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一函6册,30卷,半页10行,行22字,小字双行同,左右双边,白口,单黑鱼尾,版心刻卷数,象鼻处刻“北山文集”,每卷卷首刊“胶西赵鹿友先生鉴定、后学曹定远辑,裔孙郑弘能梓”,第一册卷首钤有朱文印“傅增湘读书”“北京图书馆藏”。是本刊有夹批,且正文中另有手书墨批,所刊夹批多是对正文之解释,后书之墨批多为改字。检傅增湘订补之《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中云:“《北山文集》三十卷,宋郑刚中撰,清康熙三十四年曹定远刊本,六册,余藏。”[8]以此知是本为傅增湘藏康熙三十四年本,以下简称傅氏本。
其二,版式与傅氏本同,文中刊有夹注,无墨批。每册扉页钤有朱文方印“真州吴氏有福读书堂藏书”,此为清末吴引孙藏印,检吴引孙《扬州吴氏测海楼藏书目录》卷七:“《北山文集》三十卷,宋郑刚中,四本一函”。[9]为便于区分与傅氏本区分,下文简称此本为吴氏本。
傅氏本、吴氏本内容完全一致,以《金华丛书》本(关于《金华丛书》本的论述详见下文)与之对校,“虏”“戎狄”“夷狄”皆空而不刊,凡“慎”字皆刊小字“御名”,此是避宋孝宗赵昚讳,“恒”字缺笔,此避宋真宗赵恒讳,盖此康熙三十四年本之底本为郑良嗣所刊之乾道本。
然而傅氏本与吴氏本两者也有相异之处,即卷前书后的序跋题记吴氏本较为繁多。傅氏本卷首有敕跋、《郑忠愍公传(国史载)》、《郑忠愍公传(志书载)》、郑刚中撰《初集自叙》、郑良嗣序、《宣抚资政郑公年谱》。敕跋部分收跋语11则,其中有杜桓、吴沈等明人所撰跋文,《郑忠愍公传(志书载)》后有元代金履祥按语,郑良嗣所撰之序中亦未提及敕跋与郑刚中传,只言及“以年谱冠于篇首”,故敕跋与刚中传当均为后人所加。
吴氏本的序跋题记比傅氏本多,如第一册书前有王文龙序、张士纮序、严子序、余士薷序、严正序、曹定远《宋资政郑忠愍公文集小引》、郑弘升《北山遗集引》、敕跋、《郑忠愍公传(国史载)》、《郑忠愍公传(志书载)》、郑刚中《初集自叙》、郑良嗣序、《宣抚资政郑公年谱》、目录。王文龙序文末刊有白文印“王文龙印”、墨文印“宛虹”,张士纮序文末刊有白文印“张士纮印”、墨文印“字曰渊臣”,严子序文末刊有墨文印“严子”“区陵”,严正序文末刊白文印“严正之印”、墨文印“冉南”。敕跋、《郑忠愍公传(国史载)》、《郑忠愍公传(志书载)》、郑刚中《初集自叙》、郑良嗣序、《宣抚资政郑公年谱》均与傅氏本同。目录前刻有“胶西赵鹿友先生鉴定,后学曹元宽、后学曹定远、裔孙郑世成、裔孙郑弘能、郑时定、曹元宇、郑弘升、曹家瑚全辑梓”。每卷卷首题“胶西赵鹿友先生鉴定、后学曹定远辑,裔孙郑弘能梓”,以是本之卷首与《金华丛书》本对校,除同治年间胡凤丹刊《〈金华丛书〉》时所撰之序外,缺《〈北山文集〉卷之首目录》、赵泰甡序(赵泰甡即胶西赵鹿友)、《先正题跋像赞姓氏目录》、曹定远撰《〈北山集〉凡例》,且吴氏本王文龙之序“乘时建立直声……”上脱84字,《金华丛书》本张士纮序在王文龙序之前。
笔者经眼国图所藏吴氏本第四册卷末跋文书页错乱,盖是本装订散乱,重订之时误将书页次序颠倒。是本卷末分别为郑弘能撰《忠愍公〈北山文集〉跋》、胡翰跋(胡跋此处仅“杰间气之所钟也洪武九年二月一日胡翰敬书”19字)、曹志跋、曹一岳像赞、曹茂绪像赞、曹时震跋、黄珍跋、曹定远《〈北山集〉后跋》(此跋文页版心处刻“后跋”与其余诸跋版心处刻“跋”不同)、曹永祚跋、王策跋(曹永祚与王策之跋文为一页,当是重订时误置于此,王跋后另题有“《北山文集》跋终”,且《金华丛书》本曹、王跋文皆在黄珍跋文之后)、郑谧跋、郑宗强《节义纪录跋》、潘霆孙《题祭吴忠烈公摩崖碑》、王柏跋、胡翰跋(此处胡跋为此前胡跋所脱之前文)。
诸跋之后为“志铭”卷,此卷有何耕撰《宋故资政殿学士郑公墓志铭》、郑良嗣《求何秘监作墓志铭书》,以及题郑刚中墓志之跋文10篇(潘桂跋、徐木润跋、郑足老跋、吴师道跋、宋濂跋、林彬祖跋、苏伯衡跋、范祖幹[10]跋、游道存跋、杜桓跋)。后为诸贤书郑刚中诗文之题跋,分别为《感雪竹赋》题跋(王城跋、方景山跋、谢翱跋、柳贯跋、叶谨翁跋、吴师道跋、吴莱跋、杜桓跋)、《梅花三绝》题跋(刘应龟跋、陈深跋、张森跋、潘桂跋、邵传孙跋、郑足老跋、李贯跋、陈梦发跋、潘桂跋、洪天佑跋、贾复跋、杜桓跋)、《三砚记》题跋(汪远跋、郑足老跋、苏伯衡跋、叶囝跋、杜桓跋)、题跋忠愍公送婿邢得昭诗后(胡铨跋、李光跋、潘霆孙跋、潘桂跋、刘庭芝跋、曹穞孙跋、释自闲跋、徐木润跋、盛夬跋)。《金华丛书》本将墓志诸跋与题郑刚中诗文诸跋合于“题跋”卷,“志铭”卷仅余何耕撰墓志铭与郑良嗣《求何秘监作墓志铭书》。(www.zuozong.com)
为什么傅氏本与吴氏本在序跋题记上有这么大的差别呢?笔者揣度,曹定远序言是书“纠工于乙亥之春,迄冬告竣”,严正之序却云“考订校核,历半载而书成”,揣其文意自考订校勘至书成仅耗时半年,与曹定远所言颇不合。郑弘升之序云“是秋梓工告竣,用庆厥成,爰勒短篇”,郑序作于桂月朔旦即八月初一,书成之时当在其作序之前,其云“是秋梓工告竣”则书成当是七月。王文龙序文云:“时文龙读书函丈之傍,爰得卒业是编,因藉是以伸其仰止之私衷云尔。”显然王文龙在作序之前已读过郑氏等人所刊之《北山集》。联系以上叙述,可推断郑氏等人于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刊定《北山集》正文后,梓印数册,传阅乡里贤达求序。待诸乡贤作序文后,再行补刻,又附卷末诸文,成于康熙三十四年冬。
傅氏本与吴氏本均有目录,一至十二卷题为“《北山文集》初集目录”,十三至二十卷题为“《北山文集》二集目录”,二十卷至三十卷题为“《北山文集》三集目录”。据刚中自序及良嗣之序,《初集》所收为宣和三年至绍兴五年所做诗文,《中集》为绍兴五年至绍兴十四年所做诗文,《后集》为绍兴十八年至绍兴二十四年所做诗文,绍兴十四年至绍兴十八年间手稿亡佚,良嗣凭记忆录于《中集》之后。然而卷一文章系年之可考者,《辞监察御史疏》作于绍兴五年、《辞殿中御史疏》作于绍兴八年、《修纂属籍总要疏》《除宗正少卿疏》《十一月除权尚书礼部侍郎转通直郎疏》《十一月除试尚书礼部侍郎疏》皆作于绍兴九年、《议和分画复旨疏》《除端明殿学士疏》作于绍兴十二年。且卷一奏疏多有“良嗣曰”,并有《良嗣述与北官分画疆界事》,卷一后有良嗣言:“……故良嗣录镇蜀以来事,皆不得系先君之文。又先君遇子弟特严密,而良嗣在侍旁日,复不习知。今据所记忆者,恐不能十一二……”,良嗣所撰序文中言其将回忆刚中所撰之文“附于《中集》之后”。可见,此卷一当为乾道本《中集》,由此可知,康熙本之卷次排列错乱,卷十二有诗《丁巳年七月二十一日祷雨》,丁巳年即绍兴七年,此卷《送陈季常判院》作于绍兴十二年,则此卷疑当属乾道本《中集》。卷二十三有诗《陕西戏成二绝句》《在凤翔有“何日随堤霜后路,乱飞榆柳踏平沙”之句,今至堤上复用前韵》,绍兴十七年十二月刚中落职离蜀监居桂阳,则此二诗当作于绍兴十七年之前,此卷《移司道中四绝》当作于绍兴十二年冬自河池移司利州道中,而《河池秋雨》则当作于移司之前,故卷二十三盖属乾道本《中集》。
据吴氏本所载卷首张士纮、曹定远序可知得知此书的刊刻情况,前者云:
岁在甲戌,邑侯赵公省耕于郊,经其故里,登其堂,礼其像,遂询其后裔而《北山集》出焉。公读之而慨然曰:“予于史册知公之气节政事久矣,今观是集而益知公之文章著述,固百世不能磨者,盍付梨枣以公诸世乎?”维时其裔孙世成、弘能、弘升,皆承教唯唯,然犹虑篇帙繁多,艰于资费。藉曹子定远姻契,雅慕先贤,遂忻然任梓费之半,而是集遂成……康熙乙亥仲秋朔旦后学张士纮薰沐拜题。
后者《宋资政郑忠愍公文集小引》云:
胶西赵夫子……甲戌之夏,过谒公祠……因命出是集梓之……某承夫子之命,与其裔孙世成、弘能、弘升编辑付梓,纠工于乙亥之春,迄冬告竣……康熙三十四年岁次乙亥阳月同里后学曹定远薰沐谨题。
可知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年)县令赵泰甡(字鹿友)过郑刚中故里,其后人出示家藏《北山集》,而赵氏命其整理刊刻。同乡曹定远资费一半,与郑氏后人郑世成、郑弘能、郑弘升搜残补缺,刊刻于康熙三十四年,即为傅氏本,后续添上众多序跋者为吴氏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