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指出,阴阳爻符号比今天计算机的数字符号0、1还要抽象,说出了两者的区别。但是,不难看出,两者又存在明显的共同点。这就是已经为许多研究者所指出的,就是描述变化过程所使用的二进制。也就是说,任何阴爻或阳爻的变化,都会引起卦象的变化,如同计算机的0、1两者的任何变化必然引起不同运算结果一样。由此可知,如果说今天的计算机化的结果,正在使人世间进入“数字化生存”或“数码化生存”,那么在中国古代例如周代,在一切生存大计都要诉诸卜筮预测时,岂不是一种“卦爻化生存”吗?虽然这两种生存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并非完全没有可比性。以往有一个误传,说莱布尼茨因为受到《周易》六十四卦爻图的启迪,才发明了“二进制”。事实是,在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之后,才看到六十四卦图。但是,这仍然使他惊讶,认为他所发明的“二进制”思想在中国远古时代就萌发了。他由此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推进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沟通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这一则中西文化沟通的历史佳话说明,六十四卦爻符号图确实是中国早熟文化中的一项伟大发明。由计算机和网络引发的“数字化生存”刚刚产生不久,但已经给人类生存带来巨大变化。它的前景如何,还有待研究。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数字化生存”在给人类带来高效率和空前的方便舒适的同时,对在这种生存中的人本身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影响?由此不能不提出,是人控制计算机和网络还是计算机和网络控制人?在“数字化生存”中人的“原创之思”是提高了还是有所退化?事实上,网虫现象与方便舒适导致的懒惰和不动脑筋的“傻瓜化”现象,表明“数字化生存”在带来积极效果的同时,还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再回头领会中国古代的“卦爻化生存”,也许能引发出一些有益的思考。
首先,古代的“卦爻化生存”对于人本身来说,是一种“观象”求“悟”的生存。面对神秘莫测的自然变化,面对人事旦夕祸福的遭遇,人们需要动脑筋,开发和释放智慧的悟性。其次,这种“卦爻化生存”虽然包含迷信成分,却不能归结为迷信。因为,如前所述,卦中爻位的设定,已经把时空坐标或交会处给出来了。所以,在卜筮中确定卦时,已经把预测的人事放在比较具体的环境和时机之中加以体悟了。就是说,这种“卦爻化生存”,有如海德格尔的“去存在”的“在世”,是“缘在”。或者说,这种“卦爻化生存”,是既亲近自然也与人世融通一体的生存。正是在这种整体直观的前提下,由于具有整体融通的视野,所以能在“观象”中“一叶知秋”,体悟到可能的变化和将要到来的事态。自然与人世一体相通中的千变万化,用概念思维的分析解释,对于其中相通的脉络是难以把握的。相反,只有借助《周易》“象思维”的体悟,借助“大象无形”或“无物之象”的卦爻符号,才能把握。(www.zuozong.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