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先民的饮食依赖采集、渔猎,食物来源极不可靠,因此饮食内容是多方面的,无所谓主次之分。随着人们在采集、狩猎中对某些动物、植物习性的熟悉,逐渐对这些易见易获的动植物加以选择,这样就形成了人们饮食中的主食,有了主次之分。某一地区的人们往往能保持这种饮食的相对稳定性,即饮食生活中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各种食物的组合和排列,这就形成了本地区人们的饮食结构。
华夏民族的饮食结构,是以谷类植物食品为主,肉蔬、水饮为辅的模式。自从原始农业形成以来,这种饮食结构一直延续,影响到后世乃至今天。商代的社会经济是以农业为主且占绝对优势的综合性经济,这就决定了商代的饮食结构一定也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菜肉果饮为辅食。当然,不同地区的方国、部落,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特征不同,表现出来的饮食结构也不尽相同。如周边一些民族以游牧、渔猎为主要经济特征,其饮食可能以肉食为主。《礼记·王制》记载:“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而同是主谷食的不同地区,在所重谷类作物上也有区别,如北方主食黍、稷,南方主食稻米。这是同时代饮食结构的地区性差别。此外,饮食结构也有等级性差别。从距商代不远的后世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谷食、肉食配置比例,以社会阶层的不同而有等级性差异。王室贵族的饮食当是最高级的,食物品种最多,有食(饭)、有饮、有羞、有酱等。由于人们饭量是一定的,食物品种花样的众多,就使得每一项尤其是谷食的数量配置减少。而平民百姓的饮食是普通级的,没有那么多的种类,没有那么多谷食以外的食物配合,因此其谷食数量的比例就大些。而下层奴隶的饮食结构则恐怕是仅可维持生命延存的基本型的,充其量有谷食(饭)和水饮两种,则谷食比重就更大些。
饮食,仅从字面上理解,包括饮和食两大部分,这便是基本级的饮食结构。如果再细分的话,商代的饮中至少又可分为水饮和酒饮两种,至于后世的饮类如凉、滥、酏、浆等,商代是否已有,尚不敢肯定。食里面又可分为饭和菜这两个亚类型。每个级别的细分,都增加一些类型,使饮食走向精致和高级。但都离不开基本的食和饮,甚至基本的饮和食也参与了高级分类中其他饮食品种的烹制过程,因而成为其中的重要成分。在整个系统中,肉食显然是次要的,是一种最低限度的生活上所不必需的奢侈品;菜肴的次要性,不但可以从“食”这一字便包括广义的餐饭和狭义的谷类食物两者在内可以看出,而且也可以从周礼中表现出来。《礼记·丧大记》记载:“既葬,主人蔬食水饮,不得菜果……练而食菜果,祥而食肉。”这也说明“蔬食水饮”是基本的饮食。《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商汤使亳众为葛耕种,馈饷之食中有“酒食黍稻”、“黍肉”。商代初年亳众之食似不会有此高档,恐是孟子为商汤贴金的过誉之词。(www.zuozong.com)
基于上述模式的商周先秦饮食文化结构,食物的原料可分为谷类、蔬菜、果实、兽类、鸟类、鱼类、贝类以及其他[1]。以谷类为主食,副食有菜蔬、果实、肉食,而且似乎已形成一种生理习惯或叫饮食观念,即有食便有饮,下层庶民、奴隶如此,正规的或高级的饮食场合也是这样,只不过各自的饮食内容、档次不同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