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港是浙江也是中国东部沿海最重要的海外贸易港。良好的港口和内外交通条件,使它长时间以来一直是中国与东亚国家交往最重要的门户。庆元路的属县有四个,分别是鄞县、象山、慈溪和定海县,本路海外贸易港坐落在定海县。
庆元市舶司是继泉州之后,元朝第二批设立的市舶司。[2]此后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交通贸易,多从庆元出入。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正月,元朝遣王积翁赍诏使日本,赐锦衣、玉环、鞍辔。王积翁一行从庆元乘船前往日本。[3]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六月,一批日本商人来华互市,“风坏三舟,惟一舟达庆元路”。[4]因航海技术所限,庆元对东南亚贸易虽然不多,但还是有的。元人记载:“是邦控岛夷,走集聚商舸,珠香杂犀象,税入何其多。”[5]“是邦”指的是庆元。“珠香杂犀象”,是主要产自东南亚和西亚的物品。
由于交通便达,庆元港在中外失和、海寇扰攘时期,依然备受重视。庆元港之所以受重视,有时因为军事,有时因为商贸,似乎以前者为多。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朝东征日本。右丞范文虎等将兵十万,由庆元定海等处渡海,准备在日本一岐、平户等岛,合兵登岸。[6]元朝中后期,中国东部沿海盗贼活动逐渐猖獗,庆元港是元朝禁遏防范的重点。大德六年(1302年)十月,浙东宣慰司改名宣慰司都元帅府,治所被迁到庆元。庆元成为海防重镇。[7]大德十年(1306年)四月,倭商有庆等抵达庆元贸易,进献金铠甲。江浙行省平章阿老瓦丁等受命加意防备。[8]至大四年(1311年),庆元海防依然堪忧。这年十月,江浙行省官员提出:“两浙沿海濒江隘口,地接诸蕃,海寇出没,兼收附江南之后,三十余年,承平日久,将骄卒惰,帅领不得其人,军马安置不当,乞斟酌冲要去处,迁调镇遏。”[9]
定海是庆元港所在地,时人曾描述当地外贸盛况。延祐七年(1320年)成书的《(延祐)四明志》载:定海“受贡益倍于异代。信使香币,渡海岁不绝”。[10]“万舸待输中国饷,千金争买外蕃刀。”[11]“外蕃刀”当指日本刀具。日本出产的刀具早在宋代已名闻中国。刘仁本是元末明初人,曾亲临定海县,他一再谈到定海的情况:“定海邑当鄞海口,东接三韩倭夷岛屿,南通闽广番舶,商贾往来,编氓灶丁衣食杂居,自昔为重镇。”[12]定海一带“象犀珠玉通番舶,楼橹旌旗捍海潮”。[13]
庆元主要面对东亚国家,东亚贸易与庆元港的繁荣息息相关。但元朝初建不久,就与日本关系紧张,东征结束以后,长期小心防范。成宗大德八年(1304)四月,“置千户所,戍定海,以防岁至倭船”。[14]两年后,皇上再次要求地方官员谨防日商。[15]武宗时,枢密院官员说:“庆元与日本相接,且为倭商焚毁。”[16]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朝廷大臣说,“浙东倭奴商舶贸致乱”,建议由虎都铁木禄“宣慰闽浙,抚戢兵民”。[17]中国对东亚国家贸易不活跃,庆元港也就不可能有很繁荣的外贸。(www.zuozong.com)
庆元市舶司在天历元年(1328年)前后不见了踪影。天历元年十一月,日本舶商至福建、庆元博易,江浙行省“选廉吏征其税”。[18]江浙行省“选廉吏征其税”,此时市舶司或许已经不存在了?
元朝末年庆元外贸仍在行进,不因倭寇骚扰而停步。定海之白砂,“绝海之商,通蕃之贾,往往贸迁于此”。夏荣达来此经营之数年,业绩不凡,“泉余于库,粟余于廪,而定海之言富室者归夏氏君”。[19]夏荣达生于延祐元年(1314年),卒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其在定海经营商业贸易,当在顺帝时期。
有学者评论:“元日之间始终未达成正式邦交,然而恰恰在这个历史时期内,市舶贸易却异常地活跃起来,以至在临战时期与“倭寇”猖獗之际,亦大致无妨于通商,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极少见到的。”[20]倭寇与中日贸易并存的现象,说明不少倭寇本质上是海商,亦商亦盗;寇盗不是目的,生意不成才作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