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进
【题解·导读】
本篇系辞条。虽然发表于1930年,然而编者依据文中内容,可以推定辞条写作于1928年。1926年,朱经农、唐钺应商务印书馆之邀,开始合编《教育大辞书》,并聘陶行知为特约编辑之一。陶行知为本书提供了三例辞条,除本篇外,另两项辞条为“生活历”和“艺友制的教育”。写作时间即由内容推定。本篇对清末以来教育方针和方法的“改进”进行了追述。陶行知参与其中的“改进”工作计有:(1)协助孟禄调查中国教育;(2)主持全国教育统计工作,编成《中国之教育统计》;(3)主持调查、统计南京市的教育现状;(4)主持中华教育改进社总事务所,推进新教育运动;(5)发起成立平民教育促进会,开展平民教育运动;(6)推动中国教育界组团参加世界教育联合会;(7)支持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法的实验;(8)主持筹创乡村幼稚园;(9)推广智力测验工作。由此可知,在生活教育理论正式创立前,陶行知的教育实践经历便如此丰富多彩。
吾人不但须教育,而且须好教育。改进之意即在使坏者变好,好者变为更好。社会是动的,教育亦要动。吾人须使之继续不断的改,继续不断的进。
教育改进包含两方面:有关于教育方针之改进,亦有关于教育方法之改进。教育方针随思潮为转移:有因个人兴致而偶然变更者,亦有因社会大势所趋而不得不变更者。教育方法受方针之指挥约束,必须与方针联为一气。方针未定得准,方法不与方针一致,均与吾人以改进之机会。比如航海,必须先定准方向。方向不定准,无论方法如何敏捷,如何洽意,只是行错路,究不能达目的地。但空悬一方针,船身能否抵制风浪,水手是否干练勇敢,食料与燃料敷用几时,均未打算清楚,则虽有方针,亦难达到目的地。故方针不准,应当改进;方法不与方针一致,亦应改进。航海如此,办学亦应如此。
论到中国教育方针,自办新学以来已经改变五六次。最初要吸收科学而又不忍置所谓国粹者于不顾,所以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主张,此种主张即是当时一种教育方针。光绪二十七年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实、尚武。(1)此种教育宗旨即表明其时之教育方针。民国元年,国体变更,教育方针因改为重在道德而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民国四年,申明教育宗旨,又改进为“注重道德,实利,尚武,并运之以实用”。民国八年,教育部组织教育调查会(2)。该会建议“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教育宗旨”。所谓健全人格须包含:“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共和精神包含:“一、发挥平民主义,俾人人知民治为立国之根本。二、养成公民自治习惯,俾人人能负国家社会之责任。”民国十一年,第八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3)建议学制系统标准,即是关于教育方针之修正。嗣经教育部公布标准七条:“一、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二、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三、谋个性之发展;四、注意国民经济力;五、注意生活教育;六、使教育易于普及;七、多留地方伸缩余地。”此二十余年中,吾国教育方针,每隔四五年即修改一次,颇不稳定,论者辄讥为无方针之教育。其实中国方在过渡时代,又当各种思潮同时交流而至,方针不易固定。即以现在而论,吾人尚在歧路上考虑。吾意不出数年,中国教育方针必须再经一次变更。此次变更后,或可较为稳定。(4)中国教育方针已经走过几层歧路,以吾观之,尚有两层最为重要之歧路:第一层,国家主义(5)与国际主义。第二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吸收物质文明而保存精神自由,并免去机械的人生观。改革固须改革,究竟如何改革方能进步,实属根本问题。
至于教育方法之改进,所包括之方面更多。学制、组织、行政、教师之训练、教材之选择与编辑、教学法之研究、校舍教具之设备、经费之筹措等种种问题,悉包括在内。如须一一详述其近年改进之途径,非本文篇幅所许。就教育方法论,却有极显著之进步。如由主观的逐渐移至客观的,由盲从的移至批评的,由少数人参与的移至多数人参与的,由一时兴会所致的移至慎重考虑的,由普通人议论出来的移至专门家屡试屡验的,不由人要喜形于色。但此种趋势只属起点而已。盖今日中国之教育方法亦有两个缺点:一是方法不与方针一致,造就一人不能得一人之用;二是从外国贩来整套之理想与制度不能适合国情,不能消化,不能在人民生活上发现健全之效力。此均为吾人应绞脑筋、运身手、谋改进之急务。
以上论教育方针与方法均须改进,兹进论如何改进之道。
一、办教育者必须承认,所办教育尚未尽善尽美,确有改进之可能。彼应持虚心的态度,彼应破一切成见、武断、知足。脑中积有痞块,决无改进希望。彼又应承认,有问题必有解决,有困难必可胜过,只须自己努力,无一不可以改进。若听天由命、不了了之之人,决不能望其改进。彼或是被人改进,但如无人乐意为之改进,则彼之存在只属幸运而已。
二、改进教育者必须明白自己之问题,又必须明白他人解决同类问题之方法。于是调查、参观实为改进教育之入手办法。国内调查、参观之发生效力者,可以择要述之。民国三年黄炎培之本国教育考察,民国十年孟禄等六人之实际教育调查,民国十二年中华教育改进社之全国教育统计调查,均为多区域、多问题之调查,影响亦甚普遍。又地方教育之调查,如民国七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之南京教育调查,民国十二年中华教育改进社之北京学校调查,只是地方教育调查之初步工作。一级教育之调查,如民国十二年中华教育改进社之小学教育调查,十四年俞子夷(6)之调查儿童对于各科好恶,于小学教育均有相当贡献。一门教育之调查,如民国八年九年中华职业教育社调查甲乙种实业学校(7)之得失,十一年至十三年中华教育改进社之调查十省科学教育及十四年之中国图书馆调查,十三年江苏义务教育期成会及改进社之乡村小学考察,十五年江苏教育厅之乡村小学视察,均于教育改进影响甚大。国外教育考察,最早者为光绪二十八年吴汝纶(8)之日本教育考察。其《东游丛录》呈上管学大臣后,对于《钦定学堂章程》(9)自有相当影响。嗣后派遣提学使(10)赴日考察教育,使我国教育之日本化更进一步。美国教育考察,始于民国三年。是时黄炎培为江苏教育司长,派郭秉文、陈容(11)、俞子夷三人考察欧美教育,归国后乃有南京高等师范之产生。四年,黄炎培游美,其所带之感想,可于彼所著《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中见其大略。六年,考察菲律宾教育,南北各三人,直接即产生中国之职业教育。其后袁希涛组织欧美教育考察团。回国后,极力介绍欧美教育方法与理想。新学制(12)之成立,直接间接受此种调查参观之影响不少。调查、参观确已表现“改”之能力,但究竟属改进属改退,则一时颇不易定。
三、教育界共同之问题应同心协力共谋解决与改进。故教育会议乃必不可少之事。吾人要求精神之一致、经验之沟通,非有会议不可。前清之中央教育会(13),民国元年之临时教育会议(14),民国四年以来之全国省教育联合会以及中华职业教育社(15)、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等之年会,以及去年大学院(16)之全国教育会议,均与形成全国教育思潮、方针及进行方案有密切之关系。现在国内省有省教育会,县有县教育会,市乡之组织完备者有市教育会及乡区教育会。学校与学校合组之各会议,影响较大者有中等教育协会(17),附属小学联合会。彼等于各自范围内,所经营之事业各有善良之效验。一门教育之会议,如民国十三年五月之乡村小学组织及课程讨论会,颇能引起乡村教育之兴味。一校之中,各科教员倘有讨论之组织,亦于改进各该科教学有所裨益。不但国内教育同志应有讨论之机会,国际教育同志亦应有交换意见之机会。十二年世界教育会议(18)在旧金山举行,我国派代表出席,即思运用教育方法,以培养国际之谅解,增进国际之同情,并提倡国际之公道。吾人相信如依此慎重作去,此种会议于改进全世界之教育当有裨益。
四、调查参观仅为取别人之所知以益己之所不知,会议仅为会合各人之所知以成公众之所共知,吾人决不能藉此种方法以发现新理。不能发现新知,决不是在源头上谋改进。改进教育之原动力及发现新理之泉源,乃属试验学校之功能。我国现在足以当试验学校之名者甚少。以前东南大学附属小学及附属中学曾作道尔顿制(19)及设计教学法之试验工作。最近北京艺文中学(20)亦正在试验道尔顿制,鼓楼幼稚园(21)之设乃欲试验幼稚教育者。中华教育改进社以试验学校为一切教育改进之大本,特于十四年十二月定一进行方针:“本社今后对于教育之努力,应向适合本国国情及生活需要之方向进行。其入手方法,为选择宗旨相同并著有成绩之中学、小学、幼稚园,与之特约试验。合研究者之学术与实行者之经验为一体,务使用费少而收效宏;并将试验结果,随时介绍全国,俾多数学校,可以共向此途进展。”依此方针进行,该社已与燕子矶小学、尧化门小学、鼓楼幼稚园、南京安徽公学(22)、北京艺文中学特约进行试验。该社于特约学校外尚须特设一试验乡村幼稚园及一试验乡村师范,不久可以实现。改进教育最有效力之方法,无过于以学校化学校。
五、调查必须有工具,方能明白问题之所在;试验亦必须有工具,方能考核方法为实效。此种工具名曰测验(23)。比如医病,教育心理测验仿佛是听肺机(24)、寒暑表、爱克斯光线,较之通常之听闻为可靠。民国十一年至十二年,中华教育改进社聘麦柯(25)博士来华,偕同北京师大、东南大学教育科及其他大学教授二十余人编造测验二十余种,可算是第一次之尝试。此种测验,当然未能谓为已十分完备,十分可靠。但吾人亦不能因此谓为无用。吾人应精益求精,使之渐达尽善尽美之境地。而教育事业之改进,亦可以由此而获得相当之助力。
六、教育之学术,非可独立存在。彼立于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各种学术之基础之上。故谋此种种学术之进步,即所以谋教育学术之改进。教育之事业,亦非可独立存在者。彼与一国政制、风俗、职业以及天然环境,均有息息相关之道。故谋政制、风俗、农、工、商、交通、水利等等之进步,亦即所以谋教育之改进。吾人不能专在教育上谋改进,即以为可以完全达到吾人之目的。吾人当改进教育之时,务须注意教育以外尚有许多别种事情须同时改进也。
《教育大辞书》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7月版)
【注释】
(1)此即“五项宗旨”。其颁行时间,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而非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其后两项的排列顺序,为“尚武、尚实”,而非“尚实、尚武”。
(2)教育调查会 教育部下设的教育咨议机构。创设于1919年3月,设正、副会长各一人,会员30人。“养成健全人格,发挥共和精神”的宗旨,系由江苏省教育会提出,由教育调查会建议于教育总长而成立。
(3)全国教育会联合会 亦称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为全国性教育社团。发起成立于1915年4月,此后每年举行一次年会。至1925年,总共举行了11届年会。其中第八次年会所议订的《学制系统草案》,对于中国现代教育的设计尤其重要。
(4)1929年所颁行的“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确实为“较为稳定”的教育方针。
(5)国家主义 实指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它由余家菊、陈启天、李璜等人所共倡,主张通过教育“培养自尊精神以确立国格,发展国华以阐扬国光,陶铸国魂以确定国基,拥护国权以维国脉”。他们组织成立国家教育协会,发行《醒狮》周刊,1925年前后蔚为思潮。(www.zuozong.com)
(6)俞子夷 (1885—1970) 江苏吴县人。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学与研究。清末参与推行“单级教授法”。中华民国建立后,先后开展算术教法、联络教材、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实验,并开展了相关调查、统计与测量。
(7)甲乙种实业学校 依据壬子癸丑学制,实业学校分为甲、乙两种:甲种实业学校与中学平行,修业年限为预科1年、本科3年;乙种实业学校与高等小学平行,修业年限为3年。1922年壬戌学制颁行后,统称为职业学校。
(8)吴汝纶(1840—1903) 字挚甫(一作执甫)。安徽桐城人。同治进士,授内阁中书。入曾国藩幕,为“曾门四弟子”之一。后历任深州知州、冀州知州。1889年辞官,主讲于保定莲池书院;以“中体西用”为旨,造就有成。1902年受命考查日本教育,归后提出了系统设学建议。
(9)《钦定学堂章程》 简称壬寅学制。由张百熙主持拟订,颁布于1902年(农历壬寅年)。该制系模仿日本学制而成,基本架构为“三段三类”,主干学程为“十四六”。
(10)提学史 清末学官名,类同于现今省教育厅厅长。1906年学部创设后,各省创设学务公所作为教育行政机构,下置提学使一人,总理全省学务。
(11)陈容 字主素。生卒年不详。江苏松江人。陶行知担任南京高师教务主任时,任该校学监。后一度代理校长职。曾加入中华教育改进社,历任年会会务组、总务组主任。
(12)新学制 指1922年颁行的壬戌学制。
(13)中央教育会 清末中央教育议事机关。宣统三年(1911)年设立,派张謇为会长,张元济、傅增湘为副会长。该会成员,由学部部员、视学、直辖学堂监督、民政部及陆海军军部部员,各省学务公所议长、教育总会会长等人合组。计划每年暑假开会一次,研讨全国教育的发展方案。
(14)临时教育会议 1912年7—9月,中华民国北京临时政府所主持召开的全国性教育会议。会上确立了新的教育宗旨,拟订了壬子学制,并决定更新教育内容。
(15)中华职业教育社 推进职业教育的专门社团。1917年5月6日正式成立,社址设于上海。知名发起人有黄炎培、蔡元培、张謇、梁启超、张元济、范源濂等。该社旨在推广职业教育,改良职业训练,以“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设有中华职业学校10所,职业补习学校49所,职业指导机构25处,农村改进事业30处。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教育社团。
(16)大学院 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领导全国学术研究与教育办理的行政机构。于1927年10月设立,由蔡元培担任院长,旨在使“教育与学术并进”。1928年5月,蔡元培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同年10月被裁撤,恢复教育部制。
(17)中等教育协会 全称为“中国中等教育协进社”。发起成立于1922年。执行部设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该会旨在谋求中等教育事业的改进与发展。主编有《中等教育杂志》和《青年之友》。
(18)世界教育会议 即世界教育联合会的成立大会。它于1923年6月在美国旧金山召开。
(19) 8道尔顿制 创立于美国道尔顿中学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由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所创。它废除了年级制和班级授课制,由学生在“作业室”内,在教师指导下,各自主动地完成“学习公约”。该制1922年便传入中国。1925年柏克赫斯特访华后,一度掀起实验热潮。
(20)艺文中学 北京市知名私立中学,为现北京市二十八中前身。校址位于南长街南口西侧,是一所实验性学校。张雪门曾任教于此。该校实验道尔顿制前后达十年之久。
(21)鼓楼幼稚园 中国现代知名私立幼教设施。陈鹤琴于1925年正式创立于南京鼓楼附近,并自兼园长,作为实验幼教课程及其配套教法的基地。实验成果,成为其后制订《幼稚园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陶行知曾在该园试行“艺友制”。
(22)安徽公学 陶行知领衔创设的私立中学。1923年秋,创设于南京。由安徽旅宁同乡会和旅宁同学会所共创,主要招收徽籍子弟入学受教。后由姚文采长期主持该校校务。
(23)测验 即智力测验。当时名为“智慧测验”。即通过量表检测受测者的智商。
(24)听肺机 即听诊器。此为当时的习惯称谓。
(25)麦柯 通译麦柯尔(W.A.McCall),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1922年来华推广教育测验,陶行知诚聘他为中华教育改进社特约研究员,出面组织中国专家进行配合研究,在东南大学开设“测验之编造与应用”进修班,使中国的智力测验得以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