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
随着福文化的发展,人们逐渐探索到以建筑表达祈福求祥的愿望,不仅美化了建筑构件,而且赋予建筑更深刻的精神内涵,使建筑成为有“意味”的建筑。
在影壁上书“福”字的习俗,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几乎遍布我国所有的汉人居住区。最典型的是在北京。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四九城到处是四合院,而四合院大都有影壁,凡影壁又大都书有或刻有“福”字(有的虽不写“福”字,也画有寓意“福”的吉祥图)。这种福字影壁,大都设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有的是单独建筑的,有的是镶在厢房山墙上的。在院落里设计这样一个福字照壁,不仅调整了风水,又使宅院增加了气势,更显庄重高贵。
图4-35 山西乔家大院“福德祠”照壁
山西乔家大院入门处有一幅大型砖雕照壁—“福德祠”照壁(图4-35)。“福德祠”照壁与大门口的百寿图,寓意为“门迎百寿,院纳福德”。照壁上面奇形怪状的石头为寿山石,形态各异的小动物为鹿,“鹿”取谐音为“禄”,这是“福、禄、寿”三星吉祥图。紧挨“福德祠”三字的下面有古铜镜、铜钱串紧紧相连,寓意“光明富贵”“富贵连环”。中间从左往右依次为古代兵器戟、乐器磬、如意,寓意“吉庆如意”。下面一行两端共有四只狮子,表示“四时如意”。整个照壁表达了吉祥如意、福寿双全的美好愿望。
在建筑中,装饰的部位无所不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王宫贵胄的府邸到黎民百姓的居所,对“福”文化应用甚广。人们在这种“福”饰文化所产生的心理暗示下,达到心理的平衡。
名园奇景福池蝠厅[6]: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蝠”和“福”谐音,所以蝙蝠一直是福气、长寿、吉祥、幸福的吉祥编码。与蝙蝠有关的吉祥图饰,变得可爱迷人,成了接福纳吉的标志,千百年来备受人们喜爱,在中国吉祥图饰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北京的恭王府中,即体现出蝙蝠意象的多元运用,形成相当独特的“蝠(福)文化”建筑美学。
在中国现存的王府建筑中,恭王府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恭王府由府邸与花园两部分构成,目前仅花园对外开放。花园又名“萃锦园”,一步一景,并以“蝙蝠”图腾贯穿其中,设计精巧,寓意深远,又有“万福园”之称。
恭王府花园里最吸引人的也是最具“福”特征的景致大概有三个:一是后罩楼,二是满园的“蝙蝠”,三是“福”字碑。
柳荫街上的大门就开在后罩楼的后檐下。从这里看,后檐墙上下各开一排窗户,下层窗是长方形的,上层是形式各异的会锦窗,窗口砖雕精细。这当中最有特色的是一个蝙蝠造型的窗户(图4-36)。此窗户做成了一个倒挂的蝙蝠形状,寓意“福到”,蝙蝠下面是两条鲶鱼,取意“年年有余”,极其鲜明地凸显了府主求福的心理。
恭王府花园中有一个内湖,其形状犹如一个张开翅膀的巨大蝙蝠,因此取名为“蝠池”(图4-37),非常巧妙地将“福”藏在了景色之中。蝠池周围还种植了很多象征“财”“福”的珍贵树种,如榆树、槐树等。榆树也叫摇钱树,每逢春季,金黄的榆钱会随风飘落在蝠池中,真可谓金钱满池,故而也有人称蝠池为“聚宝盆”。
图4-36 北京恭王府 蝙蝠造型窗户
图4-37 北京恭王府花园中内湖—蝠池,周围种植榆钱树
恭王府的建筑就充分利用了蝙蝠的象征意义,以蝙蝠造型贯穿于整个建筑模式之中。恭王府中的蝙蝠可以分为“明蝠”和“暗蝠”两种。所谓“明蝠”,即图案是具体的蝙蝠,如彩绘中的蝙蝠、天棚上的蝙蝠装饰图案、窗棱上雕刻的蝙蝠等;所谓“暗蝠”,即将蝙蝠形状抽象化、图形化了。“明蝠”和“暗蝠”就这样交相呼应,无处不在,将身在其中的人们紧紧包围起来(图4-38)。
花园中路最后一座建筑有五间正厅,前后出抱厦三间,两侧又出耳房。因耳房比正厅略前,形成曲折对称类似展翅飞翔的蝙蝠的一个蝠形平面,故名“蝠厅”,充满祈福的意味。因其造型独特,有人说“此厅自早至暮皆有日照”,被誉为“北京古建筑只此一例”。据说恭亲王奕当年常在此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谋划军国大事。恭亲王之孙、著名书法家溥儒(溥心畬)也曾在蝠厅居住、作画。
图4-38 北京恭王府花园窗格明蝠(左)暗蝠(右)
府邸东路,还有一处名为多福轩的院落,因其内部悬挂许多“福寿”匾而得名。这里曾是和孝公主的居所、恭亲王的会客厅。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恭亲王奕訢就是在此处与英法代表谈判。多福轩见证了《北京条约》的签订始末,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院内有古藤萝一架,据考已生长了200多年,在北京可以说极为罕见,因此这个院又被称为“藤萝院”。(www.zuozong.com)
“福”字碑与蝠池遥相对应。因为它由康熙帝题写,碑高1米多,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章,有福照全国之意。碑基地上还有一副用碎石子摆成的中国象棋棋盘清晰可见。
据说,恭王府花园内共有一万只蝙蝠(“蝠”与“福”字谐音)—园中建筑上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只蝙蝠,加上康熙御笔的“福”字碑,正好一万个“福”字,因此又称“万福园”。而这一万个“福”中,只有隐藏在滴翠岩秘云洞中康熙御笔福字碑上的是唯一的“福”字,其余的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福”则全部隐藏在蝙蝠造型之中。所以,恭王府的福文化也可称之为“藏福文化”。
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体现那个时代工匠在福文化图案上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从恭王府蝙蝠纹样上所折射出来的重生利命的民众心理、趋吉避凶的意识,福禄寿的功利思想也使得蝙蝠纹这种艺术形式更加广泛、持久地流传。
(2)福地
福地,得福之地,居此地可受福度世。自古以来,渴望安居乐业,安居在“福地”,是中国老百姓世世代代的梦想。福地也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人们认为此中有神仙居游之所,也是道门士众奉道、弘道、修道及通灵接真之圣地。
中国唯一带有“福”的省名,即福建省。省会福州也是唯一带“福”的省会。“福州”将吉祥的祝福、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对居住地的自豪和感恩,完美地融合在一个词汇之中;近一千三百年来,运载着和平和安祥,运载着宁静和美丽,佑护着一代又一代的福州人民。福州,有“福”之州[7]。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8]
自开元年间“福州”名称启用,她所蕴含的吉祥福祉,很快得到了验证:不仅开元盛世时,福州人民能够尽享太平岁月的安乐,即使到了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开始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中原山河破碎,生民涂炭,“乾坤含疮痍,寒月照白骨”(杜甫《北征》)。而地处东南的福州,依然“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青”(唐 杜荀鹤《闽中秋思》)。风景如画,男耕女织,俨然一派桃源气象,成为北方士民南迁避乱的洞天福地。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黄巢军队兵临福州,节度使韦岫弃城。顺利进城的农民军,并没有传说中那样屠城杀戮,却在城内四处张贴告示以安抚民众。三坊七巷中著名的安民巷,就是福州人民为纪念农民军善政而命名沿用至今的。黄巢为东入福建开拓的仙霞岭五百里山道,本来似乎是一条带来兵荒马乱的灾祸之路,却成为福州第一条连往外省的通道,促进了福州的繁荣。黄巢起义中起兵的河南光州农民王审知兄弟,受了招安,率军入闽,竟当上了福州的威武军节度使,被晚唐的昭宗皇帝封为闽王。从唐末到五代,皇帝好比戏子登台那么短暂,朝中每更换一个皇帝,就给中原带来一轮新的杀戮,中原的战火多次从江北殃及江南。而闽王治下的福州,总能够偏安一隅,遇难呈祥。
也许,这只是地势使然—从春秋直到唐朝,中原人士都把地处东南一隅的福州看作九死一生的蛮夷之地;也许,这不过是一种历史的偶然巧合;但是,深怀感恩之心的福州人,总喜将这种历史的巧合,解释为“福州”二字所包含的某种化外天机—唐朝以后,福州曾经有过三次短暂的更名,但三次改名给邑人带来的是三次惨烈的灾难。
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王审知的儿子王延均将福州改名为长乐府,并在这一年登基称帝。此后不到两年,横祸迭起。王延均之子王继鹏杀父篡位!又四年,王继鹏被殿前都指挥使朱文进所杀,王审知的另一个儿子王延曦被立为闽王;再五年,朱文进杀了王延曦自立为闽王。南宋末年,元兵南下,九岁的益王赵昰南逃入闽,被推上帝位。福州再次更名为“福安”,成为临时国都,设在开元寺的临时皇宫中的龙椅还没有坐热,元兵铁骑已飞逼福州,赵昰南逃从泉州入海,辗转广东。在海上遭遇飓风,死在了途中。明末清初,清兵相继攻陷北京、南京,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唐王朱聿键逃到福州称帝,改年号为“隆武”,福州又一次被易名为“天兴府”。南明的这个小王朝只生存了一年多,就被福建总兵郑芝龙出卖,隆武帝被清兵砍了脑袋。
城市名称的演变,聚合着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年轮,映射出城市兴衰变化的车辙轨迹,也蕴含着人们趋吉避害的期盼。福地居福人,福人建福州。当人们认真解读“福州”这张城市名片中所蕴含着的“福文化”,就可见“福”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蕴的内涵,她包含了中国人一切美好的心愿,律动着所有中国人的终极企盼。
在福州,带有“福”字的地名凸显,可谓是福州“福”文化历史记忆的一大亮点。[9]
福州有“福”之县(市)名的有:福清市、永福县。福清位于福州南翼,唐天宝元年(742年),取“造福唐朝”之意,改万安县为福唐县。后唐长兴四年(933年),以“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会于治所”,改福唐为福清县,千余年来一直沿用至今。永泰县曾名永福县,唐永泰二年(766年)置县,以年号永泰为县名。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名永福县,至1914年复名永泰。永福县名历时812年。宋大儒朱熹曾在永福县嵩口古镇大樟溪岸边石壁题镌大“福”字。嵩口古镇历史上曾是闽中四府五县的交通枢纽。
福州有“福”之村居地名的有:茶亭街道的福德一、福德二居委会、九福居委会,瀛洲的福人居委会、瀛福居委会,达道的保福山居委会,洪山镇的福屿村、福屿后村,王庄的福马村,鼓山的福清村,东门的福兴村、福浦村,城门的福濂村,甘蔗的福龙村,潭头的福星村,古槐的福坊村,小箬的福田村、霍口的福湖村,霞拔的福长村,螺洲的天福村、仓山镇东福村,五凤的龙福村,敖东的大福村,甘蔗的五福村,青口的幸福村,尚干的后福村;还有817中路的福安馆、高鼎路的福鼎馆、郑家楼的福星里、佛寺巷的福华里,上渡路的福民堂、三保的永福馆、洪山的多福里、居民里的秀福里、吉庇路的魁福境、塔亭路的全福堂,等等。
福州有“福”之路名巷名的有:城区安泰街道的福履营(原有34个门牌号)、福涧街(14个门牌号)、福涧前(6个门牌号)、福涧后(8个门牌号),水部街道的福新路(76个门牌号),鼓东街道的福善弄(经院巷),鼓西街道的福宁营(6个门牌号)、福聚里(13个门牌号),南街街道的福社弄、茶亭街道的福龙道(20个门牌号)、福德路(14个门牌号),苍霞街道的福全弄(一弄、二弄)、福全社(29个门牌号)、福聚后(3个门牌号)、福龙社(正义路),帮洲街道的福龙道(48个门牌号)、福龙里(5个门牌号),台江街道的福安弄(6个门牌号)、福兴弄,新港街道的福新街(29个门牌号)、后洲街道的福清馆巷(11个门牌号)、上渡街道的福美弄(10个门牌号)。还有区间路名如福峡路、福甘路、福古路、福马路、福飞路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