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定西农家书屋发展惊人,建成1503个书屋

定西农家书屋发展惊人,建成1503个书屋

时间:2023-10-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5年底,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内官营村建成全省第一个农家书屋。至2011年12月,定西市共投入资金3456.9万元,建成农家书屋1503个,配送书籍3600多种。安定区李家堡书屋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在推进“农家书屋”建设的同时,甘肃省新闻出版部门还不断推进基层图书发行网点的建设和改造,并为基层配备了56辆小康图书发行车。

定西农家书屋发展惊人,建成1503个书屋

2005年底,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镇内官营村建成全省第一个农家书屋。至2008年底,安定区建成农家书屋58家。至2011年12月,定西市共投入资金3456.9万元,建成农家书屋1503个,配送书籍3600多种。每个书屋藏书1500余册,各类期刊报纸10种以上,光盘150余张,涉及科教文卫法农等。安定区李家堡书屋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2012年在313个行政村建屋,实现全市1816个行政村全覆盖。

新华社记者宋常青写了一篇报道:《书屋飘香农家院》,内容如下:

“现在忙,忙得很。学生都放假了,一天能借出七八十本书,可叫人不消停。”农家书屋的管理者史正常看似抱怨的话里都掩饰不住兴奋。

史正常如今可是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村的“名人”。自从“农村书屋”设在他家以后,他的生活节奏就快了起来。不到一年时间,来他家借书的农民就已经超过5000人次。

从2005年7月甘肃启动“农家书屋”工程至今,已经有160个类似史正常家的“农家书屋”投入使用。而到2010年,这一数量将达到3000家。

甘肃新闻出版系统2005年调研显示,农民看书难。全省600余个农村读物发行网点全部在乡镇一级,平均每三个乡镇才有一个,村级完全是空白。同时,由于甘肃农民经济收入普遍较低,购买图书能力也很差。(www.zuozong.com)

“设立‘农家书屋’,首要考虑是要让农村群众能够看得上书”,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袁爱华说。

岷县十里镇龙峰村农家书屋(《甘肃日报》2009年5月28日)

甘肃新闻出版系统为每个书屋配备了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物等150多种。其中种植、养殖类的占三成,农村医疗卫生类的占一成,文化教育、法律、少儿读物等占六成。“每个书屋都按3万元左右配置,资金由省级财政、宣传部门、新闻出版部门和社会力量捐赠承担,不要农村群众拿一分钱。”袁爱华说。

看得上书,还要看得上适用对味的好书。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介绍,甘肃新闻出版部门多次邀请省内外的知名作家、编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专门就适合农村群众的选题进行研讨。最终,一套包罗农业科技、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和计划生育、农村普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教育等几个系统的《甘肃农村小康建设丛书》正式出版发行。90余个品种30余万册图书现在已经全部送到农民群众手中。

为把书屋管好、用好,甘肃将一些书屋直接设在了农民家。只有主要家庭成员有一定文化水平、热爱公益事业、有一定固定收入和充裕时间并且本人愿意,才可能被选中。这些设立农民家中的书屋24小时服务,随到随借,书籍的利用率远比乡镇、村委会的文化宝书籍高得多。在推进“农家书屋”建设的同时,甘肃省新闻出版部门还不断推进基层图书发行网点的建设和改造,并为基层配备了56辆小康图书发行车。同时,还积极通过形式多样的“三下乡”活动等,为农村捐赠、降价展销图书,为“三农”建设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