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历史可追溯到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是我国绘画的萌芽时期,伴随着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陶瓷器皿等的各种图形纹饰上。我国西部地区的许多岩画证明壁画艺术的开始至少从旧石器时代算起。内蒙古阴山岩画和西藏岩画就是最早的刻绘形式之一。在那里,远古时期的祖先在长达一万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不同题材、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岩画和壁画,这些岩画图形符号和壁画基本上相互联系,说明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类随着游牧生活的移动,形成一条东西和南北畅通的文化走廊。尤其宗教题材和巫术题材以及生活劳动场景的岩画促使人们在绘制岩石壁画上的态度积极。历史发展到新石器时代,图形纹样已经走向工艺美术的表现,为壁画艺术又增加了几分营养,我们在西藏和新疆的壁画考察中发现明显的例证。
西藏壁画
西藏壁画具有鲜明的高原色彩和浓烈的民族风格,绘制手法细腻、严谨,构图饱满,艺技精湛,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题材更加广泛,除了宗教题材外,世俗题材也绘制在壁画中,反映出丰富的民俗文化。西藏的壁画在不同时期绘制出不同的形式风格,形成了壁画的几大流派。西藏的壁画随着宗教的进入和传播以及西藏各民族的需求融入社会,并且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西藏壁画主要分布在寺院、府第、宫殿、民宅、驿站、旅店等建筑的墙壁上。而寺院则为壁画聚集之所,大寺院往往有数十个到数百个殿堂,各个殿堂及其周围走廊的墙壁、天花板等处均绘满了壁画,充分体现了西藏壁画的文化特点和历史渊源。
1.西藏壁画的渊源
西藏岩石壁画大致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的岩石壁画主要表现的是动物和植物,线条简明扼要,生动夸张,抓住动植物的特点,表现风格多样化,画面以图形符号为主。中期岩石壁画在早期的基础上进入了过渡阶段,在动物和植物的造型上有明显的区别,线条处理上比较粗而稳妥厚重,动物造型简洁,抓住动物的特点用简练的线条加以概括,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审美效果。尤其植物的造型不仅用线条勾勒出大体的轮廓,而且刻画出植物某种特点,表现了岩画的丰富性。中期岩画最大的特点,是动物从静的状态创作出有动感的岩画,产生一幅幅非常生动的画面。以后的岩画常常刻画出动物奔跑的姿态,线条特别有力度,这是岩画从刻走向画的过程。晚期岩石上的壁画比较完整,画面上出现了人物、动物以及植物的组合,日月星辰以及自然中植物相互衬托,在宗教题材中刻画出“雍仲”符号,象征壁中的某种特殊含义,视觉上产生一种丰富性和多样性。最晚期的作品可能晚至吐蕃王朝时期。这些壁画的遗存为后来西藏壁画中形成四大流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西藏在元代时期已经纳入中国版图,在元朝皇帝的大力支持和授权下,萨迦王朝统一了西藏,大力修建萨迦寺等寺院,壁画广泛兴起,这一时期壁画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明清时期,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宗教艺术获得平稳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西藏人民和中原大地保持互相往来,尤其西藏地区得到了当时政府在经济各方面等的支持,西藏的壁画更加盛行。西藏壁画的历史发展从岩石的刻画到寺庙的建筑墙壁绘制的确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在五世达赖重建布达拉宫时,要求在布达拉宫里绘制宫殿类型的壁画,除了西藏各大寺院的画师外,又从全国各地邀请了几十名著名画师,同时还从尼泊尔聘请了多名绘画技法精湛的壁画艺术家到西藏布达拉宫来绘制壁画。这一期间为了更好地完成壁画任务,康熙皇帝又从京城派了一百多名各族画师入藏支援绘制壁画。这个时期的壁画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画师们各个身怀绝技,各显其能,在西藏出现了壁画艺术的高潮,对后世绘制壁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西藏壁画艺术的基础来源于本土传统文化,主要是以新石器时代以来的西藏岩画、彩陶纹样以及宗教文化艺术为基础。西藏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与周边尼泊尔、印度等国家在经济、贸易、艺术上存在交流和往来,使西藏本地区的壁画艺术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其次,西藏壁画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西藏地区宗教信仰非常浓烈,民俗文化的特点具有宗教色彩,所以西藏的壁画艺术紧密为宗教服务而又依赖于宗教的艺术。它的兴起和衰落总是和宗教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就以西藏佛教史的“前宏期”和“后宏期”来作为划分西藏壁画的发展阶段。
西藏壁画源出洞穴石壁,以苯教的抽象图形符号为基础,岩画艺术也对其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外来绘制风格在西藏壁画中应用广泛,几方面的绘画艺术融为一体,使西藏的壁画进入了成熟阶段。壁画随着历史的进步向前发展,自松赞干布时期修建大昭寺以来,由于联姻的关系,中原文化艺术、宗教艺术自然进入西藏,西藏的壁画慢慢形成了汉式风格和尼泊尔式画派。另外,西藏为了修复壁画,历代画师各取所长,互相借鉴,互相融合,在壁画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在西藏形成了宗教性、民族性非常强的特色画派。
2.西藏壁画画派
西藏最早的壁画画派从10世纪开始,那时佛教在西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为壁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在阿里古格遗址、托林寺、东嘎石窟、夏鲁寺、萨迦北寺、扎塘寺、桑嘎古朵寺,都保存不少这一时期的壁画。艺术风格方面受到了尼泊尔、印度等绘制特点和西藏本地区传统艺术风格的影响。壁画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最早的齐岗画派。
西藏壁画的盛行和衰弱与宗教信仰息息相关,更进一步说:与寺院兴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西藏历来是弘扬佛法的地区,比如噶举派弘法代表人米拉日巴尊哲,在噶举派创始人玛尔巴上师的指导下,在深山苦行修持殊胜佛法,他中年到晚年有许多徒弟,给雪域高原的人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米拉日巴尊哲圆寂后,这里的人们为了弘扬佛教,修建了许多大小寺院。佛法的弘扬使佛教题材的壁画越来越多,促使壁画的技法和风格逐渐走向成熟。
在西藏历史上,14至15世纪佛教非常盛行,人们的精神依赖是宗教信仰,藏传佛教噶当派的热振寺、乃塘寺。噶举派的楚布寺以及格鲁派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等先后兴建和扩建,宗教题材的壁画先后绘制,壁画的流派逐渐形成。主要有曼唐派、青孜派和噶赤派。除此以外,有许多小的派别。曼唐派的代表人是勉拉顿珠嘉措,此派流行于卫地即前藏拉萨一带,以三大寺和罗布林卡的绘画为代表,这个画派的主要风格受岩画、苯教文化以及尼泊尔画风的影响。构图严谨、饱满,线条挺拔有力,画面质朴简练,色彩对比强烈,刻画细腻,轻松自如。青孜派的代表人是门拉顿珠,在创作题材方面虽然是以宗教为主,但是画的狰狞威猛的本尊护法,笔画遒劲,色彩浓烈,线条比较粗扁。噶赤派的代表人南噶扎西,他在熟练掌握曼唐派和青孜派特点的同时,借鉴了中原壁画和卷轴画以及山水画方面特点。这一画派技法精湛,线条细腻,画风清秀,色彩以青、绿、紫、灰为主。噶赤派尤其在西藏东部地区最为流行。
3.西藏壁画的文化特点(www.zuozong.com)
西藏壁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程,首先西藏早、中、晚期岩画不但在技法上为壁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在题材上为壁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中表现世俗生活的题材极富底蕴。西藏的壁画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壁画的题材更多的是以宗教为主,也出现了少量的世俗性和民族性的壁画。
(1)壁画的世俗性
西藏的壁画基本上在寺院里,表现的内容主要以宗教题材为主,另外少数的壁画表现人们生活场景,显现了壁画的世俗性。西藏的岩画中体现出许许多多关于劳动场景和战争场面以及人们娱乐的画面等。宗教题材的岩画是人们在生存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为了祈求美好的生活产生的。笔者认为在西藏壁画中一开始世俗画为宗教性的壁画做好了底蕴和基础。位于山南地区乃东县雅砻河东岸公路边的昌珠寺,是文成公主修建和住过的寺庙,它的壁画反映了吐蕃止贡赞普时期“烧木为炭,熬皮做胶,开发银、铜、铁矿……垦平原为田”等劳动生产的场景。壁画在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又增加了历史故事等内容,从历代圣贤法王、大德高僧、圣人居士等的传记,到农民种地、工人做工、牧民放牧等,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况。各寺庙都有反映历史重大事件的壁画,如大昭寺、布达拉宫的《文成公主进藏图》《五世达赖进京晋见顺治皇帝图》,西藏寺院以外的民宅、驿馆等地方反映民俗题材的壁画随处可见。
世俗题材的壁画和宗教题材壁画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世俗性的壁画在先,宗教性的壁画在后,世俗壁画的创作根源是西藏远古时期的祖先们在岩画上刻画出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他们的世俗性。壁画世俗的题材是西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久而久之逐步形成西藏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体现出西藏人民在艰苦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与基本精神,世俗性的壁画艺术根据人们的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发展。表现内容和特点为世俗群众所接受,壁画世俗性的题材和形式是各民族熟悉和喜爱的世界,就壁画的题材本身而言,涉及的内容中有宗教的范围,但关系到世俗生活的一面。
壁画的世俗性除了题材方面的体现,最主要的表现是绘画队伍的发展和壮大。由于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物质相对单调,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的需求,宗教信仰几乎渗透在西藏藏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随着佛教传入,寺院的扩建越来越多,壁画日益繁荣,仅靠寺院培养的画师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而不断地从内地和印度、尼泊尔等地聘请民间画师和专业画师的参与,有力地推动了寺院壁画世俗化的发展。由于画师地位的提高以及西藏旺盛的壁画绘制需求,一方面民间画师很快形成了对世俗画的兴趣,子孙相传,这样有利于技艺的传承和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印度、尼泊尔画师们把精湛的绘画技艺传承给民间画师,促进画师们技法不断成熟和队伍日益庞大。这些都促进了西藏壁画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世俗性、宗教性。
西藏壁画从社会功能看,在执行宗教职能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社会化。画师们为迎合信徒的心理,不断地丰富壁画的世俗化内容,执意地追求美学效果,这也影响到纯粹宗教内容的壁画。壁画在其发展中不断地世俗化,并且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无论在技法还是在内容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而且形成了鲜明的藏民族特点。
(2)壁画的宗教性
西藏壁画是世界屋脊艺术百花苑中的一朵奇葩,同时在西藏各民族中占有重要地位,西藏壁画在历史上填补和满足了人们的心灵需求。在西藏,宗教是一种普遍而持久的文化现象。它不是单纯的宗教,而是和各民族的民俗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汇的产物。西藏宗教的盛行,一方面促使西藏僧人到印度学习佛法;另一方面西藏又从印度邀请得道高僧进入西藏传法,自然修建了多处寺院讲经说法,出现了很多弟子,形成了不同的教派。各教派修建了自己的寺院,绘制了以宗教为题材的大型壁画,这些壁画非常精美,是一部西藏发展的历史长卷。画师在创作壁画时,严格地按照宗教仪轨绘制壁画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信仰、佛教在西藏的发展融入佛教艺术的汪洋之中。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主题总是那么鲜明,朝拜者心灵和方向永远那么坚定。信仰佛教的各民族还是如此的虔诚。当然壁画是艺术的一部分,但是壁画体现了西藏民族之魂。
西藏的宗教、文化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与壁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宗教文化是藏族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西藏的寺院、音乐、神像、供养品,是一种精神上的文化。它给人们制造出一个精神的王国,让人们走近、膜拜,让人们慈悲智慧。宗教文化神秘又博大优美,而且对稳定社会精神生活,维持社会秩序发挥过特殊作用。同样,宗教对西藏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3)壁画的民族性
西藏的壁画不但体现了壁画的世俗性,而且展现着壁画的宗教性,壁画中蕴含着西藏人民和本地区长期积淀形成的民族性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有的壁画中体现了西藏人民所特有的驾驭大自然的民族气魄,比如在少量的壁画中出现了藏族崇拜的动物、日月星辰以及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形象等。有的壁画表现了丰富的民俗风情,比如藏族献哈达,客人躬腰接受,身边有栩栩如生的牦牛和狗等;比如壁画出现了主人请客人落座,客人盘腿而坐,用双手接礼物的画面。还有的壁画表现了藏族敬酒的场景,天边有朵朵白云,类似这种题材的壁画慢慢走进普通藏族人家。民族性题材的壁画基础使世俗性和宗教性壁画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证明民族性的基础是文化认同,“民族性”的认知包括“种族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