绘画实质上是一种具体的艺术,而且只能表现既真实而又存在的东西。它是一种完全具体的语言,它的语句由所有可视的对象构成,抽象的、看不见的或不存在的东西不属于绘画领域。”显然,这是一种古典式的传统理念,与现代主义绘画观念有着相当的距离。
被誉为苏格拉底式的英国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认为,画家“不是从他的视觉印象入手,而是从他的观念或概念入手”,这里的“观念”或“概念”不是指抽象范畴,而是指画家已掌握的“图式”。这就是说,画家不是机械地“摹仿”自己的视觉体验,而是根据既成“图式”去创造新的“图式”,即“不是忠实地记录一个视觉体验,而是忠实地构成一个关系模型”。贡布里希提出一个著名命题:“艺术家的倾向是见其所欲画,而不是画其所已见。”是机械地复制“已见”,还是创造性地构成“欲画”(图式—关系模型)?“欲画”即画其所想要画的,而不是见什么画什么,强调了思想观念对于绘画创作的指引作用,这是对传统“摹仿”论的批判性思考。图式,指根据一定的几何学原理而形成的、艺术家用以再现事物的具体程式。它被认为最初来源于人们从混乱与秩序的对比中所获得的几何模式,又通过特定的文化传统而固定和传递下来,成为人们创作的基本范式。因此,贡布里希说图式是“艺术家语汇的起点”。图式主要在于是否合乎由特定文化语境所决定的视觉惯例。“对图式的需要其实是对符码的需要。”(王一川:《语言乌托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0~149页)
绘画作为图画符号体系的主体,在人类社会的视觉文化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摄影术的发明,绘画像镜子一样再现现实的时代结束了。伴随着摄影术的发展,有人认为绘画死了。这实际意味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摄影的诞生催生或刺激了现代主义绘画的出现和发展。
领“影像”之先的照相摄影,是科技与艺术联姻的结晶。早在1816年,法国人尼普斯(Nieephore Niepce)就用氯化银感光纸记录了一个非永久性的黑白相反的影像,即负像,而他希望得到的正像则由于找不到相应的感光材料而无法实现。有存留视觉信息的愿望,却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可能。十年之后,尼普斯找到了一种能溶于淡紫色油中的沥青,将其涂在用锡铅合金做成的底版上,然后在阳光下长时间曝光,终于制成了现存的世界上最老的照片。据说曝光时间长达八个小时,被称为“阳光摄影法”(Heliography)。直到1839年,才产生了有实用价值的感光材料——达盖尔银版法,而初期的银版法摄制曝光仍需5~12分钟。罗兰·巴特有一本专谈摄影的小册子La chambre claire,被译为《转绘仪》,也译为《明室》,其中他论及“被拍照的人”时有一段有趣的描述:“拍第一批照片的时候(1840年前后),要使照相的人在充满阳光的玻璃天棚下长时间地摆着姿势;变成客体是个痛苦过程,就像做了个外科手术;当时发明了一种被称为‘枕披’的器具,属于假肢一类的东西,这东西通过镜头看不见,其作用是支撑和固定身体,使之不动:这种枕披就成了我要变成的塑像的底座,变成我想象中的本质的支架。”([法]罗兰·巴特:《明室》,赵克非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可见当时的拍照是多么的费劲。直到相应的技术不断进步,使曝光时间缩短为约1分钟后,人像摄影室才开始建立,世界上才产生了照相行业。照相的摄影工具和工作原理是以相应的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只有当光学、化学,乃至机械等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才能为摄影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所需的物质条件。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支持,摄影只能是梦想。(www.zuozong.com)
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论及摄影的性质时,从技术发展的制约意义上划分了摄影在不同阶段的表达特征:“在早期阶段中,由于曝光时间的长度和摄影工具的笨重,形象可说是超出了所描述对象的瞬间表现;在第二阶段中,人们开拓了在时间片断中捕捉活动的技术可能性。”([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3页)特定的表达实现是建立在相应的工具和手段的技术可能之上的,照相摄影如此,后来的电影、电视莫不如此。
从同样寻求再现现实的层面上讲,摄影超越绘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摄影的现实逼真性超过绘画。摄影直接捕捉了来自被摄物本身的光影,被称为现实生活的拓片;绘画则是画家对外在事物的感知,经由手工绘制再形成画面。
(2)摄影的产生速度超过绘画。在同样经过构思后,摄影的实施是瞬间曝光完成的,绘画则需要相应的绘制过程。此外,由于摄影的技术性能,可以捕捉到转瞬即逝的一刹那。
(3)摄影的传播范围超过绘画。摄影一诞生就进入了大众传播的范畴,尤其是摄影与现代报刊业的融合而产生的新闻摄影,成为大众传播的一道亮丽景观;而绘画则主要归属艺术的范畴,传播的范围和普及性都相对有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