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叙述《论语》各家注的流传存佚情况,可以知道在隋唐时期应该是没有单行的陈群《论语》注留存。但是李善注《文选》中引用了一条陈群注,而且汪师韩在《文选理学权舆·注引群书目录》中也将陈群《论语》注列出。那么李善注引陈群注来自何处?汪师韩作为引书目录标出是否合理呢?《文选·运命论》:“其所游历诸侯,莫不结驷而造门;虽造门犹有不得宾者焉。其徒子夏,升堂而未入于室者也。退老于家,魏文侯师之,西河之人肃然归德,比之于夫子而莫敢间其言。”李善注:“陈群《论语》注曰:‘不得有非间之言也。’”按,《论语·先进》:“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集解》载陈曰:“言子骞上事父母,下顺兄弟,动静尽善,故人不得有非间之言。”对比李善注和《集解》,李善截取了《集解》引陈群注的最后一句,多句末“也”字,其他文字全同。但是这并不能完全确定李善取自《集解》,因为南朝宋裴骃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闵损字子骞”句《集解》亦引陈群此注,文字全同《论语集解》。不过根据其他当时无单行本流传的《论语》注的情况来看,笔者还是比较倾向于认为陈群注亦出自《论语集解》。因此,汪师韩在《注引群书目录》中单独列出陈群《论语》注亦不妥。
通过上面对李善注引包咸、马融、郑玄、王肃、孔安国、陈群、周生烈等《论语》注的考察,可以发现除了郑玄以外,李善所引其他各家《论语》注的内容都不超出《论语集解》的范围,而且文字上也并无多大的差异,即便像马融、孔安国等有较多文字差异,但都能结合李善注和《论语集解》得到合理解释。而周生烈、王肃和陈群因李善注只引用一两条,且陈群注还见于《史记集解》,因此很难断定其出自《论语集解》,但是根据包咸、马融、孔安国三家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李善引王肃、周生烈和陈群《论语》注也是出自《论语集解》。郑玄《论语》注,因当时有传本,而且有1/3左右的内容不见于今本《论语集解》,1/3左右的内容虽见于《论语集解》,但是文字上或多或少有差异,不同于包咸、马融、孔安国等能够得到很合理解释,所以笔者认为李善注引郑玄《论语》注应该是来自当时单行的郑玄《论语》注,至于是否还参考了《论语集解》所引的内容,因为材料限制,暂时无法确定。通过李善注引各家《论语》注的分析,在弄清楚各家《论语》注来源之外,一方面还发现并校订了一些李善注本的错误,可补《文选考异》等前人校勘之缺;另一方面,纠正了《文选理学权舆·注引群书目录》不恰当之处,对于今后李善注《文选》引书的研究应该会有所裨益。
【注释】
[1]卞仁海:《李善的征引式注释》,《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目前针对《文选》李善注引文献的研究,从考察李善注所引的文献数量与其特征作为主要框架,扩展到研究李善注引经、史、子、集类,再至神话、通俗文等书籍。如有徐兴无的《〈文选〉李善注引纬考论——兼及谶纬与汉魏六朝文学的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叶云霞的《〈文选〉李善注引〈后汉书〉〈东观汉记〉〈晋书〉考》(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郭淑娴的《〈文选〉李善注引〈楚辞〉考》(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等论文,可供参考。
[3]傅刚师:《〈昭明文选〉研究》:“《文选》实际文体类目就应该是三十九类了。”“移体与书体分开,单列一类。”又,“《文选》卷四十四‘檄’类中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一文,无论如何不应排列在锺会的《檄属文》之后。司马相如是西汉人,而锺会却是曹魏时人,这两人都是名人,照理是不应出错的。因此,《难蜀父老》一文也应单独标类,即‘难’与‘移’一样,都是《文选》中单独的文体。”(《〈昭明文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页)笔者按:书体中的“移”与“檄”体中的“难”单独标类,那么《文选》的文体类目一共是39类。
[4]此数据的统计,笔者对《文选》一篇作品的一段文字中出现李善两次引《论语》的条目进行了分开计算。本论文是根据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的清嘉庆十年(1805年)胡克家刻本来考察李善注,但在特殊条例上,可能存在文字异同,有必要考察其他版本,因此笔者参考了日本足利学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选》。
[5]本文引用李善注《文选》皆出自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清嘉庆十年(1805年)胡克家刻本,为避免繁琐,不一一出注,特殊情况将随文加以说明。
[6]高华平:《论语集解校释》,辽海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页。
[7]按:“者”字应该是六臣注本误加。各本论语引陈群注都无“者”字。
[8]〔清〕汪师韩撰:《文选理学权舆》卷二,徐逸民主编:《清代文选学名著集成》,广陵书社2013年版,第43页。
[9]〔唐〕陆德明撰,吴承仕疏证,张力伟点校:《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22—123页。
[10]〔唐〕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页。
[11]《经典释文序录疏证》,第123页。
[12]《经典释文序录疏证》,第1 2 3页。
[13]《隋书经籍志》卷三二《经籍志》,第44—45页。
[14]《经典释文序录疏证》,第123页。
[15]《经典释文序录疏证》,第125页。
[16]〔三国·魏〕何晏:《论语序》,〔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卷首,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5页。
[17]《论语序》,《论语义疏》卷首,第5页。
[18]高步瀛著;曹道衡、沈玉成点校:《文选李注义疏》卷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41页。
〔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第十附《校勘记》,〔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425页。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汉书》卷一〇《成帝纪》颜师古注:“《今论语》云:‘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徐世昌等编纂;沈芝盈、梁运华点校:《清儒学案》,中华书局2008年版。《清儒学案》卷四四《玉林学案上》“论语古文今文”条载:“古《论语》‘车中不内顾’,《鲁论语》‘车中内顾’。”
〔宋〕王应麟撰:《玉海艺文校证》,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玉海艺文校证》卷七,“鲁读”载“车中不内顾,《鲁》读‘车中内顾’。”
〔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白虎通疏证》卷一二“阙文”:“车中不内顾何?仰即观天,俯即察地,前闻和鸾之声,旁见四方之运,此车教之道。《论语》曰:‘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
[19]〔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一附《校勘记》,〔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425页。
[20]〔唐〕徐坚:《初学记》卷二七《宝器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52页。
[21]〔宋〕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82页。
[22]郭沂:《〈论语〉源流再考察》,《孔子研究》1990年第4期。
[23]《论语注疏》卷一,第5340页。
[24]朱彝尊另外一条“玉粲之璱兮,其瑮猛也”,即辑自《说文》。
[25]《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一》,第939页。
[26]清儒颇怀疑孔安国《论语训解》,如吴承仕总结说:“孔安国为《古论》作传,《史》《汉》无文,何晏《集解序》始言安国为之训说而世不传,而《集解》颇引《孔传》文,未详其所自出也。刘台拱、陈鳣、臧庸等始疑之,沈涛又专为一书以明其伪。”见氏著《经典释文叙录疏证》,第123页。
[27]《隋书》卷三二《经籍一》,第40—45页。
[28]《经典释文序录疏证》,第126页。
[29]〔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六《经籍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81—1982页。
[30]〔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五七《艺文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43—1444页。
[31]从逻辑上讲,不能排除当时民间尚有这四家书流传而没有被官方收藏,因此史志目录失载。但是这种可能性极小,而且还能被李善参考引用,其可能性就更小了,并且无任何证据。
[32]何晏:《论语序》,《论语义疏》卷首,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4页。(www.zuozong.com)
[33]东汉文人包咸,字子良,少时拜博士从细君为师,学习《鲁诗》《论语》。光武帝建武年间,入朝教授皇太子《论语》,又作《论语》章句。其子包福,亦以《论语》入朝教授汉和帝。
[34]〔南朝·梁〕皇侃撰:《论语义疏》,第4页。苞氏曰:“同门曰朋也。”疏:“郑玄注司徒云:‘同师为朋,同志为友。’然何集注皆呼人名,唯苞独云氏者,苞名咸,何家讳咸,故不言也。”此处另外又出现“苞”字,按《论语集解校释》曰:“阮元校曰:‘皇本作“苞氏曰”。’《四库》本《义疏》作‘苞氏曰:同门曰朋也’;《注疏》作‘包曰:同门曰朋’。覆正平本同《义疏》。敦煌本同《注疏》。”
[35]《汉书》卷八七,第3581页。
[36]王素:《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45、54页。
[37]〔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注疏》卷六,《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764页下。
[38]〔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四一《第五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01页。
[39]程树德:《论语集释》卷一六,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45页。
[40]《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第96页。
[41]张涌泉主编:《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第4册,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611页。
[42]〔唐〕陆德明撰;吴承仕疏证;张力伟点校:《经典释文序录疏证》卷二四,中华书局2008年版。
[43]《唐写本论语郑玄注及其研究》,第133页。
[44]《尔雅·释天》曰:“北极谓之北辰。”刘宝楠曰:“郑注云:‘北极谓之北辰。’此本《尔雅·释天》文。”〔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卷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7页。
[45]高华平:《论语集解校释》卷二,辽海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46]〔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卷四〇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192页。
[47]《唐写本论语郑玄注及其研究》,第36页。
[48]《唐写本论语郑玄注及其研究》,第95、101页。
[49]《论语集解校释》卷一九,第377页。
[50]《论语正义》卷八,第284页。
[51]《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第19页。
[52]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50页。
[53]《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第35页。
[54]〔三国·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周易正义》卷四,〔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06页。
[55]〔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一四,〔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576页。
[56]《唐写本论语正是注及其研究》,第44页、第51页。
[57]《论语正义》卷五,第148页。
[58]张涌泉主编:《敦煌经部文献合集》第4册,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668—1669页。
[59]〔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卷八,〔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48页。
[60]《论语集解校释》卷六,第117页。
[61]《尚书正义》卷三,第278页。
[62]《论语集释》卷三六,第1268页。
[63]《论语集解校释》,第125页。
[64]此条蒙赵建成先生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中国文选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中提示,谨致谢忱!
[65]《论语集解校释》,第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