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术作品鉴赏规律:艺术教学实践策略

美术作品鉴赏规律:艺术教学实践策略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术作品鉴赏活动的过程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术作品中的感情总是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形象。在美术作品鉴赏过程中,通过想象能力可以对美术作品进行意犹未尽的合理补充,领会美术作品的“弦外之音”。这种不同更多地反映在对美术作品的“弦外之音”的理解和领悟上。美术鉴赏的主观倾向性还表现在鉴赏过程中的移情作用。

美术作品鉴赏规律:艺术教学实践策略

美术作品鉴赏带有鉴别和欣赏的意味,也就是对美术作品进行的真伪、优劣和高低的评定,对作品的风格、流派、画理画法、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进行品评和判断。美术鉴赏必须具备一定的鉴赏条件,遵循一定的鉴赏规律,掌握正确的鉴赏方法,否则就难以发现和认识美术作品中的精神美和形式美,难以获得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学生要对美术作品所表达的价值观念有所了解,领会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创作者独特的美术语言。要领会创作者的创作动机、思想观念以及试图通过塑造的美术形象所表达的情感,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经验,具有高水平的想象思维能力和美术修养。

美术作品鉴赏活动的过程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术作品鉴赏过程需要充满情感活动

美术作品是人的思想情感的外化。罗丹曾说过:“艺术就是感情。”美术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画家创作需要感情,同样鉴赏者鉴赏感情作品也需要情感。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美术作品中的感情总是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形象。罗丹还说过:“如果没有体积、比例和色彩的学问,没有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美术作品中的感情是通过具体可视的美术形象的感染而动情,产生相应的心理情感活动。所以说,创造美术作品的过程和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都是情感活动的过程。

(二)在美术作品鉴赏过程中需要想象、联想和再创造活动

当鉴赏者看到具体可感知的美术形象时,首先是视知觉获得一种强烈的感觉效果,比如观赏花鸟画会惬意,赏山水画会感觉到大气,观雪景画会顿生寒意,等等。画家在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时会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观赏者追随着画家的情感,然后通过情感去想象、体验和感悟美术作品。

想象是人类认识过程中一种信息加工的方式。没有想象既不可能成为美术创作者,也不可能真正鉴赏美术作品和领会到美术作品的真谛,因为在美术作品创作和鉴赏活动中创造性的想象是不可或缺的。在美术作品鉴赏过程中,通过想象能力可以对美术作品进行意犹未尽的合理补充,领会美术作品的“弦外之音”。鉴赏客体的形象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本身就能激起鉴赏主体的想象力。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鉴赏者往往设身处地站在创造者的立场,自觉不自觉地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凭着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充分发挥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思维能力。(www.zuozong.com)

宋代画家郭熙说过:“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之妙也。”这里说的就是鉴赏者力求将画面的“意”转化为自己心中的“境”,在这转化过程中必然发挥了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思维能力。鉴赏者的知识、生活经验越丰富,想象思维越活跃,他所再创造的美术形象就越完整、越生动,他所享受到的美感就越丰富,也就表明他的鉴赏能力越强。美术作品鉴赏能力是从长期的鉴赏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三)美术作品鉴赏过程中鉴赏者的主观性

美术作品鉴赏是鉴赏者和美术作品之间发生的一种鉴赏与被鉴赏的关系。鉴赏活动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活动,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的思想活动。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件美术作品的鉴赏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人生经历。这种不同更多地反映在对美术作品的“弦外之音”的理解和领悟上。比如,有人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魅力四射,有人认为这种微笑充满了无奈,有人认为这种微笑暗含着反抗,有人认为期待就在笑容里,等等。人们对美术作品的喜好有自己的倾向性,有人喜欢米开朗基罗力量无限的人体雕塑,有人喜欢北方水墨山水画那种纵横跌宕的壮美,有人喜欢南方水墨山水画那种看似平淡无奇却又风韵十足的绵延。对美术作品欣赏的偏爱,表现出人们欣赏情趣、审美观念的多样性,这种美术作品鉴赏偏爱的主观倾向受观赏者的民族、生活经历、人生观、价值观、性别、年龄等各方面的影响。

在鉴赏过程中,必须承认鉴赏者的主观倾向性,但是鉴赏者对美术作品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胡乱鉴赏。美术形象具有特定的客观意义,并非任何一种随便的理解就是正确的,而是要符合美术家创作意图和美术形象的原意。如果根本不顾美术作品所提供的美术形象,任凭主观臆断,那根本就不能称之为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的主观倾向性还表现在鉴赏过程中的移情作用。鉴赏者在鉴赏美术作品时会置身于客观的美术形象之中,审美对象会成为其人格和思想情感的化身,美术形象会引起鉴赏者对以往生活经历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从表面上看,似乎在鉴赏客观存在的美术形象,而实际上是沉浸于自我联想、自我想象和自我欣赏中获得的精神上的满足与安慰,获得最大限度的审美享受。

人们对美术鉴赏表现出的主观倾向是无可非议的正常的审美意识,但是这种主观倾向绝不能代替对美术家和美术作品冷静客观的品评。

(四)美术鉴赏过程中的“共鸣”现象

美术鉴赏中的“共鸣”现象有两种含义。一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人们对同一美术作品能感受到相同的情感,以致在思想情绪上产生某些相通之处。二是鉴赏者和创作者产生共鸣。创作者在特定的时代对特定的社会生活作出认识、理解和评价,并借助特定的题材,创造出具有典型意义的美术形象,表达了某种思想情感,引起了鉴赏者对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的启发和思考,从而产生了相似或相同的情感,鉴赏者和美术家自然地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