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手鼓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打击乐器,目前主要流行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茂县、汶川、黑水、理县及松潘等羌族聚居地,是羌族男性演奏的一种乐器。羌族手鼓的鼓框为木制,单面蒙以羊皮,因此手鼓又称“羊皮鼓”或“羌铃鼓”,羌人称其为“日木”、“切欧兀”或“切热别日木”。
羌族手鼓
羌族手鼓最初的用处并不是演奏的乐器,而是作为释比(巫师)跳神时所持的法器,出现在羌族的各种宗教活动中。在羌寨,祭天、祭山、还愿、安神、驱鬼、治病、除秽、招魂、消灾、男女合婚、为新生婴儿取名、对死者的安葬和超度等活动中,都能见到释比敲打手鼓。当释比主持仪式时,手持羊皮鼓,边敲鼓边跳舞,同时口中念诵经文,因此羌族手鼓被赋予了浓厚的宗教色彩。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如今羌族手鼓不再是释比的专属法器,它也是羌族男青年跳舞时手中的乐器和道具。
(二)羌族手鼓的演奏
演奏手鼓时,表演者左手握住鼓背面的弓形木把,右手握鼓槌敲击。槌尖击鼓面,槌杆撞鼓框,发浑厚、沉郁之音。鼓心发出的声音低沉浑厚,鼓边发出的声音高亢清脆。敲击的技巧可分为单击鼓面、单击鼓边和混合敲击三种。敲击鼓点的节奏变化丰富,有“镇山鼓”、“婚鼓”、“忧事锅庄鼓”、“祭典礼鼓”等数十种。羌族手鼓经过不断的改良和美化,现在既是跳舞时伴奏的乐器,又是舞蹈中的道具,兼具两种功能。通过舞蹈工作者对手鼓舞蹈动作的编排,目前手鼓已用于《跳锅庄》《铃鼓舞》等歌舞表演中,充分展示了羌族男青年粗犷豪放的民族风格,使手鼓舞蹈成为观赏性和娱乐性很强的表演节目。(www.zuozong.com)
布滋拉表演 艺兮/拍摄
释比使用手鼓的时候整个表演具有即兴性,鼓点和动作都随表演者的思想情绪变化而变化。用手鼓表演舞蹈时,表演者随鼓点起伏而统一动作、统一步伐,动作粗犷质朴,现场气氛热烈欢快。羊皮鼓不仅给舞蹈提供了富有层次感的伴奏,烘托了现场的气氛,而且丰富的鼓点节奏配合羌族传统的舞蹈动作,更形成和衍化出许多独特的舞蹈元素。
(三)羌族手鼓的制作
羌族手鼓分为鼓身和鼓槌两部分,制作手鼓的原材料是实木和羊皮。羌族手鼓的鼓框高10厘米-15厘米,鼓面直径30厘米-40厘米,鼓框里面有一根木质横梁,鼓槌长约58厘米。
制作手鼓时,首先挑选一张老公羊皮,然后用动物油将羊皮硝好。其次选择直径约0.5米的松木树干,截取10厘米-15厘米,将其挖空作为鼓框。手鼓的框架做好后,在外面彩绘纹饰,鼓框周围装饰彩穗。待羊皮硝好后,将鼓框的其中一面蒙上羊皮。原始的做法只蒙一层羊皮,经过改良后的羌族手鼓,是蒙上双层羊皮。用晒干的藤条将羊皮固定在鼓框上,然后箍紧。最后再用植物油浸渍,等油完全阴干后,鼓身便大功告成。鼓身做好后,还需要在鼓框内部安装一个弯如弓形的木把手,其长度与鼓面的直径相同。这个木把手是为了方便使用者把持手鼓而设计的。木把上端装饰羊头,下端装饰彩穗。鼓槌弯曲如钩形,用藤条或杉木制作,槌头缠绸布,槌柄系彩色丝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