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伯颜安图丞相任命,许衡治国方略陈述

伯颜安图丞相任命,许衡治国方略陈述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伯颜,元大将,西亚伊儿汗国巴邻氏。任中书左丞相,公元1274年领兵攻宋,两年后攻陷临安,俘虏谢太后、恭帝等而返。忽必烈即位后,为其定朝仪官制,主张沿用汉法。公元1265年八月十四日,蒙古的宰执大臣都被罢职,任命安图为中书右丞相,伯颜为左丞相。到这时任命伯颜为左丞相。九月,蒙古国主因为安图年轻没有经历过世事,召来怀孟的许衡、益都的杨诚,叫他们商议中书省的事。

伯颜安图丞相任命,许衡治国方略陈述

伯颜,元大将,西亚伊儿汗国巴邻氏。任中书左丞相,公元1274年领兵攻宋,两年后攻陷临安,俘虏谢太后、恭帝等而返。公元1294年世祖死,他奉成宗即位后便病死。

许衡,宋元之际学者,元初名臣,字仲平,号鲁斋,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忽必烈即位后,为其定朝仪官制,主张沿用汉法。认为,“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国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信奉程朱理学

公元1265年八月十四日,蒙古的宰执大臣都被罢职,任命安图为中书右丞相,伯颜为左丞相。

安图当时只有二十一岁,进宫推辞说:“现在东西北三方虽然已经平定,但是长江以南还没有归附,臣的年龄太轻,如果错误地接受重要的任命,恐怕天下各地会有看不起朝廷的心意。”蒙古国主说:“朕经过深思熟虑,觉得别人没有能超过爱卿的。”

伯颜少年时跟随他的父亲在西域,宋王实喇图派他入朝奏事,蒙古国主看到他的相貌很魁梧,说:“他不应该当诸侯王的臣子,留下来为朕做事。”和伯颜商量国家的大事,他的见地常常超过朝廷大臣们,对他更加看重;下敕安图把妹妹嫁给伯颜为妻,说:“做伯颜的妻子,不会辱没你的家族。”到这时任命伯颜为左丞相。所有官署的种种事情有难以解决的,伯颜不慌不忙地用一两句话就解决了,大家佩服地说:“真正是当丞相重臣的人才!”

九月,蒙古国主因为安图年轻没有经历过世事,召来怀孟的许衡、益都的杨诚,叫他们商议中书省的事。许衡来了以后,陈述当时的要事有五项:

第一是:“查考前代,凡是北方占有中原地区的,必须实行汉人的法令制度,才能长治久安,所以后魏、辽、金,经历的年代最长。而其他不能这样做的,都是混乱败亡相继不断。这在史书中都有记载,清楚明白可以查考。在陆上行走应该坐车,在水上行走应该乘船,反过来就达不到目的;幽燕地方习惯吃冷食,蜀汉地方习惯吃热食,反过来就一定生病。从这些道理来说,国家应该实行汉人的法令制度是不必怀疑的。然而万世立国的习俗,历朝的功勋旧臣,一旦迫使他们听从臣仆的计谋,改为迁就亡国的习俗,势必有很困难的地方。臣私下曾经想过,寒冷和炎热,固然不同,然而从寒冷变为炎热,却是从细微的温度变化开始的,经过一百八十多天以后而寒冷才结束;炎热变为寒冷,它的趋势也是如此,同样是积累的结果。如果能够疏导它、接近它,等待岁月,心意坚决而刚强,事情发生变化就是常事,没有不可以改变的。这都在于陛下推崇信奉坚决遵守、不混杂行为不正派见识短浅的人,不苛求取得速效,不怕流言蜚语,那么盛世治理的功业,也许可以成就了。”(www.zuozong.com)

第二是:“中书的事务,不胜其烦,然而主要的在于用人、立法这两件事而已。用身边的事情来比喻:头上的头发,不是用手而是用梳子梳理;盛在器皿里的食物,不是用手而是用勺子舀取。不直接用手,而用梳子和勺子,这就是起了手的作用。皇上用人,和这个没什么两样!人人都需要饮食,惟独厨师能调和酸、苦、甜、辣、咸五种味道;人人都能看见太阳、月亮,惟独观测天文的星官能测算月亏日食的天数,确实是掌握了这种方法。古人说:‘要想高必须登上丘陵,要想低必须到江湖水面,为政者必须遵循先王之道。’当前的街谈巷议,动辄对古代的事加以辱骂取笑,不知道今天口里吃的、身上穿的,都是古人传下来的方法而不能违背的,难道以天下的广阔,国家的重要,而古代的法度反而可以违背吗!治理百姓的,是法;守法的,是人。人和法互相维系,才能上安下顺,而宰执等重臣才能在朝廷中从容不迫、悠然自得,不烦恼不劳累,这就是所谓的省。”

第三是:“人的本性都有欲望,没有君主就会紊乱。上天眷爱赋予重任,使之作为为人师表的君主,这是把最难的事情委托给他,而不是把他放在可以苟安的地方使他享受安乐。天下之大,万民之众,事有万变,每天有繁多的事务,君主以一身一心进行应酬处理,如果说他没有过失,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有以前说过而今天已经忘记的,今天所命令而以后自己违反的,可否异同,纷纷更改变动,纪纲无从宣布,法度不能确立,臣子们无所遵循,奸诈的人因此可以作弊,天下的人疑惑惊恐,议论这是没有法度没有信用,这不是别的,是因为处在最困难的地方,却不以为难处理而以为容易处理的缘故。如果一言一行,一定要知道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不因个人的爱憎所牵连,不为个人的喜怒所蒙蔽,虚心正意,深思熟虑而慎重地加以处理,那么,即使有不正确的地方那也是很少的。人情的真假,有平易的有险恶的,险恶的难以知道,平易的容易知道;也有多和少的区别,少的容易知道,多的难以知道。所以在上面的人难以知道下面的人,而在下面的人容易知道上面的人,形势必然是这样。处在难以知道的地方,驾驭难以知道的人,要想不受他们的欺骗也很困难。所以君主最好没有喜怒,有喜怒,就会有人迎合君主的欢喜以谋私恩,鼓动君主的愤怒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君主最好没有爱憎,有爱僧,就会有人借君主的喜爱来济私,凭借君主的憎恶来挟恨报复。甚至本来没有什么可喜的欺骗君主使他欢喜,本来没有什么可恼怒的激起君主的恼怒,本来不足喜爱的而妄加赞誉使君主喜爱,本来不可憎恨的而硬说短处使君主憎恨。如果这样,被任用的未必是君子,被斥退的未必是小人,给予的人未必有功,被剥夺的人未必有罪,以至于赏、罚、生、杀,很少有恰如其分的。君主不觉悟到自己受到欺骗,反而信任他以防止受到天下的欺骗。被欺骗到了这种地步,还能够防止吗!虽然如此,这只是指君主中的不省悟者,犹有可说。像宇文士及的谄媚,唐太宗清楚地看出而不能将他斥退,李林甫嫉贤妒能,唐明皇洞察他的奸诈而不能摈弃他,奸邪迷惑人这样厉害,能不使人害怕吗!在上的以诚心爱护下属,那么下属便会以忠心报答在上的,相互感应的道理就是这样。然而查考以往的事,有些是不能用常情来说的。夏禹阻抑洪水以拯救百姓,夏启又能慎重地继承夏禹的主张,他的恩泽就很深厚了;然而一传到他的儿子太康便无道,千万百姓对他怨恨而离去,这是为什么?汉高帝起自平民,天下的人紧相跟随,在荥阳遇难时,纪信甚至舍弃性命救急,就可以看出人心的向背;等到天下已经平定,而沙漠之地又有谋反的,这又是为什么?臣私下曾经想过,夏禹、夏启爱护百姓像爱护婴儿那样,而太康为了安乐而丧尽了恩德,所以百姓感到失望;汉高帝以宽厚仁义得到天下,等到大局已定,便以自己的爱憎实行诛杀和赏赐,所以不公平。古往今来的君主,凡是有恩泽于百姓而最后百姓怨恨而且恼怒的,都像这种情况。”

第四是:“现在国家只知道聚敛钱财的技巧,而不懂得生财的来由,只知道防人的欺骗而不知道培养人的善良。真正优待尊重农民,不去打扰不去侵害,让打架斗殴游手好闲的人都返回农田,对他们的耕种技艺加以考核,扎实地推行先进的农耕技术,十年以后,仓廪和府库的积贮,就不是今天所能比拟的。从通都大邑到州县,都设立学校,让平民百姓的子弟,都进学校读书,使他们明白父子、君臣的伦理大道,懂得从洒扫对答到平定天下的重要道理。十年以后,上面知道怎样驾驭下面,下面知道怎样服侍上面,上下和睦相处,又不是今天所能比拟的。这二者加以实行,抓住事物的主要环节,就能带动一切,否则别的事都没有希望。”

第五是:“天下所以安定,是百姓的意志,百姓的意志安定而士安于士,农安于农,工、商安于工、商,那么在上面的人就有可以安定的道理了。如果百姓不安于一般的地位,要求做官,士不安于卑微的地位,要求显赫荣华,四面八方相隔万里,人们都聚集在一处,各自怀有无耻的心思,在上面的人,能不为此寒心吗!臣听说夺取天下的人崇尚勇敢,守天下的人崇尚退让,夺取、保守,各有和自己相称的地方,为国君的不能不明察。明察而后行动,行动就一定达到目的。遇事不可喜形于色或怒不可遏。慢慢地想想其中的原因,知道没有可以欢喜的,就会后悔欢喜失误;没有什么可以恼怒的,就会后悔恼怒失误;甚至先欢喜而后恼怒,先恼怒而后欢喜,发布的命令屡次改变,这都是不节制喜怒的缘故。先王心静而专一,恭敬而沉静不言,不轻易欢喜或发怒,在他没有表示出来以前,虽然是最亲近的人也不知道;等到表示出来以后,虽然是最亲近的人也不能使他改变主张;所以发布的命令简要而从不改悔,就没有不合乎法度的。”

蒙古国主赞许并且采纳了他的意见。

编者:许衡陈述的要事五项,项项精辟深刻。特别是“君主最好没有喜怒,有喜怒,就会有人迎合君主的欢喜以谋私恩,鼓动君主的愤怒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君主最好没有爱憎,有爱憎,就会有人借君主的喜爱来济私,凭借君主的憎恶来挟恨报复。甚至本来没有什么可喜的欺骗君主使他欢喜,本来没有什么可恼怒的激起君主的恼怒,本来不足喜爱的而妄加赞誉使君主喜爱,本来不可憎恨的而硬说短处使君主憎恨。如果这样,被任用的未必是君子,被斥退的未必是小人,给予的人未必有功,被剥夺的人未必有罪,以至于赏、罚、生、杀,很少有恰如其分的。君主不觉悟到自己受到欺骗,反而信任他以防止受到天下的欺骗。被欺骗到了这种地步,还能够防止吗!虽然如此,这只是指君主中的不省悟者,犹有可说。像宇文士及的谄媚,唐太宗清楚地看出而不能将他斥退,李林甫嫉贤妒能,唐明皇洞察他的奸诈而不能摈弃他,奸邪迷惑人这样厉害,能不使人害怕吗!”讲得何等深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