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大诗人李商隐一生都生活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以至于“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四十多岁就郁悒而终了。殊不知,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的大诗人杜牧其实也是牛李党争的受害者,虽然杜牧在感情上受到的伤害可能没有李商隐那么深那么重,但他因为党争而遭受的损失应该远远超过李商隐。
和出身普通公务员家庭的李商隐不同,杜牧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是个像贾宝玉一样,含着银汤匙长大的高富帅。杜牧的爷爷杜佑在宰相的高位上退休,并且著有历史巨著《通典》,杜牧的父亲杜从郁则官至驾部员外郎,和贾宝玉的父亲贾政的官位大体相当。
在步入仕途这个事儿上,世家子弟出身的杜牧并没有像贾政那样依靠祖上的荫庇,而是和贾宝玉一样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获得了进士及第,当时他二十五岁,称得上是少年得志,风光无限。但此后他的从政之路很不顺畅,尽管胸怀报国之志,腹藏治国之能,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直到七年之后邂逅了牛党领袖之一牛僧孺。
早在金榜题名之前,二十二岁的杜牧已经因为一篇《阿房宫赋》而名动天下,作为资深文人的牛僧孺对他肯定是久仰大名,钦慕不已。所以,他到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时,就邀请杜牧做他的掌书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省政府办公室主任。杜牧彼时三十岁左右,才华横溢而且“美容姿”,不但深受女孩子欢迎,就连身为长者的牛僧孺也对他关爱有加,经常派人乔装打扮跟着“独自去偷欢”的杜牧,以便保证风流才子的人身安全。
对于当时的牛李党争而言,分歧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那些割据一方,各自为政的藩镇,牛党以为只要藩镇们不特别过分,中央政府就可以忍着,以免让朝廷卷入战争;李党则主张削平那些不听中央招呼的藩镇,把全国所有土地都真正统一在大唐的旗帜之下。(www.zuozong.com)
杜牧虽然深受牛党领袖牛僧孺的知遇之恩,他的政治态度却和李党更加接近,因为他从小就树立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而且一直留心“治乱兴亡之计,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并且研究《孙子兵法》为其做注,时刻准备着为大唐的统一大业和主权完整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国演义》中的徐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结果一生未为曹操设一计,而杜牧则是“身在牛党营,心与李党同”,这种尴尬处境注定他的仕途会经历更多的曲折和挫折。李党当政时,杜牧就被排挤出京城,到地方州郡为官,比如黄州、池州、睦州,牛党掌权时,杜牧就会被调回京城担任一些有名无实或有职无权的官位,比如膳部员外郎、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总之,杜牧在二十余年的仕途生涯中始终没有像他爷爷那样获得实现兼济天下的远大理想的机会。当然他在做地方官为政一方的时候,还是兴利除弊做了很多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情,在各地都留下了不错的官声。
李党领袖李德裕做宰相执掌朝纲的时候,回纥入侵,泽潞叛乱,被赶出京城在黄州做太守的杜牧打破党争藩篱,上书李德裕详细恳切地陈述自己的用兵方略,李德裕“奇其才”,并采纳他的建议平定了叛军击退了回纥,事后却对立了大功的杜牧不闻不问,因为他恨极了牛党中人。但杜牧并未因此不再关心国事民生,后来,他见江淮地区水匪横行,百姓遭难,就再次上书李德裕为民请命为国纾难,最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通力合作彻底解除了江淮流域的匪患。
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大诗人杜牧没有把自己视为牛党或者李党,他只是想怀着一颗忠君爱民之心,成就一番治国安邦之业。令人遗憾的是,他生在牛李两党掐得像乌眼鸡的那个时代,结果他的青春被蹉跎,他的才能被荒废,他的人生被打折(杜牧去世时年仅四十九岁),只在后人心目中留下了一个诗人的名号。如果杜牧生当其时,他完全有可能凭着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和独树一帜的诗歌成为一个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文武兼备型的历史伟人。但历史没有假设,虽然杜牧的人生境遇远远好于同为晚唐大诗人的李商隐,但他其实也是牛李党争的一个深度受害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