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钦州)钦南区经济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钦南区的经济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
2019年,钦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1.9亿元,增长9.7%,增速持续保持平稳并超额完成预期目标,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年的26.5∶26.2∶47.3调整为2017年的25∶26.8∶48.2,二、三产业分别提高了0.6和0.9个百分点。
(一)农业
2016年,康熙岭万亩富硒水稻基地获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称号。图为该区一角(钦南区地方志办公室 提供)
农作物种植主要有水稻、玉米、花生、黄豆、红薯等,经济作物种植主要有甘蔗、木薯、蔬菜等,果树种植主要有火龙果、百香果、荔枝、龙眼等。1949年,钦县粮食播种面积72380公顷,总产量8661万公斤。1994年,钦南区粮食播种面积46595公顷,总产量达14.07万吨;糖蔗种植面积7772公顷,总产量43.72万吨,农业总产值4.73亿元。2003年,钦南区粮食播种面积40653公顷,总产量15.62万吨;农业总产值达8.1亿元。2008年,钦南区粮食播种面积37113公顷,总产量16.52万吨;农业总产值11.84亿元。2019年,钦南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2.78亿元,比上年增长5.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7.2亿元,比上年增长5%;总产值中,农业产值27.42亿元,林业产值6.13亿元,牧业产值15.98亿元,渔业产值67.41亿元。
(二)工业
锦丰方便面生产车间(钦南区工业与信息局 提供)
20世纪50年代末,钦县在今钦南区境兴建地方国营工业、公社社办集体工业。20世纪60—80年代,钦州县相继建成一批糖业、建材冶金、农产品加工等较大的国营和集体工业。1994年,境内共有企业1503家,工业总产值6.88亿元。2005年,钦州市市直在城区的企业纳入钦南区统计,并建设黎合江工业园(2006年纳入钦州市河东工业园区管理),有钦州市农丰有限公司、钦州市大田气体有限公司、广西百云燕钢结构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入户工业园区,总投资为1.94亿元。当年钦南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9.3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34亿元。此后,钦南区又陆续建成大田工业园和丽光华侨投资区工业园,并加大力度引进项目投资。2008年,入驻各工业园区的项目达46个,合同投资额达13.8亿元。是年,全区共有工业企业39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66家,形成制糖、化工、电力、矿产及冶金、机械制造、建材、手工业等多种行业,工业总产值达74.8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9.27亿元。2015年,钦南区全部工业企业380家,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185.17亿元,同比增长34.4%。2019年,钦南区全年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60.48亿元,同比增长1.25%。钦南区辖区可统计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4家,钦南区辖区亿元产值企业35家,同比增5家。
(三)商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钦州商业网点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图为钦州商业大厦营业楼豪华自动扶楼(钦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提供)
汉代,钦州沿海一带,贸易已趋频繁。至宋代,钦州成为广西三大博易场之一。明清时期,境内外贸易渐趋昌盛。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立钦州商务分会。民国五年(1916年)成立钦州商会。1950年,钦县成立国营贸易公司,主营棉纱、棉花、布匹及日用百货等。1952年,商业经营业务不断扩大,陆续成立粮食、油脂、百货、纱布、水产、专卖、木材、食品、药材、医药、果菜、饮食等专业公司和供销合作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商业系统进行了改革。1979年,允许非农业人员个体经商;1981年又允许农业人口个体经商,商业网点不断增多,逐步解决了群众买东西难、吃饭难、住宿难、理发难等问题。1994年,钦南区有圩镇13个(含丽光场),贸易市场21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亿元,商品销售总额5.18亿元,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网点4005个。200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5亿元。2008年,钦南区有零售贸易户5143户,城乡消费品零售额40.87亿元,国有、集体、私营和个体商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3.33亿元、6446万 元、2.40亿 元、32.11亿元;其他企业2.38亿元,从业人员5811人;餐饮网点208户,从业人员309人。2018年,钦 南 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58亿元,同比增长8.4%。2019年,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5亿元,同比增长-3.6%。完成批发业销售额75亿元,同比增速7%,零售业销售额完成130亿元,同比增速11.36%。完成进出口额5.6828亿元,同比增长10.55%。年内,钦南区供销社系统完成销售总额10.0627亿元。
解放前夕,今钦南区境内仅有260多千米砂石路,通车困难。运输工具只有几辆20多座位小客车和10多辆2.5吨的小吨位货车。水运方面有钦江、茅岭江、大风江等内河航道,有5艘能载10吨以上机动船和300多艘低吨位木帆船。通信方面有邮政局1处、邮政代办所4处,邮票代售站7处;开展信函、报刊、书籍及小物品投递,电报收发,还有集邮等业务;步班邮路5条,长度320千米;长途电话电路1条,县城至乡镇电话电路2条,有电话交换机2台、容量80门、电话机35部,共有邮电役员22人。(www.zuozong.com)
20世纪50年代初,钦州镇东侧平南渡搭建有浮桥,用以代替渡船,是钦州镇通往沙埠镇、合浦的主要水路交通(钦州市档案馆 提供)
1959年10月兴建、1962年通车的钦州城区横跨钦江的第一座桥梁,被称为“钦州第一桥”(钦州市档案馆 提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今钦南区境内人民政府重视交通运输和邮政通信事业建设,运输和邮政通信事业快速发展。至2019年,钦南区内窄路拓宽工程项目62个,建设里程209.36千米,完工项目30个,完成投资3782万元;有高速公路125.5千米、一级公路46.5千米、二级公路131.8千米、三级公路108.01千米、四级公路752.67千米。钦南区辖区内所有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88%的自然村通水泥路,由钦南区县乡公路管理所负责养护的公路里程1012.99千米。在铁路方面,钦南区境内有南宁至钦州北海、南宁至防城港市、钦州市区至钦州港的铁路和南宁至北海高铁过境。在通信方面,全区各自然村均可打移动电话。
1992年8月1日,钦州港建港第一炮打响(陈立辉 摄)
渝湛高速公路钦州市境内的卜家立交互通(许志干 摄)
(五)城乡建设
今区境内钦州城区始建于南宋,为历代州府和县、市政府所在地。
清朝,钦州逐步建成沙尾街、白沙街、竹拦街、豪坝街、鱼寮街和南关街、占鳌街、攀桂街等,街道逐步建设沟渠、下水道等,方便污水排出城外。境内圩镇、村庄形成一定规模。
民国时期,境内县城及各集镇规模有所扩大。至1949年,钦县县城建成区面积约0.8平方千米,街道狭窄。集镇和乡村房屋建筑多为泥砖木瓦结构。1975年,钦州县编制《钦州镇总体规划》,奠定钦州城区的总体布局。1985年2月,县级钦州市住宅开发公司在今钦南区境的沙埠乡西北生产大队和光明生产大队开发建设城西区商品房,这是今钦南区境内也是县级钦州市境内第一个集中规划开发的住宅区。2005年,境内钦州城区(含中心城区、钦州港区)建成区面积35平方千米,有较大街道71条,总长103千米,有主干道14条,道路总长51.06千米,初步形成四横四纵的主干街道道路网络。2011年,钦南区完成特色名村名镇9个项目,420户房屋外立面改造已全部竣工,竣工率100%。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为1300户,实际改造1312户,投入资金5195.52万元。2015年,钦南区共投入792.2万元进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自治区住建厅下达钦南区新增城市棚户区住房改造项目开工任务260套,基本建成任务270套。钦南区有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开工基本整治型村197个,竣工89个,开工设施完善型村庄12个,精品示范村庄3个,完成投资247.5万元,村庄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20世纪30年代建成的钦州中山路(钦州市档案馆 提供)
经2019年后修缮后热闹的钦州中山路(陈立辉 摄)
钦南区城市建设一瞥(钦南区地方志办公室 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