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上文分析可知,《阴阳脉死候》A、B两条并非源于《阴阳十一脉灸经》,且从内容上看,《阴阳脉死候》内容A及内容B与《足臂十一脉灸经》的相关内容非常接近,这可能有两种情形:或《阴阳脉死候》受到《足臂十一脉灸经》(或类似文本)的影响,或相反,《足臂十一脉灸经》吸收了《阴阳脉死候》(或类似文本)的内容。实际情况很可能为前者,且这与对待经脉死候的一般化趋势密切相关。
先来看《阴阳脉死候》A、B条内容中的“三阴三阳”。对于《阴阳脉死候》的“三阴三阳”,一般意见均以人体三阴脉和三阳脉作解,[15]认为《阴阳脉死候》“三阴三阳”对应于后世经典十二脉学说的手足三阴脉和三阳脉。然而这种解释与《阴阳脉死候》“三阴三阳”的实际情形并不一致,最显著的矛盾之处在于:与《阴阳脉死候》合抄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均仅有十一脉,其中足脉六臂脉五,六阳脉五阴脉,与手足三阴三阳的十二脉说并不一致。这种情形当有以下二种可能:一是《阴阳脉死候》的“三阴三阳”确属于某种十二脉系统;二是《阴阳脉死候》的“三阴三阳”并不对应十二脉说,也不能以十二脉说来解释。从《阴阳脉死候》所在帛书篇目安排以及各篇内容上看,帛书两部《十一脉灸经》后接着抄写《脉法》与《阴阳脉死候》的情形无疑反映了两部《十一脉灸经》是当时较为流行的经脉学说,另一幅帛书上《却谷食气》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合抄也印证了“十一脉”说在当时较为流行的情形,湖北张家山汉简《脉书》的内容安排更说明了这种“十一脉”说的流行程度,因此,将《阴阳脉死候》与《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合抄也正反映了帛书编者的编纂意图和原则。因此,目前看来,《阴阳脉死候》的“三阴三阳”不太可能属于某种十二脉系统,其当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所代表的“十一脉”说密切相关。
《阴阳脉死候》“三阴三阳”关联“十一脉”说而并非“十二脉”系统,鉴于“十一脉”说足臂阴阳脉的构成,那么《阴阳脉死候》的“三阴三阳”无疑当对应足部经脉。实际上,《阴阳脉死候》“三阴三阳”原本即是针对足脉而言,且其阴脉主杀、重视阴脉的理念与《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厥阴脉后相关内容一致。《阴阳脉死候》内容A和B与《足臂十一脉灸经》第9和4条关系密切,由上文相关分析可知,《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厥阴脉后附记内容原本均是针对足脉而言的,《足臂十一脉灸经》第9和4条同样如此,因此,《阴阳脉死候》内容A和B中的“三阳”“三阴”也当指足三阳脉和足三阴脉,只是其未加足部标称。这种足脉不加足部标称的做法在当时较为常见,[16]这反映了较为早期的经脉命名情形,这种情形当与足脉首先采用三阴三阳的命名原则有关。[17]马王堆帛书《阴阳脉死候》试图将原属足脉的内容一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论述,足脉不加足部标称的做法无形中为此提供了便利;不仅如此,帛书《阴阳脉死候》更分别以天地之气对应“三阴三阳”,并以此作为其“决死生”的原理和依据,这显然使相关论述具备了更加抽象也更为终极的普遍性意义,这应该也是各家多以涵括手足阴阳各脉的经典十二脉说来解释《阴阳脉死候》“三阴三阳”的主要原因。
再结合较新出土的老官山汉墓材料,则更能深切地体认“决死生”内容一般化的情形。目前老官山汉墓《脉死候》公布了两条释文:
脉绝如食[顷],不过二日则死,烦心与腹伥(胀)具则死,其脉、输、郄,皆不盛曰死。(www.zuozong.com)
[一曰]刑(型)死,二曰气死,三曰心死,四曰志死,五曰神死。[18]
其中“脉绝如食[顷],不过二日则死,烦心与腹伥(胀)具则死”与上文所列《足臂十一脉灸经》第5和6条内容相近,根据上文对《足臂十一脉灸经》相关内容的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老官山《脉死候》的这条内容原本也当属于某条具体的脉。老官山《脉死候》同样将原本分属特定经脉的内容抽出集中抄写并单独成篇,从而使其脱离了具体的经脉语境而具有了更为一般化的意味。这与帛书《阴阳脉死候》的做法如出一辙,这无疑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做法,反映了对待经脉死候的一般化趋势。[19]
此外,老官山《脉死候》中有型、气、心、志、神的“五死”内容,马王堆帛书《阴阳脉死候》中有肉、骨、血、气、筋的“五死”内容,这二种“五死”内容不同而数目皆为五,这显是受了“五行”学说的影响。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模型,“五行”学说在古代具有广泛的影响,拥有普遍性的意义,马王堆帛书《阴阳脉死候》以及老官山汉简《脉死候》的“五死”内容显然欲以此来获得更为一般化的意义。[20]实际上,虽同为“决死生”之术,然而帛书《阴阳脉死候》这部分论述“五死”的内容与其前的内容相较无疑属于不同的“决死生”技术系统:前半部分主要基于经脉及病候的阴阳属性预测死亡,后者依据人体的5种要素及其症候预测死亡。这两种不同的“决死生”技术显然分属不同的流派,有各自的来源,而两者被帛书《阴阳脉死候》的编者纂为一书,这种方式与《阴阳脉死候》前半部分将分属特定经脉的内容整合成书的方式一致。这实际上揭示了《阴阳脉死候》以及此类“决死生”之术的成书方式,这种情形本身也是“决死生”内容一般化的结果。
综合来看,帛书《阴阳脉死候》将原本分属特定脉的死候内容单独抽出,使其脱离原有的经脉语境从而具备了某种一般性的意味,再以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及话语系统(阴阳、天地等)整合这些被抽离的经脉死候内容,并将之与其他具有普遍意义的经脉死候——如受五行理论影响的“五死”内容结集成书。这种对待经脉死候的一般化趋势和做法使“决死生”成为了一种专门的技术领域,使其具有了某种普遍性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