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象思维下的中国智慧:坐忘与命的重要性

象思维下的中国智慧:坐忘与命的重要性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坐忘”,孔子不解而不安地问:“何谓坐忘?”钟泰先生由此又把庄子的“命”与孟子的“命”相提并论,而作为他的庄子出自儒门的论据。这与孟子谈“命”是有原则区别的。孟子的“命”作为“天命”,是一种天性,所谓“天命之谓性”。相反,庄子谈的“命”,则是在“道”的大化流行中的“命”。这种“安之若命”的精神状态,与儒家不同,不是安于宿命,不是人为地强求改变,而是“道法自然”。

象思维下的中国智慧:坐忘与命的重要性

颜回孔子关于“坐忘”的对话虽短,但却意味无穷。庄子的讽刺笔法,在这里也是绝妙至极。颜回是孔子最好的学生,儒家最忠实的信徒。但庄子却把他塑造成趋“道”而离经叛儒之人,而且颜回还影响了孔子,使之也不能不跟随颜回体“道”而“坐忘”。请看《庄子》原文:“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在这里,对三句“回益矣”中的“益”,需要着重体会。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四十八章》)。对于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一般都把这两句话分而解释,认为“为学日益”是指增进外在知识,而“为道日损”则是克服内在欲望。但实际上,还存在两句话联系起来的解释,那就是,“学日益”而“道日损”。所以,老子还说“绝学无忧”(《老子·二十章》)。由此可知,“回益矣”之“益”,实际上既包括“绝学”的意味,也包括“为道日损”以克服内在欲望的意味。这也是体“道”而能得“道”的两种相辅相成的功夫。颜回三忘一直到“坐忘”,正是这两种功夫的结果。对于“坐忘”,孔子不解而不安地问:“何谓坐忘?”颜回答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孔子深受启发遂说:“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颜回答的前三句话,所谓“堕”、“黜”、“离”、“去”四个否定词,其所描述的,都不过是对前面诸“忘”的概括,就是要超越外在的形体和对仁义礼乐求知的诱惑,只有这样才能使精神安静下来,而与“道”通。所谓“同于大通”,就是化于“大通”,就是“道通为一”。可见,“坐忘”的境界与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相似,都是超越世俗观念特别是儒家观念束缚而得“道”的境界。孔子所受启发,也正是如此。他所说的“无好”之“同”与“无常”之“化”,都是超越欲望的偏执和世俗常规的观念。庄子最后把孔子描述为请步颜回后尘的形象,怎么也不能说庄子是出自儒门,更不能说他的思想是传承儒家思想了。

《大宗师》以子桑领悟其陷入饥困的最终原因在“命”的描述,作为结篇,也是非常值得体味的。经过十天的阴雨天气,子桑的朋友子舆担心其友可能生病,就带着饭食去探访。于是发生一段故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庄子这里的描述,极其渲染子桑饥困,“若歌若哭”,“不任其声”,大有因饥饿而死,而哭天天不应、哭地地不理的情境。由此,进而写子桑苦苦探询使他陷入这种饥困境域的根本原因。这种探询使他体悟到,父母不会欲使其贫,天地也是大公无私。所以,他最后悟到,不能怨天尤人,而只能承认这是“命也”。钟泰先生由此又把庄子的“命”与孟子的“命”相提并论,而作为他的庄子出自儒门的论据。所以,这里有必要对庄子提出的“命”作一些讨论。庄子在许多地方谈到“命”,其所谈的特点,都在于与体“道”而入“道”相联系在一起。这与孟子谈“命”是有原则区别的。孟子的“命”作为“天命”,是一种天性,所谓“天命之谓性”。例如人的“性善”之“性”,是先天而定的。所以,孟子和儒家的“命”,具有宿命论色彩。相反,庄子谈的“命”,则是在“道”的大化流行中的“命”。这种“命”不是儒家那种不变的“天命”,而是“命行”,是“道法自然”之“命”。这种“命”不是不可改变的,如前述意而子对于许由穷追不舍时所说的,“造物者”可以使他摆脱儒家“仁义”、“是非”的桎梏。当然,这种“道法自然”之“命”,既不是不变的,也不是说变就变,而是当变时则变,当不变时则不变。对于后者,才有庄子所提出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种“安之若命”的精神状态,与儒家不同,不是安于宿命,不是人为地强求改变,而是“道法自然”。就此而言,子桑最后所悟的“命也”,也只能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入“道法自然”的精神境界了。(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