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禅宗境界与智慧:象思维视角下中国智慧

禅宗境界与智慧:象思维视角下中国智慧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印度并不存在作为一个佛教宗派的禅宗,而只存在作为修炼的禅法。可知,禅宗是中国化而为中国人所接受的佛教。在禅宗所标榜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一指归中,两种文化融合的特点表现得非常突出。或者说,禅宗所说的“心”、“性”,虽然在思想上与儒、道两家,与大乘佛教都有关联,但又与它们具有原则的区别。或者说,禅宗的产生,使中国文化各个方面,都展现出新面貌和新境界。

禅宗境界与智慧:象思维视角下中国智慧

禅宗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产物,因此禅宗已经不是原来产生于印度的那种意义上的佛教,而是中国所特有的内含中国文化底蕴的佛教。印度并不存在作为一个佛教宗派的禅宗,而只存在作为修炼的禅法。可知,禅宗是中国化而为中国人所接受的佛教。在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和融合中所产生的禅宗,其中所改造和融合的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而其融合变通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道家,也包括儒家。在禅宗所标榜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一指归中,两种文化融合的特点表现得非常突出。所谓“不立文字”,与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直接相关。至于这里所说的“心”这个范畴,主要是道家特别是庄子谈得最多,如著名的“心斋”之说,为人所共知;而“性”这个范畴,主要是儒家特别是孟子谈得最多,如“尽心、知性、知天”说,亦为人所共知。但是,“心”与“性”这两个范畴,在禅宗这里,已经发生了改变。它们变得既不同于儒、道两家原来的意义,也不同于原来大乘佛教的意义,然而,它们又扬弃地保留有道家和儒家的内涵,也扬弃地融入了大乘佛教的“性空”说,“心”与“性”最终归结为“本来无一物”的“无”。或者说,禅宗所说的“心”、“性”,虽然在思想上与儒、道两家,与大乘佛教都有关联,但又与它们具有原则的区别。就是说,禅宗乃是一种由不同文化融合或嫁接所生而具有新质特性的文化。这种新质特性的文化,主要表现为在思维方式上所开辟出的思考新维度新视野,从而使文化的创造能展现出新面貌和新境界。事实说明,在禅宗产生以后,中国文化各个方面,无论是哲学美学等思想文化的研究,还是诗词、书法、绘画等文艺创作,甚至文人的生活方式,无不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或者说,禅宗的产生,使中国文化各个方面,都展现出新面貌和新境界。例如,作为新儒学的宋明理学,其形上学维度的提高,所谓“南宗”的中国画派的新境界,诗词书法创作的新韵味,等等,都是由于在其研究和创作中经过禅宗思想的洗礼或融合了禅宗思想才得以实现的。所以,对于禅宗思想的研究,特别是禅宗的思维方式及其所蕴含的思考新维度和新境界的研究,无论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理解,还是对于中国当代新文化的创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章试图从禅宗原典出发,对于这个问题作一些探索。(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