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归原创之思:惠能佛学中最突出的特色

回归原创之思:惠能佛学中最突出的特色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上)其中“闻说《金刚经》”而“开悟”,以及“不假文字”,似乎都是说他自己,从而具有现身说法的暗示意味。就是说,少根之人面对“最上乘法”,就像小草经受大雨那样,不堪其大、其深、其重的冲击力。在其中,惠能把他的禅宗佛教与传统佛教作出了最明确的区别。可以说,一切佛和经“人性中本自具有”这个思想,乃是惠能佛学思想中最突出的特色。

回归原创之思:惠能佛学中最突出的特色

禅宗在传教中,非常重视人的根器如何,即天才如何。在《坛经》中,惠能说人分为“上根”人与“少根”人,也就是悟性或天才高低不同的人。这两种人对于佛法接受的态度和接受的方式不同。惠能说:“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当知此人功德无量,经中分明赞叹,不能具说。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少根智人,若闻此法,心生不信。”(《坛经》法海本,第二十八)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惠能强调“入甚深法界”,则要“直修般若波罗蜜行”。就是说,把这种“修”落脚在“行”,即“心行”,又特别强调《金刚经》的重要。这里所说的由于受《金刚经》启发而“见性”、“功德无量”而受赞叹的人,即是惠能所说经中描述之人,似乎也暗示惠能自己。因为,惠能最早所悟,就源于听人念《金刚经》。特别是下面这段话:“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同上)其中“闻说《金刚经》”而“开悟”,以及“不假文字”,似乎都是说他自己,从而具有现身说法的暗示意味。而惠能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金刚经》之佛法奉为“最上乘法”,再一次表明他所承袭的是大乘佛教。那么,为什么“少根智人”对于“最上乘法”会“心生不信”呢?惠能用了一个比喻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说:“少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大地草木根性自小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少根之人,亦复如是。”(同上书,第二十九)就是说,少根之人面对“最上乘法”,就像小草经受大雨那样,不堪其大、其深、其重的冲击力。而只有“上根”之人,由于具有接受“最上乘法”相应的“般若之智”,才有可能受启迪而开悟。但是,惠能又指出,“般若之智”,对于任何人都一样,并无大小不同。所谓根智有“上”“少”之分,则是求佛的修行方式不同所致。如惠能所说:“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入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同上)可以看到,两种修行方式具有本质的不同。一种表现为“外修”的“迷心”,不悟“自性”,这是所谓“小根人”的修行方式。另一种则是,“不假外修”行于“自心”,而“尽悟”“见性”,这是“上根人”的修行方式。前者“外修觅佛”是迷妄,后者向内“见性”是开悟。此外,惠能在这里对开悟的描述,值得注意。所谓“犹如大海,纳入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乃是喻指“见性”之“自性”具有包容一切的博大性。而所谓“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则是喻指“自性”是一种能经历和超越一切而洞彻内外的自由精神。由此可知,禅的开悟乃是精神从一切执着中的彻底解放,这种解放并不意味着完全离开一切尘缘或与之隔绝,而是在经历一切尘缘过程时都能超越,从而在精神上获得一种全新的境界。所谓开悟“见性”所显示的博大和自由,就是这种精神的彻底解放。实际上,“自性”所包容的一切,当未开悟时所见都在身外,一旦开悟则发现,这一切原本就是“自性”所具有的。这个思想是绝妙的,具有神秘性,却并非完全荒谬或没有合理性。实际上,人只能生活在“人化的世界”里,而世界之“人化”,首先起于人的精神,包括人的欲望、意志、理性、工具理性等。因此,世界不仅在“人化”中具有人的属性,而且世界也是人在“人化”中所“创生”而为人所有。超越于“人化”的世界,例如离开地球,人是无法生存的。宇航员太空或别的星球,必须把自己关在“人化”的器具里。从这个意义上,世界上的一切原本就在人的“自性”中这个说法,显然有其合理性。惠能的思路似乎与笔者上述具有相似点。他对经书佛法这样说:“一切经书,及诸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故然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元不有。故知万法,本因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同上书,第三十)接着他又连带上佛来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救不可得。”(同上书,第三十一)惠能这两段话,非常重要。在其中,惠能把他的禅宗佛教与传统佛教作出了最明确的区别。他的佛学核心思想即“自性”说,实质上乃是“人本”说。他从这种思想出发,根本否定了佛在人外或超人的存在,因而他认为一切向外求佛的思想,都属于“心迷”或“妄念”。在前一段话里,惠能主要强调一切经书、佛法都是人的智慧产物,所谓“因人说有”和“因智慧性故”。既然人“因智慧性故”产生出修行成佛的经法,那么这种人的“智慧性”就更是佛性了。所以在后一段话里,惠能就明确指出,“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可以说,一切佛和经“人性中本自具有”这个思想,乃是惠能佛学思想中最突出的特色。由此,在惠能这个思想风靡大江南北以后,就把传统的外在修行求佛,以及对外在佛像佛经的崇拜彻底粉碎了。不过,惠能在世时,还没有像后来他的传人那样把这种思想极端化。他认为,在人迷妄之时,还可以用《金刚经》等“善知识示道见性”。就是说,他并未完全走到不要任何经书的地步。但是,这种外在的“示道”并不起决定作用,只不过是给迷妄之人一种走向自己向内“见性”的指引,关键还要靠迷妄之人能否自己“识自心内善知识”。相反,“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因为“外求”就是“迷妄”,所以在不能离此迷妄的情况下,即使有外面的“善知识”教授,也“救不可得”。这样,惠能就从正、反、合几个方面,把他的人本的、向内求的“见性”开悟的思想讲清楚了。(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