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梦想的关键:清晰规划与自我认识

实现梦想的关键:清晰规划与自我认识

时间:2023-10-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汉迪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太多的案例告诉我们选对了职业方向,才可能实现了真正的梦想。只有清楚地认识自我,具备长远规划,避免盲目攀比跟风,防止一味地追求优越待遇和虚荣心的满足,才是实现职业期望的关键所在。同时把职业期望按照主次分层,先满足主要需求,再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依次改进,直到个人意愿和社会需求二者相吻合即可。

实现梦想的关键:清晰规划与自我认识

职业期望即职业意向,属于个性倾向范畴,具体是指一个人希望从事某种职业的渴求、向往和态度,是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等主观因素和外部职业相协调的结果,直接影响进而决定一个人的未来生活。具体包括了保障因素(如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和稳定程度)、声望因素(如社会地位、公司知名度)和发展因素(如职业前景、晋升可能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许多新的职业应运而生,职业期望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职业期望都能变成现实,一个人的职业期望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其合理性,会受到社会需求、自身素质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目前多数人都存有从众心理,毕竟借鉴他人经验可以走捷径、少犯错,但是用在选择工作上却并不一定合适,有时可能会偏离正确轨道,演化为追逐攀比,不能自已。哲学家查尔斯·汉迪花了几年时间才弄清楚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在《未来的工作》中写道:“我的前半生,花了很大力气想成为另一个人。中学时,我想成为伟大的运动员;大学里,我想成为受人尊敬的名流;毕业后,我努力做个成功的商人;再后来,我当上企业主管,但我发现这些身份我都不会成功,这使我沮丧无比。原来关键问题是我总是想成为别人,却忽略了我可能成为的那个人。只是因为时代大潮和惯例,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成功,在已经界定好的社会阶梯上努力攀爬,积累物质资料,建立人际关系,而不是努力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个性。”实际上汉迪说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太多的案例告诉我们选对了职业方向,才可能实现了真正的梦想。

如今一些人在选择职业时,因虚荣心作祟,只想找一份令人羡慕的好工作,而忽略客观条件限制,根本不考虑能不能胜任,适不适合,未来有没有发展。这种思想通常是个体潜意识产生,往往结果是因期望值过高无法实现,或者无法施展才干而陷于平庸,因此谋求个人实际发展才是最重要的。还有一些人害怕辛苦,贪图安逸,希望找到一个稳定的、少点挑战的工作。然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安逸的工作,良好经济效益源于人们的艰苦奋斗和开拓进取,贪图安逸享受显然是行不通的。再有一些人则自视甚高,坚持理想主义,为自己定出一系列“目标”,刻意追求最满意的结果,当然一个人有自信是值得赞赏的,但自信应该来源于就业环境与自我能力的紧密结合,而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活在自我心中美好的梦幻里。与之相反,缺乏自信的人则会出现依赖思想,甚至由家长或他人安排未来人生,这样的情况只会带来恶性循环,使得自己越发缺乏开拓精神,无法独立工作,更不要想着从众人中脱颖而出。(www.zuozong.com)

因此,我们应实事求是、客观科学地分析自己的职业期望,尤其要防止和摒除各种不合理的职业期望;择业目标能否实现,除了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社会需求等条件外,还在于自身对职业期望值的高低。只有清楚地认识自我,具备长远规划,避免盲目攀比跟风,防止一味地追求优越待遇和虚荣心的满足,才是实现职业期望的关键所在。

树立正确的职业期望并非一蹴而就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自觉地受到地区、习俗、同辈群体、就业制度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应该采取“分步达标”,先定出总期望值,再将其分解成几个阶段性目标,最后逐步付诸实施。如果实施过程中,发现该阶段的期望值过高,只需及时地进行调整。同时把职业期望按照主次分层,先满足主要需求,再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依次改进,直到个人意愿和社会需求二者相吻合即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