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城市文化和历史底蕴,只有城市文化才能彰显城市的内在魅力、展示城市品牌、推动城市发展。“江城文化”历史悠久,是荆楚大地上不朽的文化基调,展现的是江城人民的精神风貌,是江城城市的文化特色。武汉市——湖北省省会,华中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句,因此武汉又被称为“江城”。
武汉历史悠久,经考古发掘,已发现少许旧石器时代文化和100余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属屈家岭文化),这足以证明远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此聚集生息。市郊黄陂县境内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也是迄今我国发现及保存最完整的商氏古城。自汉以后经南北朝至元、明,武汉成为我国水陆交通枢纽,货物山积,居民填溢,商贾辐辏。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并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在现代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武汉“江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
(1)武汉景观名胜
2000年,武汉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全市现有名胜古迹339处,著名的景观有天下第一楼“黄鹤楼”、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中国最大城中湖“东湖”、佛教圣地“归元寺”、千年皇家寺院“宝通禅寺”、亚洲民主之门“红楼”、百年老街“江汉路”等。东湖、黄鹤楼、湖北省博物馆和归元禅寺入选首批国家4A级景点,此外还有古琴台、晴川阁、楚天台等名胜古迹,是一座独具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旅游城市。
东湖是我国最大的城中湖,其秀丽的景色和迷人的湖中风光吸引了很多游客一睹其风采。东湖湖岸曲折,港汊交错,素有九十九湾之说,至今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六个游览区,即武汉东湖听涛区(见图4.1)、磨山区、珞洪区,以及还未完全建成的白马区、落雁区和吹笛区。东湖风景区是武汉的老景区,但其秀美的水景观和水文化却一直让武汉人乃至各地游客流连忘返。
图4.1 东湖风景听涛区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该建筑也与湖南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
(2)武汉非物质文化
武汉有着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传统戏曲(汉剧、楚剧、湖北大鼓、湖北小曲等)、民间舞蹈(龙舞)、传统游艺与杂技(竹马、板凳龙、地鸽子等)、传统技艺(木雕船模、汉绣等)、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木兰庙会)等,这些非物质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江城儿女。
汉剧,前身称楚调(又名楚腔、楚曲),后称汉调。有史可查,汉剧形成于清康乾年间,成熟于清嘉道年间,流行于湖北全省,波及湘、豫、川、陕、粤、皖、赣、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汉剧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兼有歌腔、昆曲、杂腔、小调等曲调。高亢激越,爽朗流畅。汉剧剧目丰富,号称八百出,主要取材于历史演义和传说故事。在汉剧中,锣鼓地位不可或缺。它打法多样,节奏感强,气氛强烈。角色行当分为十大行:一生、二旦、三净、四末、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末角以雍容的表演和醇厚深沉的唱腔取胜;旦行唱腔绚丽多彩,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见图4.2)。
图4.2 汉剧
木雕船模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雕船模的技艺可追溯到汉代,经历代艺人不断发展,特别注重花纹装饰、镂空锼花和精工制模,不仅船体花纹清晰、匀称纤细,而且楼阁门窗、栏杆等处的花纹也处理得精细入微(见图4.3)。
图4.3 木雕船模
(3)武汉红色纪念馆
武汉历来是九省通衢、兵家必争之地,又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自然有不少的红色纪念馆: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武汉国民政府旧址、中共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纪念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施洋烈士陵园等。(www.zuozong.com)
武汉话是大部分武汉城区居民的方言,也通行于整个武汉市乃至武汉城市圈。武汉话在方言学的分类系谱上,属于官话方言中的西南官话,与川渝黔的方言等同属一个系谱,也是西南官话地理分布上的最东端,东南端被临界的湘方言、赣方言、官话江淮方言等所包围。武汉艺术家夏雨田用“办事脑子灵,说话喉咙喳”来形容武汉话。武汉部分电视台开辟了方言节目,比如“新闻故事会”和“都市茶座”“阿星笑长开讲”等推广武汉方言。
武汉饮食,可谓一早一晚,过早和宵夜最为经典,有“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街”之美谈。武汉菜秉承湖北菜系风格,汇聚东西南北精华,菜品丰富多样,又自成特色,是著名的“美食之都”。武汉特色小吃有热干面、三鲜豆皮、面窝、米粑、豆丝、欢喜坨、鸭脖子、武昌鱼、排骨藕汤、洪山菜薹炒腊肉、糍粑等。
(5)武汉“江城文化”的内涵
①武汉之人文。泱泱大武汉,处两江四岸,三镇鼎立,有着“江城”的别称。武汉文化之大气、之厚重,历来为世人瞩目。武汉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突出的地方文化,如盘龙城商代文化、知音文化、三国文化、荆楚文化、黄鹤文化、辛亥首义文化、东湖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码头文化等,都浸润着这里的一草一木。
水文化,唐朝诗人李白一首“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让武汉有“江城”的美名。武汉市内有一百多处湖泊星罗棋布,数十座山峰蜿蜒其间,因湖泊较多,过去有“百湖之城”的美誉,水资源是武汉市最大的自然优势,也是是塑造武汉市主要的城市形象资源之一。
“知音文化”是武汉特有的资源,起源于伯牙子期的传说。钟子期墓是整个知音传说历史文化传承的唯一文物载体,坐落在蔡甸区蔡甸街马鞍山南凤凰嘴上,2008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蔡甸区是知音故里,千年的知音传说是这座隋朝建置城市的文化之根,2007年“伯牙与子期的传说”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木兰文化”则始于汉代,传播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和盛行于隋朝时代。据史籍记载,西汉年间,花木兰出生在黄陂双龙镇。从古至今,黄陂就有着众多与花木兰息息相关的名胜古迹,关于她的传说也在此流传不息。
自从明朝汉水改道形成汉口镇后,位于汉水和长江交汇处的汉口陆续出现了大小码头。在这些码头的附近形成了汉正街商品集散地,武汉从而成为中国当时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和物流中心之一。东西南北人流如织,码头文化从此在武汉扎根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武汉成为中国最有市井气息的城市之一。
②武汉之精神。2011年武汉市市委常委会确定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作为武汉城市精神表述语。武汉市市委书记阮成发指出,城市精神既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升华、广大市民精神气质的提炼,也要反映对武汉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深刻揭示了辛亥武昌首义“敢为天下先”的核心精神和武汉这座城市独有的历史魅力和精神品质,浓缩了武汉兼收并蓄、宽厚豁达的文化特质。“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首发”,这就是“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勇于创新的首创精神和改革精神。武汉内蕴的城市精神,不断升华着武汉市民的文化境界与品位。
(6)武汉城市形象LOGO设计
与国外相比,我国城市形象标志的产生、应用相对较晚。武汉市已经意识到城市形象标志在城市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性,积极实践并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城市形象标志设计。
如图4.4,武汉城市形象LOGO设计及文字设计,标识释义武汉简称为“汉”,是“江汉朝宗”之地,“汉口”“汉阳”皆因汉水得名,武汉与“汉”血脉相连。源于汉水的“汉”也是汉语中最美丽、最宏伟的一个字。银河因状若汉水而称为“天汉”“河汉”“星汉”。汉朝、汉族、汉字……“汉”将美丽的河流、壮丽的天象和一个伟大的民族包罗在内,是国际接受度最高的中华文化符号之一。武汉城市形象标识以繁体“漢”字为设计创意点,融入篆书写法。左侧三点水呈人型交叉状,指代长江、汉水,寓意上善若水,武汉得水之先天。右侧包含多个楚文化及武汉元素,上部为出土的楚国双联玉舞人造型;中部简化字体形成一个“中”字,寓意武汉处中国之中,是中部崛起的中坚力量;下部形如琴之座,寓意支撑武汉腾飞之基。标识以中国印的形式表现,以渐变式的“楚红”为主色彩,透出浓厚的楚汉文化韵味。采用水墨毛笔表现的“WUHAN CHINA”英文字体,给城名以灵动的国际化表达。
图4.4 武汉城市形象LOGO设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江城文化”的博大精深,尽管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洗礼,仍能感受到“江城文化”艺术的魅力以及楚人创造出这段辉煌的文化艺术的胆识和气魄。武汉地铁视觉传达设计,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武汉“江城文化”大背景下的独特优势,从武汉传统文学、歌舞、音乐、神话、绘画、雕刻中吸取营养,从中提取设计创作元素,用现代材料和艺术语言表现武汉市地铁艺术主题;将代表武汉艺术特点的色彩、造型、图饰与老武汉的码头商贸文化、特色风味小吃、近代兵器工业、名人轶事、楚剧汉戏等地方民俗素材整合,寻找设计切入点,发挥现代人的想象和智慧,依托武汉市的江湖山水自然条件,打造具有“江城文化”特色的武汉地铁视觉传达设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