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高宗禅让引宋孝宗即位

宋高宗禅让引宋孝宗即位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高宗赵构无子,立为太子,公元1162年高宗退位为太上皇,即位为帝。十一日,宋高宗举行父传子的对内禅让帝位的仪式,有关官署在紫宸殿下面设立仪仗。在此之前宋高宗曾把传位禅让的想法告知太子,太子流涕坚决推辞,到这时派宦官召太子进入禁中,再当面告知。苗傅和刘正彦利用军士对朝政的不满,发动政变,杀宋高宗信用的同签书枢密院事王渊和一批宦官,逼迫宋高宗退位。

宋高宗禅让引宋孝宗即位

宋孝宗,赵眘,南宋第二代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宋高宗赵构无子,立为太子,公元1162年高宗退位为太上皇,即位为帝。公元1162—1189年在位。即位后为岳飞平反,起用张浚为枢密使,命他部署北伐。宋军虽克复宿州治所符离,但随即溃败。公元1164年与金订立和议(隆兴和议),宋向金由称臣改为称侄,“岁贡”改称“岁币”,并减少银、绢各五万两、匹。此后训练军队,整顿财政,与金处于相持状态。宋孝宗是南宋相对有作为的皇帝,统治期间政治比较稳定,经济也有一定发展。公元1189年传位于太子(宋光宗),称寿皇圣帝,死于公元1194年。

公元1162年五月二十八日,宋高宗下诏说:“朕以无德之身,亲历艰苦磨难,蒙受天地祖宗保佑之恩,得以安居大位,已有三十六年,操劳国事,昼夜不敢懈怠。因为以前国家多事之秋,不得从容卸去重负,退而保养身体。现在边境大体安宁,可以按朕的意愿行事了。皇子赵玮,美德大成,国家有了可靠的托付人,朕心中也就没牵挂了。可立他为皇太子,并改名为赵眘。有关官署选择吉日准备举行册命皇太子的典礼,有关宫室、属官、仪仗、制度等事宜,都迅速讨论历代的典章制度而奏报朕知。”

六月初十,宋高宗下达亲笔书写的诏书说:“朕安居帝位三十六年,仰仗着天地神灵的保佑,宗庙祖先的福荫,战事渐渐平息,国威更加强大。只是对历代祖宗传承下来的重任,深怕不能胜任,忧劳国事,不容安逸,想要卸下重负以求长寿康泰,决断出自朕心,迅速决定国家大计。皇太子贤圣仁孝,声名传播天下,熟知世故,久已得到民心拥戴,应从东宫之位承担起社稷的重任。这是上天的选择,而不是朕敢以私意决定的。皇太子可以即皇帝之位,朕称为太上皇帝,迁居德寿宫,皇后称为太上皇后。所有军国大事,都由嗣君处理。朕此后只求淡泊世事,颐神养志,还要依靠文武忠良群臣,同德合谋,保证国家长治久安。”这道诏书,是洪遵起草的。

十一日,宋高宗举行父传子的对内禅让帝位的仪式,有关官署在紫宸殿下面设立仪仗。在此之前宋高宗曾把传位禅让的想法告知太子,太子流涕坚决推辞,到这时派宦官召太子进入禁中,再当面告知。太子推辞不接受禅让,就走向殿宇的旁门,想要返回东宫,宋高宗勉励劝告了多次,才停止了谦让。

于是宋高宗登临紫宸殿,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陈康伯、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参知政事汪澈、同知枢密院事黄祖舜进入殿中。陈康伯奏报说:“我们辅佐朝政多年,犯下的罪过累积如山,圣上降恩宽恕没有治罪处死。现在陛下超脱俗事,有尧、舜禅让的举动,我们无比欢欣赞佩。但从此之后不能够每天瞻仰风采,犬马之情,无限依恋!”于是再次跪拜哭泣。宋高宗也为此而挥泪,说:“朕在位三十六年,现在年老而且有病,很早就想归闲退位,此事是根据朕的心意决断的,不是通过臣下奏请要求的。爱卿等人应该全力辅佐嗣君。”陈康伯等人又说:“皇太子贤圣仁孝,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似乎听说过于谦让推辞,不肯立即登临正殿。”宋高宗说:“朕已再三劝留,现在就在殿后了。”宋高宗就退入内宫。

百官朝班移到殿门外面,宣读诏书完毕,朝班又进入殿门的内庭。过了一会儿,皇太子身穿天子袍履,在宦官的扶持下到了御座前面,拱手作揖侧面站立不入座,应奉司官员按照次序前来称贺。宦官扶持劝坐了七八次,才勉强就座,宰相率百官上前称贺,皇太子立即站起身来。陈康伯等人奏报说:“请殿下在御座就座,面向正南,以符合太上皇帝把国家交付给您的心意。”太子面带愁容地说:“君父的命令,出自于内心独断。这一天下大位,恐怕不敢承当,还请容许我辞谢避让。”

朝班退下,太上皇帝就移驾前往德寿宫。嗣皇帝宋孝宗赵眘身穿赭色衣袍、佩玉带,步行走出祥曦殿门,两辆小车辇载着向前走,一直走到德寿宫的宫门,也不肯停下来。太上皇帝多次挥手告辞,而且还传令左右侍从扶持宋孝宗返回,对周围的人说:“我把国家交付给可以胜任的人,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左右侍从都高呼万岁。百官陪同太上皇帝到达德寿宫。(www.zuozong.com)

编者:宋高宗赵构是南宋第一代皇帝。南宋政权初建,他曾起用抗战派李纲为宰相,但不久即赶走李纲,同宠臣汪伯彦、黄潜善等人放弃中原,从南京应天府逃到扬州。建炎三年二月,金兵奔袭扬州,他狼狈渡江,经镇江府到杭州。迫于典论压力,他不得不罢免汪伯彦、黄潜善等人。苗傅和刘正彦利用军士对朝政的不满,发动政变,杀宋高宗信用的同签书枢密院事王渊和一批宦官,逼迫宋高宗退位。文臣吕颐浩、张浚和武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起兵“勤王”,宋高宗得以“复辟”。他继续派使臣向金朝乞降,哀诉自己逃到南方后,“所行益穷,所投日狭”,“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要求金朝统治者“见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进军。对于扰金战争却不做任何有力的部署。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即率臣僚南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绍兴),随后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并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镇海),漂泊海上,逃到温州(今属浙江)。直到建炎四年夏金兵撤离江南后,他才又回到绍兴府(今浙江绍兴)、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后将临安定为南宋的都城。

宋高宗虽然在防御金兵方面做了一些部署,任命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人分区负责江、淮防务,但只把军事部署作为乞降的筹码,始终没有收复失地的打算。他把金朝派到南宋进行诱降活动的秦桧引为亲信,任为宰相,伙同秦桧加紧进行投降活动,竭力压制岳飞等将领的抗金要求。当绍兴十年(1140),各路宋军在对金战争中节节取胜时,宋高宗担心将领功大势重、尾大不掉,在秦桧的鼓动下,下令各路宋军班师,断送了抗金斗争的大好形势。绍兴十一年(1141),解除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向金朝表示坚决议和的决心。不久,他与秦桧制造岳飞父子谋反冤案,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杀害,遂同金朝签订了屈辱投降的绍兴和议,向金称臣纳贡。

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和议签订后,按金朝规定,秦桧事实上成了终身宰相,宋高宗虽对他日益猜忌,却仍纵容他专权跋扈,对主张抗战的臣僚加以排斥和打击。即使在秦桧死后,宋高宗仍委任投降派万俟卨、汤思退等人掌政,坚守对金和议条款,每年除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外,送给金统治者贺正旦、生辰等的礼物也“巨以万计”。

绍兴三十一(1161)年秋,金国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宋高宗又想再次逃离临安府。完颜亮渡江失败,被部下所杀。宋高宗遣使贺金世宗完颜雍即位,准备再次对金议和。

编者认为,君主应该具备的素质主要有高屋建瓴、勇于决断和善于用人,宋高宗一项也不具备。他是个平庸无为的皇帝,有时觉得十分令人可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