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经过慎重考虑,几经修改的《勾魂唢呐》剧本到了刘美华及另外两位演员手中。团里的意见很明确:竞争、淘汰,《勾魂唢呐》上新面孔。言下之意就是大连话剧团需要推出“新”人。大家清楚,这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挑战。刘美华幸运地成为三个候选者之一。
与此同时,先睹剧本的专家们认为,这是近年来较难演的戏之一,它既需要演员具备深厚的表演功力又需要表演者有丰富的内心体验,既要有极强的想象力又要多才多艺,演员要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让人物跨越六七十年的时空,把将近一个世纪的几个戏剧事件鲜活地呈现给观众,能演这戏的演员少,演好这戏,难。但同时有人又认为,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一出捧角儿的戏,如果演员表演成功,二者将会相得益彰。
面对命运的又一次机缘,刘美华心里虽有些许忐忑,但还是勇敢地接受了挑战。在长时间的磨戏过程中,三位候选人只剩下了刘美华。她常以刘喜廷导演的话自勉:一个演员在舞台上没有办不到的事,只要你想做,你想练,你想演。导演要求她首先练习晃脑袋,至于怎么晃得靠自己,晃要晃出内容来,要晃出酒的氛围,要晃出时间感来,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练。练了一万次,刘美华琢磨老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以平常心来对待过去的恩恩怨怨,意味着笑谈历经的痛苦磨难;练得已经数不清了,老了意味着什么,已经无法说清楚了;练到产生了下意识,刘美华的心已变老了。她累倒了,病了,但拔掉输液管,又回到了排练场。这部戏整整磨合了两年,刘美华沉浸在戏剧情境中,大到人物的心理流程、心灵感受,小到一个形体、一个嘴形,在反反复复磨合中成形。刘美华即老妪,老妪即刘美华,无须雕饰,用近于透明的表演一气呵成,亦怒亦喜,亦嗔亦娇,亦悲亦怨,优美的民间舞态,夸张的武术动作,悠扬的民间小曲,演来都恰到好处。(www.zuozong.com)
1996年该剧二次进京,参加“96中国戏剧交流暨学术研讨会”展演活动,在来自中国大陆与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的十三台戏中,《勾魂唢呐》引起轰动。人们克服了语言的障碍,跨越了不同的生活背景,认知老妪,认知历史。《勾魂唢呐》演出时三次被掌声打断,这在一直呼喊着话剧危机的今天是难能可贵的,众多人士认为,这是一次真正的表演,这出戏是我们中国戏剧界的创新。九旬老妪使刘美华获得了第三届中国话剧金狮奖。刘美华爱戏,因为戏是她的另一种人生。《勾魂唢呐》涵盖了一个女人的一生,也涵盖了刘美华所有的酸甜苦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