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
【题解·导读】
本篇曾收入陶行知自编论文集《普及教育》。“会考”全称“毕业会考”,是一种地区性统考制度。1932年5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生毕业会考暂行规程》,决定从是年起,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行毕业会考制度。该《规程》规定:“各省、县、市教育行政机关,为整齐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普通科学生毕业程度及增进教学效率起见,对所属各中小学应届毕业、经原校考查及格之学生举行会考。”它是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之间的过渡环节。只有毕业会考通过者,方能获得统一颁发的毕业证书,才能获得报考更高一级学校的资格。会考科目及成绩计算方法,历有变更。1934年后,小学取消毕业会考制,而师范学校和部分职业学校却开始实行毕业会考。对毕业会考的评价,历来存在两种尖锐的观点。陶行知站在生活教育的立场上,历来对“应试教育”都是痛下针砭。对于毕业会考制,当然也不例外。
自从会考的号令下了之后,中国传统教育界是展开了许多幕的滑稽的悲剧。
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
拚命的赶啊!熄灯是从十时延到十一时了。你要想看压台戏,当然是必须等到十一时以后。那时你可以在黄金世界(1)里看到卓别林(2)的化身正在排演他们的拿手好戏。茅厕里开夜车是会把你的肚子笑痛。可是会考呆子会告诉你说:“不闻臭中臭,难为人上人。”
赶了一考又一考。毕业考过了,接着就是会考。会考过了,接着就是升学考。一连三个考赶下来,是会把肉儿赶跑了,把血色赶跑了,甚至有些是把性命赶跑了。
不但如此,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同时是把家里的老牛赶跑了,把所要收复的东北赶跑了,把有意义的人生赶跑了,把一千万民众的教育赶跑了。(3)换句话说,是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
奇怪得很!这样大规模的消灭民族生存力的教育行政,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出于敷衍,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出于武断。我所接谈过的主考官,没有一个相信会考。他们是不信会考而举行会考。
就表面的成绩看,广东会考是几乎全体及格,广西会考是几乎全体不及格。广东对呢?广西对呢?谁知道?浙江会考,绍兴中学第一次是背榜,到了第二次,竟一跳而为第一。绍兴中学第一次的整个成绩果真坏吗?第二次的整个成绩果真好吗?真成绩之好坏是这样的容易调换吗?谁敢说?
这把会考的大刀,是不可以糊里糊涂的乱舞了。考官们所自毁毁人的生活力已经是太多了。我们现在的要求是:
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
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
创造的考成所要考成的,是生活的实质,不是纸上的空谈。在下面所举的几个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知道创造的考成是一个什么东西。
(一)校内师生及周围人民的身体强健了多少?有何证据?
(二)校内师生及周围人民对于手脑并用已经达到什么程度?有多少是获得了继续不断的求知欲?有何证据?(www.zuozong.com)
(三)校内师生及周围人民对于改造物质及社会环境已经达到什么程度?有何证据?
甲、荒山栽了多少树?
乙、水井开了几口?
丙、公路造了几丈?
丁、种植改良了多少?
戊、副业增加了多少?
己、生活符号普及了多少?文盲扫除了多少?
庚、少爷、小姐、书呆子有多少是成了为大众服务的人?
辛、团结抵抗强暴的力量增加了多少?
《生活教育》第1卷第8期(1934年6月1日)
【注释】
(1)黄金世界 对于茅坑的戏称。
(2)卓别林 即查理·卓别林(C.Chapl in,1889—1997)。英国喜剧演员、导演、制片人。他的八十余部喜剧片,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
(3)作者原注:“中学生赶考旅费,可供普及一千万民众教育之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