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地铁中的文化传播设计

城市地铁中的文化传播设计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5武汉地铁标志设计②武汉地铁导视系统的色彩设计武汉作为全国交通的枢纽,地铁交通建设体现了城市的经济、文化和人文水平。如图4.6,从武汉地铁2017年规划完成地铁线路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武汉地铁线路通过不同线路设定不同的色彩,增加了线路的识别度。

城市地铁中的文化传播设计

4.2.2.1 具有“江城文化”特色的武汉地铁导视系统设计

导视系统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指示牌,它可以给建筑物一个明确的形象定位。在设计师的精心打造下,数字、符号和文字都可以为建筑物添彩。毋庸置疑,在人员流动的空间:无论是医院、会展还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地铁空间,导视系统设计都是不可或缺的。

导视系统设计的概念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指用来表明方向、区域的图形符号,是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来研究的,关注的是如何用简洁的图形符号来表达准确的含义,并能跨越国界、无需语言、瞬间识别。二是指符号在环境空间中的表现方式。这是从视觉传达设计的角度来研究的,着眼于材质、外观、位置、艺术表现等因素,并考虑如何使用图形符号融合于整个的地铁环境氛围中去。

对于地铁系统中的导视系统设计,要想在完成其最基本的引导功能的同时,体现出本土的文化,就必须要打造出属于自己城市的城市地铁导向的品牌,再将其推广出去,得到国内外的认可,成为人们心目中一致认同的导视系统设计。

(1)武汉地铁导视系统的设计元素

①武汉地铁导视系统的标志设计

2009年10月20日,武汉地铁推出了全新的标志设计。新LOGO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为国际化的地铁标识字母M(取自地铁英文“Metro”首字母),下半部分是象征地域特色“WuHan”首字母缩写“WH”的变形。其中,“H”被拆分成三个等体积色块,象征“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武汉地域特征,也预示着武汉地铁未来将贯穿东西、纵行南北、连通三镇。三个字母的组合,整体近似方形,体现厚重、规整、结实的视觉效果。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采用渐变的蓝色和上红下蓝两种色彩方案(见图4.5)。

图4.5 武汉地铁标志设计

②武汉地铁导视系统的色彩设计

武汉作为全国交通的枢纽,地铁交通建设体现了城市的经济、文化和人文水平。色彩元素作为地铁导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辅助要素对地铁的运营效率起着积极的作用。在进行地铁导视系统色彩体系规划时,需要进行抽象概念的逻辑化规划设计,通过对武汉城市气质的把握,将抽象的文化精髓具象为能使乘客容易接受且产生归属感的色彩体系,才能使地铁导视系统的整体功能效果达到最优化程度。

武汉地铁导视系统色彩设计的一大特色是:不同的地铁线路有着不同的颜色,7条线路,7种色彩,武汉每条地铁都有属于自己的颜色。针对武汉地铁导视系统的色彩定位进行规划时,首先要对武汉城市人文历史、城市风貌和地铁空间特征进行色彩数据测量和分析,一般采用图片摄影的方式进行现场照片资料采集,提取出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色彩,然后利用Photoshop、CorelDRAW等软件进行色彩取样,最后计算出多次取样的色彩平均值,采用CMYK、PANTONE表示。在规划武汉地铁色彩设计时,设计者方兴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将武汉各处景观及文化进行归纳整理,例如:对东湖、归元寺、黄鹤楼等重要景点的“色彩”进行提炼,沿着这些规划线路将每一条线路周边最具地标性的景点或建筑拍摄下来,放大成马赛克的效果进行色彩取样,分析出最具突出代表性的颜色,从中找出出现频率最多或出现面积最大的色彩进行地铁导视系统的色彩配置。[2]

1号线“地铁蓝”。1号线是首条修建的轨道交通,地铁蓝是地铁系统中最专业的色彩,带有高科技、超前、潮流型的元素都喜欢采用蓝色,同时湖北是千湖之省,水文化也是武汉地域文化特色之一,蓝色是武汉典型的象征色。1号线一开始就采用的是蓝色,运行至今,市民已习惯并喜爱上了这一颜色,代表了武汉市民的宁静、理智和博大。

2号线“梅花红”。2号线是第一条地下轨道交通,也是第一条穿江地铁,穿越了商业中心、居住新区、高科技开发区和城市中心广场,是武汉市最重要的线路之一。梅花是武汉市市花,2号线基于市民对市花的了解,将醒目的梅花红融入到地铁线路的色彩设计中,透出了极强的城市概念,是健康、秀气,饱含知性的色彩。

3号线“归元金”。这条经过汉阳的线路,考虑到汉阳著名的景点归元寺,于是给这种金色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归元金”。这种颜色代表稳定、中立、智慧,低调有内涵。

4号线“芳草绿”。4号线标识色在设计之初考虑到讲究生态环境以及它与2号线有交汇点,考虑到“红花绿叶”,就选用绿色。另外,这是汉阳的首条地铁,借意唐朝诗人崔颢的一句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芳草绿”的名字特别贴切。

6号线“鹦鹉绿”。6号线起点沌口体育中心南站,从琴台过汉江至武胜路,终点至环湖西路。沿途经过多个风景秀美、景色宜人的旅游景点,“鹦鹉绿”和大自然的颜色最接近,介于冷色调和暖色调之间,比较和睦、宁静、健康。多看不会产生浮躁的感觉,被称为“永远不会让人感到厌烦的颜色”。

7号线“凤凰橙”。7号线,起点是东方马城,经过香港路,从三阳路过长江后,到野芷湖。一是因为楚国推崇火凤凰,二是线路经过的地方多是一些活泼、充满生气的建筑,而周边体现欢欣、热闹和时尚的感觉,所以选用了热闹的凤凰橙为标识色,体现生气勃勃的感觉。

8号线“青铜色”,8号线的终点是盘龙城,是武汉历史最早的发源地,要突出历史文化气息,故选用青铜色来标识,代表历史、高雅和稳重。

如图4.6,从武汉地铁2017年规划完成地铁线路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武汉地铁线路通过不同线路设定不同的色彩,增加了线路的识别度。通过具体的色彩战略,将武汉的地域文化运用色彩充分活性化,为乘客留下长久的记忆。

图4.6 武汉地铁2017年规划完成地铁线路示意图

(2)武汉地铁导视系统设计的不足之处

第一,武汉地铁站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各种各样的标识却不少,各个标识都有它特定的功能,有的是确认类标识,有的是导向类标识,还有的是安全警告类标识,不同的标识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都是不一样的。对于这种情况,在导视系统当中对各种标识的整理、分类、设计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它是为了帮助乘客快速地在各种不同的信息当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理解吸收信息表达出来的意思,以便于快速地做出行为判断。在这些标识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站点标识设计。全国在这一点做的最好的莫过于西安地铁,其每一个站点,都使用独立的标识,即“一站一标”,是全国城市第一家。这些标识,采用“城墙章”式的矩形图案设计,在车站立柱、车站显著位置、屏蔽门盖板、导向牌等位置出现,确实是西安地铁的一道亮点。武汉地铁导视系统中的导向标识设计在这一点上十分欠缺。

第二,如图4.7,2014年,武汉地铁4号线宣传画中的标识设计引来了网友的围观和吐槽。“禁止随地便溺”的警告类标识被设计成了“在小便男子旁,配了把大剪刀”。这个标识设计简单,缺乏人性化和艺术感,被网友认为“低俗和恶趣”。

图4.7 武汉地铁宣传画标识设计

第三,武汉地铁内的站名文字一直使用的是黑体,即使是黑体,各个站点的字号、粗细也不尽相同。反观西安城市形象标志中的字体设计和西安地铁站名字体设计,都是综合考虑了所在城市的传统文化设计出来的。

因此,武汉地铁导视系统设计,应该根据江城本身的社会文化定位,更多地将武汉城市特色,反映武汉城市人文、地域等的设计元素融入到导向标识设计中,使功能与艺术形成有机统一,还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乘客的角度出发,同时充分考虑到大部分乘客的文化特征、生活习惯、乘客心理、传统禁忌,充分体现武汉地铁导向标识的人性化设计和人情味设计,设计出一个完整、美观的地铁导视系统。

4.2.2.2 具有“江城文化”特色的武汉地铁壁画艺术设计

地铁是城市物质文明发展的时代产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地铁里的环境艺术也就对公众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这个地下的人造空间,营造舒适和谐的环境,对乘客来说,无疑是满足物质需求后至关重要的精神上的滋养和慰藉。作为地铁里的壁画艺术,就自然成为地铁“场所精神”的主要凝聚因素之一,是体现地铁文化的重要艺术手段。地铁壁画在这个特殊的公共交通环境中起到调节空间,调节视觉,还肩负了沟通人与地铁空间的“精神桥梁”的作用。

地铁“场所”中担负创造“场所精神”的壁画,不能简单地认为有壁画,或者有不少壁画就可以。在设计过程,更需了解大众的需求、社会心理和生活方式。对于地铁空间来说,由于“人”的需求,壁画的介入使得人造的空间具有了情感意义,而超越了实质形式的表现,具有了一种场所感,也就延续了城市的文化特色。

在地铁空间中设置壁画存在两个现实的挑战:一个是求新求变的新时代眼光对一成不变的单调壁画形式的挑战,另一个是对壁画传递时代信息的功能的重新调整。

武汉地铁的壁画犹如“江城文化”的名片,彰显着武汉这座城市在全球发展的大背景中,自身的文化特质、文化情趣、文化追求以及文脉轨迹,在“精、气、神”上辐射武汉强烈的时代精神,体现追求卓越的意识和海纳百川的气度。与此同时,武汉地铁的壁画设计能够利用空间建筑的特色结合地下空间的环境,这样地域性较强的壁画作品,营造了一种“一站一特色,一站一景观”的形式,除了美化空间环境之外还可以起到很好的指示作用。

(1)壁画艺术打造的武汉地铁特色线路

武汉地铁2号线是武汉地铁的线路之一,自西北驶向东南,从地下穿越长江,连接汉口武昌,是中国首条穿越长江的地铁。其内部的4个特色站点,分别是汉口火车站、洪山广场站、宝通寺站、光谷广场站,结合站点特色及武汉“江城文化”进行了个性化的设计。

汉口火车站:“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很多首次来汉的客人,总喜欢在黄鹤楼登高远望,受此启发,地铁2号线汉口火车站站厅层内设置了“黄鹤归来”的雕塑,并在其对面墙壁设计了“江城印象”的大型壁画,模拟的就是客人站在黄鹤楼上看到的两江四岸的景象。“江城印象”大型壁画展示了从长江大桥至长江二桥之间的江城夜景,龟山电视塔、晴川桥、武汉关等地标建筑一一入画,璀璨的灯光倒映在江面上,分外迷人。这幅长40米、高2.8米的巨幅壁画,是用134万颗玻璃马赛克拼接而成的,画面颜色多达60多种。

洪山广场站:地下一层的站厅层,一幅以“楚风古韵”为主题的壁画特别显眼,壁画色彩构成以红与黑为主调,辅以黄、蓝、绿等色彩,画面上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楚文化器物、图案,散发出浓烈的楚文化气息。该壁画宽15.24米,高2.6米,以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重礼器、祥瑞图案为原型,采用自由流畅、飘逸卷曲的云纹作为主体之间的联系与烘托,突出楚艺术画面色彩对比强烈、视觉形态灵动浪漫的艺术特征,形成画面整体的韵律(见图4.8)。

图4.8 武汉地铁洪山广场站壁画《楚风古韵》

宝通寺站:一幅巨大的山水瓷板画映入眼帘,佛香禅意,流淌于“山水”与“古寺”间……这幅画由湖北美院教授秦岭创作,以“宁静致远”为主题,以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宝通禅寺为发散点,以洪山、古塔等为背景,以菩提树为点缀,构成通幅山水画,表达佛教的禅意。宝通寺站设置菩提树艺术墙,意在让忙碌的人们偶尔停下脚步,沉静心灵(见图4.9)。

图4.9 武汉地铁宝通寺站壁画《宁静致远》

光谷广场站:一面如梦如幻、色彩斑斓的艺术墙,该艺术墙以“科技之城”为主题,因为“中国光谷”是我国第一家国家级光电子产业基地所在地,运用声、光、电和互动投影等高科技手段,凝聚楚汉地域文化与历史图式符号,谱写“智慧之光、财富之谷”的时代乐章,激发创新激情与创新活力,着眼未来,创造性地展现出一座山、水、林、路相得益彰,产、学、研、居融为一体的现代化的“绿色光谷、科技之城”。该艺术墙以铝板雕花为外形,内部装有LED灯、高清摄像头。艺术墙宽30米,高2.8米,不断变化颜色,或蓝或绿或红或白,如梦如幻。高清摄像头对准通道,乘客经过时,摄像头会摄下乘客影像,传输至电脑,工作人员将其剪辑成短片,通过投影仪投射在艺术墙上,达到互动的效果。

(2)武汉地铁壁画艺术的功能特点

第一,提高审美情趣,改善视觉品质。

德国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曾指出,“一幢建筑是各种美感共同组合的实体”,可见,壁画艺术作为地铁建筑中的一部分,审美属性当然是它的灵魂

现代壁画作为装饰手段介入地铁空间环境中,不但不占据人的行为空间,而且能起到很好的装饰美化作用。画面中易于理解的内容、造型、色彩及其组合能够具体形象地向观赏者传达喜怒哀乐的情感信息,地铁空间的现代壁画作为大众公共艺术,在进行信息传达时应更加具有审美意识。壁画作品要利用简单的构图样式、合理的色彩配置、清晰的明度变化等方法造成某种程度的视觉上的纵深感,打破二维空间的平面效果给观赏者不一样的生理和心理的欢悦感。

色彩对地铁环境空间的装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狭窄的地铁空间中,可以采用冷色、低明度、低纯度的色彩等后退性色彩使空间感觉宽敞。明度和纯度较高的色彩具有收缩性,可以使过于宽广的空间看起来紧凑、亲切,也因此被应用在过于宽广的空间环境中缓解人所缺少的依托感和安全感。同时,色彩的合理运用对空间环境的营造有着巨大的作用,增强空间的亲和度,在缓解地铁空间环境中人们的视觉疲劳有很大的作用,更能改善乘客焦躁不安的情绪。如图4.10,武汉地铁3号线四新大道站,该站以“水景新韵”为艺术特色,营造出一片树影迷蒙、绿意盎然的遐想之地,加入“亭亭秋荷”为创作元素,彰显武汉的蓬勃生机。乘客进入站内,仿佛置身大自然中,漫步在碧水蓝天之下。

第二,运用现代材料,调整优化空间。

地铁空间中的建筑主体和壁画的服务对象都是人,其艺术形态的视觉语言也同样是由人来感知的。好的壁画构图,可以优化地铁环境的空间缺陷,地铁环境与地铁空间都是构图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壁画的构图设计因环境的不同有所不同,要因地制宜,同时,壁画构图的高与宽的比例,以及画面构图的线条走向和块面划分所形成的方向感亦会对壁画所在的环境空间产生影响。

图4.10 武汉地铁四新大道站《水景新韵》(www.zuozong.com)

材料是现代壁画艺术的起点,也是终点。它作为物质媒介体现了壁画的作品面貌,失去了材料的壁画作品就如同没有文字的语言。一幅成功的壁画作品通过自身的质地、肌理、光泽和色彩等物的特征传达给观众。材料自身的审美特性对地铁壁画的设计师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设计元素,正确、合理地选用材料对理想氛围的营造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地铁空间环境中现代壁画设计的重要部分。

如图4.11,武汉地铁4号线武昌火车站的壁画主题为“楚汉星河”,壁画上方以星象云图为基本元素,以时间为轴,融入历史典故,精选荆楚历史长河上九位在各行各业中的杰出代表人物,按历史时间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神农氏、楚庄王、屈原、王昭君、毕昇、张居正、李时珍、张之洞、李四光。模拟其肖像,星罗棋布般点缀在浪漫的星空背景上,构成一幅晶莹璀璨的人物长廊。“楚汉星河”的下方,楚文化图腾,楚建筑形象剪影,以镂空雕刻的方式,辅以现代声光电手法,创造出时间与空间的梦幻融合。相比其他站点,楚汉星河所运用的创作元素最多,包含了光、电、铜板、铁板等材料,运用了腐蚀、绘画等多种创作技法。其中灯光的运用是壁画创作的亮点,如何表现出璀璨星河的宏伟艺术效果成为工程的一大难点,为此创作团队在灯光材料选取上下工夫做文章。起初,他们曾尝试用灯光与荧光粉的反射等多种材料,但均感觉表现力不够强,经过反复试验,最终探索出运用光纤灯技术,三个月的时间里,创作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在壁画上凿出1 000多个小孔,并安装1 000多个光纤灯,最终达到了璀璨星河的效果。这样的设计使得地铁站点的环境能够富有层次和变化,整个空间得以延伸。

图4.11 武汉地铁武昌火车站壁画《楚汉星河》

第三,突出文化主题,传播城市文化。

地铁壁画的创作设计针对的是地铁的环境空间,面向的是公众,壁画的设计要以客观实际为出发点选择相应的主题内容设计。城市地铁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每天的客流量巨大,壁画的内容都会强烈地吸引他们,主题的选择较为丰富,可以是突出当地地域特色的风景名胜、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也可以是表现城市历史变迁的怀旧题材,或是提升城市形象的美好事迹等。不同站点不同空间位置,主题的选择也有所差别。

如图4.12,武汉地铁4号线钟家村站,该站点主体壁画以《高山古韵》古琴谱为背景,以琴弦排列方式勾勒山水,气韵生动。山峦富于韵律的起伏令人联想到美妙的音乐,轻盈而自由,绵延不绝。采用中国传统山水概念,使用古朴的黄锈石,通过雕刻、层次处理,做出肌理效果。除了高山,还有一些看似汉字的图形,实则为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高山》古琴谱,每个字代表着手指按、拨琴弦的位置。展示了钟子期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著名典故,驻足观赏,高山流水的绝妙琴音仿佛萦绕耳旁,如岁月之悠悠,情谊之绵长。《高山》《流水》为两个古琴谱,该站为高山篇,6号线古琴台站将展现流水篇。高山等高线状的层次、蜿蜒起伏的线条,象征着古琴韵律的变化。同时,山的绵长代表友谊永恒,为大家再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知音文化”。

图4.12 武汉地铁钟家村站壁画《高山古韵》

武汉地铁4号线首义路站,站点的主体壁画《红色首义》,收集了大量有关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照片,选用了一千多幅当时人物与事件的老照片,采用当代水墨画的制作手法,通过水墨画手法,将历史照片进行艺术提炼,重组形成艺术蒙太奇效果,创作出巨幅“红色首义”壁画,衬在“辛亥首义·1911”红色大字下作为背景。鲜红的“辛亥首义·1911”,几个大字,远观,呈渐变形依稀可见,又似穿越时空,破墙而出;近看,每个大字,则是由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红色搪瓷钢板构成。背景墙则是由1500幅手绘的历史人物图片和起义、战斗等场景构成,将历史和传统文化融入设计中,凸显站点所在地历史特色,浑然一体(见图4.13)。

图4.13 武汉地铁首义路站壁画《红色首义》

武汉地铁中饱含历史和文化特色的站点,还有很多,这些站点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融合起来,彰显了信息时代的文艺范,能够将站点附近的人文文化推广开来,对把武汉打造成文化名城提供了好的宣传基础。

4.2.2.3 具有“江城文化”特色的武汉地铁广告设计

地铁是一种交通工具,在地铁范围内设置的各种广告被统称为地铁广告。如图4.14所示,地铁平面广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受众人群的流动量很大,并且传播速度快,能够很直观地把信息传达给地铁乘客。它让人们有意无意地被迫接受广告,使消费者加深印象。因为地铁平面广告这一大特点,加之它的投入又相对较少,还能得到很高的回报,因此成为很多商家首选的媒体方式。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地铁广告不仅为充满流动、运动感又相对冷漠的地铁环境带来了商业活力,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品质。

图4.14 武汉地铁广告灯箱

广告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要获得大众的认同,必定要体现出民族或本土文化的特征。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独创的本土文化形式,对于武汉来说,深厚的文化积淀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如武汉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这里襟江带河,依山傍水,山川秀美,古迹众多。武汉地铁几乎就是“武汉旅游的活地图”。各个地铁站点都以大量的广告篇幅宣传武汉的旅游景点、酒店、美食、休闲娱乐和购物观光等,让乘客领略“江城”的独特魅力,都充分挖掘了武汉的本土元素,展现出深厚的武汉历史文化积淀与地域特色。

可以看出,地铁平面广告不能只考虑它的商业价值,更要考虑它的文化价值。地铁平面广告的文化性是与这个城市的文化性息息相关的,它们应该是共同发展的。地铁广告在地铁文化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令人赏心悦目的广告内容和广告形式能够美化环境,很好地点缀站台与车厢。如图4.15,武汉地铁和新浪湖北联合打造的武汉首列樱花地铁,该主题列车被装饰成了樱园模样,大片粉色樱花树肆意开放在地铁内,地铁中还穿插着用微博内容讲述的一则浪漫邂逅故事,这则故事分为四个篇章,需要乘客在几个车厢内穿梭才能阅读完整,内容正是一对经常乘坐4号线上下班的单身男女通过樱花列车相遇、相知、相恋的动人故事。选择连续的空间,结合武汉的樱花花期推出樱花主题的广告,把某种商品做成一个系列广告,不同的画面讲述的是同一个商品,使它更有连续性和趣味性,收到事半功倍的广告宣传效果。

图4.15 武汉首列樱花地铁

4.2.2.4 具有“江城文化”特色的武汉地铁纪念卡设计

近年来,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正成为武汉的大事,方便快捷环保绿色安全的出行方式,正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武汉市民所接受。近年来,随着乘坐轨道交通乘客数量的上升,地铁卡也开始逐渐成为靓丽的“城市名片”,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喜爱。世界各大城市都把本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最具代表性、最引以为骄傲的内容反映在地铁纪念卡上,把地铁纪念卡作为对外宣传城市文化的“窗口”。

武汉也不例外,自武汉地铁开通至今,已推出过多款纪念卡,包括辛亥革命、红色华诞、地铁2号线开通、武汉通发行1000万张纪念卡等;同时还推出了不同系列的多款卡通纪念卡,如Hello Kitty、Snoopy、哆啦A梦、加菲猫、三国杀等;为了推广武汉旅游,还推出过东湖风光、武汉旧影两套纪念卡;在每年新年来临之际,还会推出相应的生肖纪念卡。从这些纪念卡中,都可以看出其中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欣赏性,精美的卡面设计是对“江城文化”最好的继承和发展。

如图4.16,武汉地铁推出的“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全线开通储值纪念卡”具有纪念和乘车双重功能,每套储值纪念卡共有四张,卡面分别以“龙行江城”“虎虎生威”“江南名楼”“鹤舞楚天”为主题。整套卡册设计色彩明艳,制作精美,款式经典,结合武汉当地的风土人情,不仅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而且兼具良好的收藏价值,值得拥有与欣赏。又如,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武汉地铁发行纪念卡3000张。纪念卡卡片正反均为大红色,卡片正面以抗日浮雕和长城为背景,代表中华民族组成的钢铁长城,共同抗敌,人民团结一心,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携手前行。背面以祖国的山河为底图,警示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这样的地铁纪念卡集观赏性、实用性、收藏价值于一身,更是展示、传播“江城文化”的精品。

图4.16 武汉地铁纪念卡

随着武汉地铁的建设步伐加快,武汉的“人文地铁”建设还将面临更多挑战,原有的地铁广告、地铁纪念卡等平面设计仍有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我们只有更加坚持地铁广告、地铁纪念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更大地发挥现代传媒效应,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才能使地铁中的视觉传达设计成为武汉足以自豪的文化名片,成为人们的心灵栖居之所。

4.2.2.5 具有“江城文化”特色的武汉地铁公共艺术品设计

地铁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应该研究城市地铁运营空间的特殊性和功能性,解决人在地铁特殊环境中的生理和心理问题,满足和实现地铁特殊环境的功能需要。地铁空间相对封闭,人们在这种环境中容易产生一些消极负面的情绪。外加上这种环境下流通性相对较弱,更利于消极情绪的滋生,在这种情绪下人们对于空间环境中信息量的接收和获取比例会大幅度下降。地铁公共艺术品设计也属于城市地铁建设的一部分,是空间环境信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能有效地减少人们的负面情绪,能提高使用者对空间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加工,能提高使用者对地铁空间的认知。与此同时,地铁公共艺术品设计通常都带有极强的地域性色彩,反映和展示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色。

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品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地铁公共艺术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雕塑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人们通过雕和塑的手段在三维的空间中创造出新的审美实体,表达自己对周围环境的一种认识。如图4.17,武汉地铁2号线的汉口火车站站厅层内设置了“黄鹤归来”的雕塑。作为送迎四方来客,展现大武汉的窗口,“黄鹤归来”之仙鹤造型、“黄鹤归来”艺术区域地面和艺术雕塑(铜雕)荷叶、莲蓬,象征武汉以开放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几只白色的仙鹤从长满莲蓬荷叶的湖面掠过,看着珠光漆喷绘的仙鹤有种晶莹剔透的错觉。地面则是玻璃马赛克拼贴成的“池塘”,长宽均为9米。“池塘”里,铜铸的荷叶、莲蓬高低错落,几只红色的“鱼儿”穿梭其间,好一幅“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生态画卷。背后不远处的墙面就是长约40多米的“江城印象”的长卷,是由美院的学生和一些技术工人使用150多万粒马赛克按实景拼接出来的,武汉的长江一桥二桥、龟山、江景、渔船、江鸟,让宾客一进入地铁站就如同置身江城美景中。武汉地铁的雕塑作品风格独特,寓意深刻,大大提升了武汉的文化内涵,也引领着“江城文化”发展走得更高更远。

图4.17 武汉地铁汉口火车站“黄鹤归来”

地铁空间作为公共交通空间,在空间的便利性与舒适性上都有一定的要求,地铁空间中通过设置了大量的公共设施,如座椅、灯光设施、导向标识牌等来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地铁空间中的公共设施通过高度的使用率来提升空间的识别能力,进而提升空间的认知。放置在地铁2号线汉口火车站内的凳子极具艺术特色,凳子形状成荷叶状,构成凳子主体的三枝荷叶紧紧相连,凳子底座做成莲藕状,既富有艺术性,又具有稳固性。荷叶凳与站内主题“黄鹤归来”遥相呼应,候车之余坐在舒适的荷叶凳上,抬头即可看到黄鹤展翅腾飞,低目亦见荷叶朵朵,感受着江城如画般的自然风光。荷叶凳均经过制作厂家的反复修改和试验制作,长1 405mm,宽500mm,高450mm。首先按1∶1比例做出荷叶凳的泥塑造型,然后经过石膏翻模,采用2mm316L不锈钢进行锻造,拼接完成后,进行机器和人工打磨抛光处理,光泽明亮,触手舒适。荷叶凳无疑是在满足产品功能的前提下,更能让公共艺术品的艺术表现力锦上添花(见图4.18)。

图4.18 武汉地铁荷叶凳

可见,公共艺术品在美化地铁环境和提高空间的人文氛围的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实用功能。将公共艺术创作与地铁空间中的功能需求相互结合,对于增加场所的氛围,优化城市形象,辅助空间的使用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4.2.2.6 具有“江城文化”特色的武汉站点设计

地铁站是一个开放型的场所,乘客大多匆匆而过,那么要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贴合乘客的心理,建立一个既能体现文化特色又能反映现代气息和未来前景的站点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为人们快节奏的乘车生活增加一丝新意。地铁3号线王家墩中心站是武汉市轨道交通在武汉CBD核心区的重要交通配套,是目前武汉最大的地铁站点工程,也是武汉CBD核心区地下空间的首个实施工程。该站以“璀璨星河”为主题,结合多元、细腻的表现手法,打造出一个令人神往、前所未有的特色地下空间。

如图4.19,武汉地铁3号线的王家墩中心站,站点主题为“璀璨星河”,整个站点可以看作为一件公共艺术品。这座位于武汉中央商务区的地铁站,是武汉市地铁3号线和7号线的换乘站。该车站总建筑面积89 341平方米,相当于五六个标准站,主体广场设计8个直通地面的出入口,物业区另有8个出入口,装有44部手扶电梯,入选全球十大、亚洲最大的地铁车站。站在下沉式广场望向站厅,直径23米的巨大采光穹顶,犹如五彩斑斓的水晶球浮出海面,在阳光下焕发出夺目光彩。在站内透过穹顶仰望天空时,光线会因为穹顶五彩的玻璃而变得绚丽斑斓。从顶至下由浅至深使用7种蓝色,营造出渐变的如莲花盛开般的效果。穹顶正下方,一朵巨大的钢结构莲花将电梯井包裹在花蕊中,晚上穹顶下方环绕的星状LED灯,将随屏幕背景闪烁变幻,契合全站“璀璨星河”的主题。星空吊顶上,数百个灯盘放置在中间,在车站内行走如同进入星际空间。站厅内还有一面长21米、高2.47米的玻璃窗,是“星河”艺术墙。上面星光闪烁,远远望去效果就像宇宙星际云河。通过电脑智能系统控制,墙体上犹如星星的1.5万盏光导纤维发光点,能够变换出紫色、蓝色、黄色等不同颜色,呈现12星座等星云图案,营造出梦幻般的视觉效果。

图4.19 武汉地铁王家墩站点设计

而在王家墩站点内部,设计主题为契合王家湾的商圈区位特色,将二维码作为主要元素,摒弃单纯的界面化艺术,将二维码元素打散、重构。同时把图形、色彩和商业文化的图形符号运用到空间中,个别完整的二维码图形,扫出来即是对王家墩的简短介绍,从而建立起丰富、有趣的视觉感受,展现武汉这座未来之城的活力与魅力(见图4.20)。

图4.20 武汉地铁王家墩站点设计

又如图4.21,武汉地铁4号线仁和路站,设计主题为“光辉岁月”。站外,采用艺术性的形态来表现地铁出入口,巨大的齿轮鲜明地彰显着“工业雄风”,体现了青山“钢城”的特色,让人印象深刻。这样的地铁站出入口,不免让人眼前一亮,它既满足了实用功能,又给整个城市带来新意。站内,石雕壁画“光辉岁月”长30余米,从武汉经济发展历史着手,以1934年武船、1953年武重、1954年武锅、1955年武钢这四个代表武汉工业发展的企业为原型,以粗犷线条的艺术造型钢板为背景,展示武汉工业文明风云成长史和武汉钢铁工业历史变迁史。

图4.21 武汉地铁仁和路站点设计

综上所述,通过一个地铁站,我们看到了一个城市、一个民族对于美、对于文化发展的诉求,而当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走进地铁站时,也与这个城市、这个民族对文化的艺术化表达方式产生了共鸣,因此基于城市文化的地铁视觉传达设计也成为了人们对于一个城市及其文化的探索。在新的审美理念下,地铁站不必再是无聊或沉闷,与此相反,许多地铁或地铁站里精彩的设计都成功地吸引了更多的乘客。但这通常意味着额外地增加了地铁建设的成本,但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没有人愿意在一个肮脏的瓷砖墙壁上贴满了广告海报的地铁站中度过大量的等待时间。地铁不仅仅是一个代步工具,更是一个城市以及它的人民所引以为豪的公共建筑文化载体。目前,武汉地铁通过对“江城文化”元素的提炼和应用,保留和提升了“江城文化”,不仅满足了乘客对地铁功能的需求和内心的愉悦,同时也体现出武汉文明发展的高度,满足了外来乘客了解武汉特色、解读“江城文化”、品味武汉精神风貌的需求,使乘客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江城文化”的熏陶。

【注释】

[1]章翔.武汉地域文化在地铁交通视觉设计中的表现.大舞台,2013(9):36.

[2]苏亚飞.信息化背景下地铁导视系统色彩体系构建探析——以武汉地铁2号线为例.科学与财富,2015(29):176-1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