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13年中国教育状况:初等与中等教育及陶行知教育名篇选

民国13年中国教育状况:初等与中等教育及陶行知教育名篇选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国十三年中国教育状况·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节选)本篇节选自《民国十三年中国教育状况》。此处值得一提的是与初等教育有关的另一个方面,即乡村教育运动。中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因此,密切注意乡村教育意义十分重大。江苏义务教育期成会和中华教育改进社已开始对具有代表性的地区的典型乡村学校进行专门调查。

民国13年中国教育状况:初等与中等教育及陶行知教育名篇选

民国十三年中国教育状况·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节选)

【题解·导读】

本篇节选自《民国十三年中国教育状况》。该文由陶行知与程其保合撰,系英文论著,是中国教育代表团参加1925年世界教育联合会年会所提交的论文之一。此中文稿,由杨汉麟译、任钟印校。全文共计18000余字。本篇所摘,为“(二)各级学校”中的第二、三两小点,原小标题即为“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由于陶行知须筹备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而无法分身,故由程其保携此论文前往英国赴会。该文系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反映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最新进展。如中小学课程标准,又如山西省义务教育的推进,再如中学理科教学的现存问题,还如中学男女同校所出现的反复。应该说,介绍相对客观,评价也较为公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文明确表露了作者从事乡村教育的意向:“中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因此,密切注意乡村教育意义十分重大。”文中还提及增设“乡村教育特别委员会”一事。因此可以说,早在1925年初,陶行知便有志于乡村教育事业了。

初等教育

根据新学制(1),小学学制为六年,但也可根据当地情况适当延长。小学分为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前者的学制为四年,并可单独办。

由小学学制改革十八人委员会起草的小学各科课程(2)如下表:

委员会进一步建议,小学一二年级每周授课时间不得少于1080分钟,三四年级不得少于1260分钟,高级小学不得少于1440分钟。上述时数按每周六天分成若干节课。乡村小学的课程,可以合并和简化,但国语和算术的讲授时间一分钟也不能减少。

根据新学制规定,义务教育暂定为四年。有条件的地方,期限亦可延长。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由各省或者特别区域根据各自情况自行规定。

清朝以来,中央政府就一直打算实行义务教育,(3)但只是到了1920年才由教育部制定出明确的在特定时间内各地实行义务教育的步骤。(4)其详细规定如下:

1921年,省城及通商口岸。

1922年,县城及市镇。

1923年,五百户以上的乡镇。

1924年,三百户以上的乡镇。

1925—1926年,二百户以上的乡镇。

1927年,一百户以上的村庄。

1928年,不足百户的村庄。

由于近年来的政治动乱,上述计划几乎没能执行,唯独山西一省取得了异常引人注目的成绩。山西计划在1918—1921年期间用七个半年完成上述七步计划。虽然还不能说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但根据最近上报的统计表明,现在该省已有百分之七十二以上的学龄儿童入校就读。此外还规定了二十五岁以下的成人文盲须上成人业余补习学校,学习常用汉字、算术和公民常识

此处值得一提的是与初等教育有关的另一个方面,即乡村教育运动。中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因此,密切注意乡村教育意义十分重大。最近,平民教育下乡运动已积聚了很大的力量。中华教育改进社已经设立了乡村教育特别委员会(5)。全国教育会联合会(6)去年十月在开封召开的第十次会议,着重商讨了这一重要问题。江苏义务教育期成会(7)八月在无锡召开的会议,花了三天时间,草拟出了发展乡村学校的七条切实可行的提案。江苏义务教育期成会和中华教育改进社已开始对具有代表性的地区的典型乡村学校进行专门调查。尽管他们所报导的尚不全面,但已引起了人们对于乡村教育的极大兴趣和很高的热情。由于一般的乡村大都拿不出很多的钱来办教育,中华教育改进社选择了几个其校长已显露出新乡村领导才能的乡村学校,进行以最低廉的费用,创办出最优质的乡村教育的实验。但愿在今后的几年内,乡村教育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和提高。

在对全国的各种方言进行了若干世纪的斗争以后,中国实际上已经解决了语言问题。胡适博士的《文学改良刍议》已在初等学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话,或称之曰“活的语言”,现在已受到绝大多数初等学校的欢迎。然而奉天当局却表示反对采用白话文。对于此种改变,广东省也仍持犹豫的态度。但是,生动活泼的白话文最终必将在所有的初等学校普及。

中等教育

关于中等教育,新学制规定:“中等学校修业年限为六年,分为初中、高中两级,各为三年。……初级中学为普通教育,但是根据地方的需要,亦可以兼设各种职业课程。高中分为普通、农、工、商以及师范等科。一所学校可单设一科或同时设数科。”

中等学校实行学分制(8)。一个学分就是指上一小时课再外加课外预备。无须预备的课程,就应该按一定的比例减少学分。初中毕业要求学完一百八十个学分,其中一百六十四个学分为必修的。由十二人委员会起草的初级中学必修课程如下:

由九人委员会起草的高级中学的课程由三个学年构成,即:(1)所有的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的学分大约占总学分的百分之四十三;(2)专业必修课随各专业而异;(3)纯粹的选修课不得超过学分的百分之二十。高中的职业课程,尚未公布。文理科课目分为两组,即艺术、社会科学组和数学、自然科学组。这两类所设置的课程如下:(www.zuozong.com)

艺术及社会科学组课程

数学及自然科学组课程

正如孟禄(Paul Monroe)博士于1921年对中国教育作了全面调查之后所指出的那样,中等教育是整个中国教育体制中最为薄弱的一环。自那时以后,中华教育改进社和全国中等教育协会两个全国性教育团体,认真研究了这一阶段教育的各个不同方面。行政管理人员和中学教职员同样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这一方面。在这里不妨扼要地叙述一下当前中国中等教育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第一种倾向是改进中学的理科教学现已在教育学者和中学教职员的头脑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学里最为薄弱的环节就是理科教学。中学的理科教学仅仅只是通过讲课及课本来进行的,而很少让学生自己到实验室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操作增长才干,以及通过有效地控制自然以获得知识的理科学习,一直被严重地忽视了。鉴之于此,中华教育改进社通过孟禄博士邀请俄亥俄州立大学推士(9)(G.R.Twiss)教授,专门研究中国的理科教学,并提出改进的意见。推士教授在对中国十省一百八十七所中学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之后,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内容极为丰富和富有建设性的报告。这份调查报告已经以《科学与教育》为名出版了。

令人欢欣鼓舞、值得一提的另一件事,是科学社(10)正在着手把改进理科教学作为他们的日常工作之一。在这个科学社的成员中,几乎包括了全国所有优秀的科学家。所以,该协会必定能够在促进理科教育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江苏省已被该社选为进行调查研究和实验的开始地点。

近几年来,引起人们关注的第二个问题是中等学校的国语教学。以前,这门极为重要的课程竟是用不科学和枯燥乏味的方法教授的。教师们缺乏教育学及心理学的培训,只是用填鸭式和串讲法教学。当胡适博士在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于1922年在济南召开的会议上宣读他的论文《中学国文的教学》时,首次引起人们注意到语文教学需要改革。继胡博士的讲话之后,又有三十多篇关于改进中国语文教学的文章,其中大多数已在最近两年内发表了。目前,正在从主观的、以经验为其性质的讨论转向客观的、以经验为其基础的讨论。白话文在中学和小学所处的地位各不相同,趋势是年级愈高,白话文愈少,古文愈多。

第二种倾向是中学愈来愈强调纪律。自五四运动以来,学校的纪律已经十分松弛了。许多校长和教师简直无法控制学生。然而近两年出现了一种反应:一方面是对学生加以消极防范,即禁止学生参加迄今为止他们一直积极参加的一些活动;另一方面是在学校当局的监督之下,鼓励组织学生自治。现已用各种方法使这两种趋势具体化,所以,有理由相信学生的操行将因此而有所改观。

第三种倾向是反对将外语作为初中必修课的民族情绪。尽管外语规定的三十六学分已经减少,然而,在强烈的反对舆论面前,今后是否能继续保持这么多学分,还是一个问题。

第四种倾向是不断加强中学职业训练。正如《北京大学、南京东南大学入学考试统计》所示那样,能够录取的考生不到百分之十。这种比率在近几年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职业教育倡导者们认为,中等学校的预科性质必须大大削弱。很多学校以增加职业课程对此类号召作出了积极响应。但是,这些课程怎样才能满足学生参加工作的需要,并使他们能找到职业,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第五种倾向是中等学校男女同校。近几年来,有些中学已试行男女同校,但是为数极少。虽然人们赞成在高等学校和小学实行男女同校,但中学的男女同校遭到强烈的反对。湖南在今年三月和山东在今年八月实际禁止了中学男女同校。江苏采取的是比较折衷的态度,规定男子师范学校可以招收女生,城市中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男女同校。

《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1月版)

【注释】

(1)新学制 即1922年颁行的壬戌学制。

(2)所译“小学学制改革委员会”不确,实为“小学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所订《小学课程标准纲要》,于1923年4月发布。

(3)通常认为,1911年7月中央教育会通过的《试办义务教育章程案》,为中国义务教育的起步石。

(4) 8指北京政府教育部1920年4月2日通令颁行的《分期筹办义务教育计划》。

(5)乡村教育特别委员会 1924年7月,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南京召开第三届年会。会上,决定增设乡村教育特别委员会和乡村教育研究部,聘请赵叔愚兼任研究部主任。

(6)全国教育会联合会 亦名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全国性教育社团。1915年4月发起成立于天津发起人沈恩孚、黄炎培、经亨颐等。该会由各省推派教育界代表合组,每年举办一次年会,共举办了十一次年会;是推进“新教育运动”的重要社团,推动并参与了壬戌学制的制定。

(7)江苏义务教育期成会 推进义务教育的地方社团。1921年7月发起成立,公推袁希涛担任会长。在江苏各地均成立了支会或协进会,在全省掀起了普及义务教育的热潮。早期的工作重心为“广造师资”。

(8)学分制 高等教育中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通常根据各门课程每周的授课时数(包括实验、实习),给予相应学分。总学分达到规定数,方能毕业。1922年壬戌学制颁行后,曾短期在中学实行学分制。

(9)推士(G.R.Twiss,1863—1944) 美国科学教育专家。1922年来中国后,参加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济南年会,被聘为该社特约研究员,考查了中国10省、24市的248所学校,认为中国的科学教育亟须改进。草拟了《考察及改进中国自然科教学之计划》,协助办理了“科学教员暑期研究会”。后将考察所得撰成《科学教育与中国》,发表于《民国日报》。

(10)科学社 即中国科学社,为中国近代知名学术社团。1915年10月25日,由中国留学生发起成立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社长任鸿隽。宗旨为:“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1918年,将办事机构移归国内;1920年,定社址于南京成贤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