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术的色彩:了解色彩学的三要素及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

美术的色彩:了解色彩学的三要素及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样可调出许多种倾向不同的间色。分布在色环上的原色或系列间色,都是具有高纯度的色。色相、明度、纯度在色彩学上称色彩“三要素”。(五)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1.固有色固有色,即在正常光线下人们看到的物体占主导地位的色彩,如白墙、绿草等。

美术的色彩:了解色彩学的三要素及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

(一)色彩的形成

色彩的产生是一种自然现象,物体在光的照射下形成了色彩。由于各种物体质的不同,吸收与反射的光也不同,便形成了自然界丰富万千的色彩。色彩是人的视觉器官对可见光的感觉。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什么都看不见,这是因为没有光的缘故。有了光,一切物象颜色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所以物是色彩的本质,光是刺激的原因,色是感觉的结果。

(二)色彩的鉴别

色彩时刻展现在我们的视觉里,但是因为过多的色彩刺激,反而麻木了我们的视觉,弱化了我们的反应,模糊了我们对色彩的判断和认识。这是多数人对色彩产生的一种无感觉状态,而作为绘画者对色彩的关注和认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对物象细腻变化的敏感程度决定着刻画物象的深刻程度,所以认识色彩是用色彩造型的重要一步。

1.原色

自然界的色彩丰富多变,根据棱镜分析的光谱原理,具有红、橙、黄、绿、蓝、紫六种色光,它们之间相互交辉,形成了绚丽多彩的万千世界。其中,红、黄、蓝在颜料中称为“三原色”,因为这三种颜色是任何颜料都调配不出来的。

2.间色

以两种颜色加以混合而成的为“间色”。间色也是三种,即橙=红+黄,绿=蓝+黄,紫=红+蓝。由于两色相调的比例不一样,得出的间色就有差别。这样可调出许多种倾向不同的间色。

3.复色

间色与间色彼此相混或三原色不等量相混,产生“复色”。复色属于中性色,变化异常丰富,但色泽上不如三原色和间色鲜明,或者称为“灰颜色”。

(三)色彩三要素

1.色相

色相是指颜色的“相貌”,也称“彩度”。色相的变化意味着在光谱上移位,其根源是光线波长的变化。我们平时所说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只不过说明七个特征明显的色彩范围,实际上细分起来,还可在每一色彩范围中找出许多的差别。例如,在黄和绿之间,由微发绿的黄至黄绿,然后再过渡到微发黄的绿,都属于色相的差别。我们生活中的颜色是千变万化的,而且种类很多,单是红色类就有数百种,各种颜色都有名称,这个名称就是它的色相。

2.明度

明度,即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例如,白色和黄色明度高,相比之下红色、蓝色明度就低。任何一种颜色调入白色,就会提高它的明度,而加入黑色,则会降低它的明度。当我们观察、认识、调配颜色时,一定要注意区别它的明度。

3.纯度

纯度是指色彩的鲜明、饱和程度。分布在色环上的原色或系列间色,都是具有高纯度的色。如果将上述各色与黑白灰或补色相混,其纯度会降低,直至鲜艳的色彩感觉逐渐消失。

色相、明度、纯度在色彩学上称色彩“三要素”。当我们在表述或寻求某一色彩时须从这三个方位上去把握,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从而培养系统化、科学化的思维方法。从色彩的三要素区别远近,首先应是色相要素,其次是明度要素和纯度要素。

(1)色相要素

按色彩的波长分析,红、橙、黄属长波长,具有前进或扩张性;慢慢经过黄绿、红紫趋近中性;短波长的青绿、青、青紫、紫有后退和收缩性。

(2)明度要素(www.zuozong.com)

一般情况下,明度高而亮的颜色,都有前进而扩张的感觉;明度低而暗的颜色都有后退而狭小的感觉。

(3)纯度要素

高纯度的鲜艳色,不分其波长波短,迫近力大且感觉伸张,特别是暖色最为突出;纯度低而浊的颜色,普遍感觉退缩。

(四)色彩的冷暖

色彩的冷暖指色彩的冷暖属性,如红、橙、黄为暖色;青、蓝、紫为冷色。中间色也同样有其冷暖不同倾向。物象颜色的冷暖是相比较而言的。例如,阳光下的红旗,受光部分是温暖的米红色,背光地方是带蓝紫的深红色。我们常用的红黄颜色,有深红、大红、米橘红、橘黄、中黄等。同样是红色或黄色,它们的冷暖也有差别。

在写生时,如果观察白色楼房,在阳光照射下,受光的部分倾向黄色的暖白色,背光的墙面呈现蓝紫味的冷白色。在绘画时我们必须掌握这种物象色彩形成的自然现象。

(五)固有色、光源色、环境

1.固有色

固有色,即在正常光线下人们看到的物体占主导地位的色彩,如白墙、绿草等。固有色在正常柔和的光线下强,在微弱光线和强烈光线下弱;反光强的光滑物体固有色弱,而反光弱的粗糙物体固有色强。

2.光源色

光源色是指日光、灯光、火光等不同光源颜色照射在物体上面而引起的色彩变化。光源色愈强,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就愈大,甚至可以完全改变固有色。

3.环境色

环境色,即物体周围环境的色彩。由于光的反射而作用到物体上引起的对象色彩变化。这种变化在物体的暗部反映得尤为明显。

物象的可视色彩与光源色、环境色和物象的固有色显然都有直接的关系,其亮部是光源色和固有色的综合,其中的高光点是光源色的直接反射。暗部受环境色反射影响较大,其颜色是固有色和环境色的综合。

由于物体的质地不同,光源色和环境色对物象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别。例如:光亮的物体受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影响明确;质地粗糙的物体,环境色对它的影响较小;中间部位呈现的固有色显著。

(六)色彩的变化

1.色彩的冷暖变化

一般来说,物体亮部色调的冷暖,以光源色的冷暖为转移;物体暗部色调的冷暖,是以光源色及环境色的冷暖为转移;物体中间部分往往是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三者反射的综合;极光处则是光源色的反射。一般光源色的色相和色性,由于物体的质的不同,反射的程度也不同,因此有时也带物象的固有色色素。

2.色彩的强弱变化

从色彩的强弱变化来看,大致有以下的规律:暖色比冷色强,冷色比中间色强(一般情况下没有衬托关系时);色彩对比大的强,对比小的弱;色彩纯的强,反之则弱纯度相近的色彩配制在一起会互相减弱,纯度有差异的放在一起则互相衬托;离视点越近,色彩愈强,而远则弱;室外景物由于受空气尘埃的影响,更为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