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术教育探究:全国性教学研讨会对改革推动

美术教育探究:全国性教学研讨会对改革推动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参加会议的部分学者强烈要求对当前的教学制度改革,例如,广州美术学院的尹定邦,他在会议上慷慨激昂地批评了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弊端。这次的“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象征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史的巨大突破,它作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里程碑,对今后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这次教研会规定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程结构的变更、优化和改善,对我

美术教育探究:全国性教学研讨会对改革推动

在1982年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上,新视觉、文化、新概念、新思想走进了人们的眼球,冲撞着当代的工艺美术教育。我国设计领域内自此刮起了讲学、展览、交流、引进的风气,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最早刮起了讲学、展览、交流、引进的风气,这波教育改革热潮席卷全国,自此我国教育设计界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模式。同时,“基础课程改革”“绘画与设计的关系”“构成与图案之争”等新旧教育理念间矛盾冲突不断,这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纷争。

为了解决设计教学中的这个问题,我国由轻工业部和文化部于1982年4月16日至28日联合主办,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承办的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于北京举办,该会议又称“西山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①探讨有关工艺美术的课程设计问题,主要包括教学要求、内容、目的、任务;怎样通过工艺美术设计课程落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宗旨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目标;怎样走进生活与劳动结合,负荷市场调查、生产实习的要求和目的。②探讨工艺美术的绘画基础课和设计课与专业基础课彼此间的关联;如何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科学安排教学时间、高效保证教学质量。③彼此交流美术教学心得,例如西安美术学院指导工艺素描教学、四川美术学院指导归纳水粉教学、广州美术学院指导色彩构成教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指导立体构成教学。④全方位地对我国现阶段工艺美术教学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⑤介绍了国外先进的工艺美术教育核心理念,并与我国现阶段工艺美术教育理念作出对比,总结出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大致方向。⑥展示各自学院的教学成果,彼此学习、共同进步。”

此次会议既分析、总结了自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工艺美术教育”发展所总结的经验与教训,又探讨了当代工艺美术教育发展前景与所面临的问题,总结了如何发展工艺美术教育和如何改进教学质量的建议。参加会议的部分学者强烈要求对当前的教学制度改革,例如,广州美术学院的尹定邦,他在会议上慷慨激昂地批评了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弊端。他认为“中国的高等工艺美术教育是落后的、残缺的、不成系统的高等教育”,“与工业化同步的应该是高等设计教育,不应该再是手工业的工艺美术教育。因此,现代设计教育不能只重绘画,不重设计;只重图案,不重功能”。从结果论倒推,正是由于这种敢于直言的呼声,我国的设计教育才能得以发展进步,这种思想促进着我国与国际先进设计教育理念的接轨,顺应着设计教育的发展潮流。同样,这种理念的强硬化有着矫枉过正的弊端,它否认了我国自古以来的图案教学,使这些民族文化的结晶在新时代设计教育热潮下逐渐消散,这种现象对我国日后的设计教育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次的“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象征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史的巨大突破,它作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里程碑,对今后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

针对“装潢美术”来讲,此次会议总结了“三大构成”的教学成果,特别是现代“平面构成”的教学制度,会议中的大部分代表都对这种制度的发展表示认可,并加大力度进行推广交流,以强调现代设计理念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的位置,以及更改长期通过绘画装饰为基础的美术教学模式。各大院校彼此交流教学心得、分享教学经验、制定教学方针,这种现象极大地促进了装潢美术教学的发展进步。

当然在这次会议中还出现了多个学者面红耳赤地为彼此理念争论的画面,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艺术教学背景下,彼此间教学理念的冲突在所难免,这也是工艺美术教育新旧理念冲突的真实写照。

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逐渐开放,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传统“工艺美术教育”早已与新时代经济发展理念相违背。人们对先进的艺术设计理念早已期待许久,伴随着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艺术设计人才和师资团队,发展先进、科学、潮流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已经是众望所归了。

1995年冬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由文化部教育司主办,广州美术学院承办的“跨世纪的中国高等设计教育——全国高等美术院校设计学科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广州举办。它的举办,是从1982年“全国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后召开的第二次有关“艺术设计教育”的大型教育研究会议。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讨论我国在这13年间有关“艺术设计教育”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此外还在会议上彼此交流有关艺术教育的心得体会,并展示彼此科研成果。既有利于完善我国现代化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又能实现“艺术设计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这次会议确立了“设计教育”或“设计艺术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它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开始被认同、被认可、被接纳,我国设计教育因为它的确立抓住了机遇,飞速发展。会议上还将对13年前“西山会议”上提出的“轻纺工业、日用品工艺化、日艺品日用化”的讨论范围增添到“艺术设计教育”的领域中。它从“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跳跃到中国高等设计教育“全国高等美术院校设计学科建设了理论研讨会”,这两场会议,不仅称谓上出现了变化,而且关注的重点、交流的内容、讨论的对象都有着一定的不同,从而说明了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深度、广度、内涵上的进步。对于这种进步相关学者说道:“如果说,工艺美术教育与设计教育这前后两种教育模式之间应该有所区别的话,那就是说,前者是以一种纵向的行业的划分为基础,后者则是以一种横向的、行为方式的区别为前提;前者是以一种静态目标的培养方式,后者是以一种动态目标的培养方式;前者是职业技能的培养,后者是人才素质的培养。”

这次的教育研讨会象征着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已经度过了“工艺美术教育”的初级发展阶段,向实际意义上的“艺术设计教育”迈进,所以这次的教育研讨会还有着一定的里程碑意义。它确立了设计教育在中国不能仅仅服务于某个行业或生产领域,而应当在于提高我国全民族的文化水准、各民族理想文化高度以及人类未来生活的舒适度。艺术教育的宏观转型为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指引了前进的方向,这种美术教育模式开始在各大院校间迅速流传开来。这次教研会规定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程结构的变更、优化和改善,对我国未来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www.zuozong.com)

装潢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是艺术设计中成效较明显、规模最庞大、发展最快速的专业,成为学校扩招以来院校开设的热门专业之一。随着专业的快速进展,与装潢艺术设计相关的教学问题探究从未停止。最佳例证就是2000年至今开展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活动。

2002年国内首次举行了“高等教育装潢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论坛”,一直到2012年之间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成功开办了8次,这是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发展历程上的大事,促进了国内的美术教育发展。为了使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得到有效讨论,并且使美术教育进行快速发展,论坛定期邀请知名企业家,教育领域的学生、教师、专家、同人和设计师相聚在一起分析现存的问题,交流心得与思想,从而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维,收获了成效。

论坛进行讨论的主题具备前瞻性和现实意义,是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向订立的。比如,于2002年举办的论坛对装潢艺术设计的“课程建设”“学科发展”“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沟通、讨论,并规划了后续的发展问题,联合地区办学特色有二十余位专家进行了专题演讲发言。为了革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角度进行了叙述,比如,北京广播学院广告学院的“以传播学的视点看视觉传达设计的意义”、清华美院客座教授刘欣欣的“感性传达与设计表现”主题演讲、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设计教育新模式”主题演讲等。

清华美院的副院长鲁晓波归纳总结该院的发展建设与学科规划时,是从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学术交流、教学科研这五个角度介绍的。为了提高学术交流、教学、科研等方面,利用“以科研带动学科建设”等新型办学思维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在2004年11月26日至28日针对国内日渐进步的设计教育的学科发展、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问题举办了论坛会,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逐渐构成中国美协品牌活动之一,实现了国内设计教育的持续发展。

济南国际会展中心于2005年举办了“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暨首届‘设计之星’全国大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探寻现今国内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向”是本次论坛首次显著确立的主题。为了给国内视觉传达教育探寻新的发展路线,开展了“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跨学科讨论。

再如,“创意中国——设计教育再思考”是2006年举办的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确立的主题,我国提议的构建创新型国家与论坛讨论的“设计思维”“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等词相对应。广州美术学院在2011年11月25日至27日举办了“2011年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信息时代的设计智慧”是本次论坛的主题,“2012年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的主题是“链接与升华”,视觉传达设计在信息时代中的存在方式,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多元取向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的文化意义与本体形态深受论坛重视;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新方法、新观念、新空间,研究型与实验性课程构造的路线,多学科的交叉方式等是论坛的主要讨论内容,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与设计文化未来的发展是在讨论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开展的。

组织论坛的形式具备多样化的特点。其中包含主题展览、主题演讲、论文征集、主题研讨、设计竞赛,以及校企参观交流、互动等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深刻讨论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最新发展成效。论坛为了展现成效,出版了论文集,并开展了一系列展览。比如,自2005届论坛会开始开展全国大学生“设计之星”美术作品展,并成为之后每届论坛的必然开展的项目。《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展望论文集》于“2007年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出版,由西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在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开展了“2009年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暨第四届‘设计之星’全国大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展”。出版《设计的力量——中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年度报告》和《设计的力量——第四届“设计之星”全国大学生美术优秀作品集》等。它们立体地、生动地运用文本出版、展览呈现等手段将论坛成效进行展现,向后期参考与探究提供了有效的资料和依据。

[1]吉兆麟.论青年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32):140-14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