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成立定西地区旅游局(与外事侨务处合署办公),2002年8月分设,独立办公。十年投资9093万元,基本形成“游购娱吃住行”六要素配套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2003年有宾馆、招待所15家,标准床位1083张,国内旅行社、门市部9家,旅游定点商店9家,餐馆19家。旅游景点、游览点16处,旅游线路一、二、三日游共11条。2000年—2003年接待游客人数206万人,门票收入362万元,社会创收5564万元。旅游业基础设施差,市场影响力小,社会认知度低,整体上处于低水平发展、低层次开发、低效益运行的起步阶段。
1997年《甘肃日报》关于“九九归一”洮砚的报道:
省委书记宋照肃、省长陆浩视察洮砚公司(《定西日报》2003年6月18日)
饱含我省2400多万各族群众深情厚谊的“九九归一”巨型洮砚,根据国务院的统一安排,6月7日已从兰州启程,由省人民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洮砚与端砚、歙砚齐名,并称中国三大名砚。这块巨砚长1.22米,宽0.68米,上刻99条姿态各异的龙,喻义中国古语中的“九九归一”。今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一件本世纪即将结束前发生在全世界的大事,尤其令黄皮肤的华人振奋不已,而龙又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与象征,“九九归一”成为华夏儿女的共同心愿。其次,此砚无论是所刻龙的数目,还是尺寸或者重量,均创洮砚雕刻史上的纪录,称它为一代“洮砚之王”并不为过。因此,雕这么大的砚,工匠若有一丝差错,将铸成大错,砚石就有可能成为一块无用的石头。因此,这块砚的制作者不但要有高超的技术,而且还要有足够的魄力和勇气才行。
那还是1994年的初夏时节,岷县农民赵成德——一位多年从事洮砚生产与贩运的“老板”,在险峻的喇嘛崖附近的洞窟中,看到乱石堆中有一块表面似被风化侵蚀,但其天质仍依稀可辨的砚石,便认真琢磨了大半天,用刀试凿后,他断定这是一块滋润细腻、色泽典雅的制砚上材。
面对这个庞然大物,有人建议劈成两半或三块,以便向山下运输,赵成德断然摇头予以否定。这位农民出身的洮砚开发公司经理,知道整块上等石料的贵重。近年来,当地一些人受利益驱动,选料时马马虎虎,甚至把路边俯拾皆是的粗糙劣质石加工成所谓的“洮砚”,以赝充真,以劣充优,鱼目混珠,路边摆摊或上门倾销,给真正的洮砚蒙上一层阴影,也诋毁了中国三大名砚的声誉。而这块上等砚石,如果雕刻成功,不论其石质还是雕工,当属上乘的艺术珍品。
赵朴初的洮砚缘(《甘肃日报》2008年1月22日)
喇嘛崖,峭壁耸立,崖顶与水面垂直高度在500米左右,穿行在丛林岩石间的狭窄山路,脚下就是汹涌喧嚣、吼声如雷的洮河,稍有不慎,恐连人影都找不着。为了减轻重量,便于运输,他们在山上对巨石表皮做了铲除处理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此石运到城里。
面对巨石,围观者啧啧称奇不已,有人说有1000公斤重,有人说恐怕不止这些,随即,十几个大汉左抬右挪,放到一个1吨重的磅秤上过秤,结果秤砣放到最边上,也没打起秤杆。
这么大的巨砚,雕刻什么才好呢?有人建议刻神话故事,有人则认为刻福禄寿之类保定能发大财,一时争论不休。县上的领导同志武文斌、王永泰、赵兴文闻讯赶来,出谋划策,认为应该刻一个富有纪念意义和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不要刻那些没有新意、构图甚至过于庸俗的东西。随后,赵成德又走访了一些学者、专家,广泛征求意见。他们分析了当地工匠最精于雕龙这个优势,继而想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于是,一个富有时代主题的创意出来了: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刻上97条龙不是太有意义了吗?过了几日,他们又觉得刻99条龙更有意义。因为“9”是数字中的最大奇数、表示最大,喻义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而刻99条龙即“九九归一”,喻义香港终究回到祖国怀抱,大家听后,一拍即合,认为此意不同凡响。(www.zuozong.com)
“辉煌砚”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甘肃日报》2009年7月10日)
构图确定之后,赵成德召集包新民等几名刀工精湛细腻且有相当艺术造诣的能工巧匠,博采众家之长,因石造势,大胆革新,保留了玉石奇峻的边缘部分,避免了砚台周边会出现的斧凿痕迹,然后经过锯、凿、磨、切、雕等各道工序,历经3年时间,像绣花一样刻成了这方巨砚。成砚质坚而细,莹润如玉,叩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砚式端庄厚重,古朴典雅,刀法遒劲,巧夺天工。所雕形象自然得体,极富立体感。
更有意思的是,用同一石料分凿成的天然石盖上,隐约可见一位做沉思状的老者在伫立观海,那飘起的衣裙、汹涌的潮水,几近一幅山水画。
香港回归,举国欢腾。不善言谈的赵成德向记者说出了这样一个心愿:这样大的事情,被我们这些山沟里的农民干成了。如果不是邓小平的好政策,我可能至今还蹲在山沟里过穷日子,香港的回归,离不开他老人家,这也算表达了我们农民的心愿。
以岷县知名企业家赵成德为总经理的甘肃洮砚开发公司继制作了巨型洮砚“九九归一”之后,又与岷县联手分别制作了献给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砚,献给建党80周年的“东方醒狮”砚、献给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辉煌”砚等精品。2007年,洮砚雕刻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赵成德被命名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岷县洮砚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洮砚自古出岷州(《甘肃日报》2010年8月8日)
2012年2月24日,定西市委、市人民政府做出《关于授予赵成德同志定西文化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的决定》:
赵成德同志现任甘肃洮砚开发公司总经理。近年来,他依托当地丰富的砚石资源,团结带领一批能工巧匠从事以洮砚加工为主的文化产业,致力于发展洮砚文化艺术事业,成为我市发展中国洮砚文化产业的领军人才。他在岷县洮砚厂的基础上创立的甘肃省洮砚开发公司,2009年被命名为首批甘肃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洮砚行业规模最大、制作的产品和精品最多、知名度最高的龙头企业,并已形成集研究开发、生产加工、经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企业。在公司的带动下,已发展洮砚加工专业村10多个,洮砚加工坊20多个,培育了一批从事洮砚生产加工销售的专业人员,带动了当地和邻近县10个乡近万人脱贫致富。公司开发制作的“九九归一”砚、“中华民族大团结”砚、“东方醒狮”砚等一批精品洮砚多次获得国家级金奖、银奖及“国之宝”证书,为甘肃、定西争了光,其精品洮砚先后被全国政协、中央党校、中央统战部等多家单位收藏。公司申报的洮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甘肃洮砚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由公司组织申报,经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专家现场考察后,命名岷县为“中国洮砚之乡”。同时,由公司牵头成立了“甘肃承得洮砚文化研究院”,组织专家学者不定期开展洮砚文化的研究、宣传和传承。并在省内外设立加工销售点,发展壮大洮砚文化产业。赵成德同志为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为了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激励更多的文化人才投身于定西文化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授予赵成德同志“定西市文化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颁发奖牌一面,奖金10万元。
洮砚:中华龙砚(《甘肃日报》2010年12月1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