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殷人尚白”是一个殷商时代确然存在的历史事实,而且也从各个方面得到了印证和补证。那么,为何会产生这样一个关于颜色的习尚观念?这样一种颇具时代特征的观念思想是否有其社会的历史的深层原因?
(一)其他诸说的分析与考辩
对于“殷人尚白”的来历,历史上曾有殷商为金德,金属白,故殷人以白为上。比如《吕氏春秋·应同》:“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我们认为,这是以后世已经系统化了的五行学说来解释殷商观念,在时代上有些错位,故不足论。
其实关于“殷人尚白”的来由,应该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但是有一种观点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那就是商族属东夷部族大家庭,商族的尚白习俗可能来自东夷部族。比如张京华先生认为:“大汶口文化的显著特征是白陶,殷墟遗址中也发现有白陶,白颜色正是商民族所崇尚的一种颜色。《史记·殷本纪》据《礼记》引孔子说:‘殷人尚白。’商民族崇尚白色的传统可能就源于大汶口文化亦即太暤宓羲氏的文化。”[274]
那么何以东夷部族就有尚白风俗呢?东夷部族以太昊部落为最老,东夷族的祖先有太皞、少皞,“皞”也作“昊”,取其光明之义,“昊,天也,表示太阳经天而行的意思。奉太昊为祖宗,就是说他们自认为是太阳的子孙,或是从太阳升起的地方产生出来的”。论者认为殷人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那里的原始先民普遍存在着对太阳的崇拜。郭沫若先生称“殷人于日之出入均有祭祀……盖朝夕礼拜之”,殷人对太阳的崇拜可见一斑。《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陆德明《释文》引崔注云:“白,日光所照也。”《说文》:“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太阳是光明的象征,进而形成了“以白为吉”、“以白为贵”的习俗和观念。
持此观点的人就认为“殷人尚白”与崇拜太阳神有关,比如李炳海先生认为,“殷人尚白”与东夷部族乃至后世的蒙古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崇尚白色习俗是一样的,“殷商及东夷族既崇尚白色,又普遍存在对太阳的崇拜,如果将二者联系起来,就会找到殷人及东夷族尚白的原因。尚白和太阳崇拜有因果关系,是由太阳崇拜而引起尚白。太阳是光明的象征,有太阳光线照射为白昼,无太阳光线为黑夜,先民在不具备光谱分析的条件下,凭直观感觉只能把太阳光看作是白色。这样一来,就由太阳崇拜导致尚白,进而形成以白为贵的观念和与此相应的礼仪风俗、宗教巫术,这就是殷商及东夷族尚白习俗的由来”[275]。范瑞红、张颖也认为:“东夷时期,盛行太阳崇拜,殷商在宗教信仰上继承了这一传统,于是,反映日月之光的白色成为殷商时代的天授之色,成为最尊贵的颜色。”[276]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别样的说法。比如刘钊先生认为“殷人尚白”是由于人们对于物以稀为贵的珍视:“历代典籍中载有‘白虎’、‘白象’、‘白鹿’、‘白雉’等祥瑞,这些白化的动物,用现代遗传学来解释,是由长期潜伏的白毛隐性基因引起的,或是所谓先天遗传的结果。白色象征洁净、长久,动物中的白化个体非常稀少,自然会引起人们的珍视。”[277]陈伯霖先生认为“殷人尚白”与后世女真族尚白道理是一样的,“女真族地处严寒,长披冰雪,穿白衣狩猎,不易被野兽发现,便于接近射击目标,提高命中率,具有保护色的实际效果。久而久之,形成尚白习俗”[278],等等,不一而足。
也有一些学者从白色的象征意义和社会属性来分析“殷人尚白”产生的原因。比如汪涛先生认为:“在殷人的信仰里,白色可能代表了尊敬、繁殖之意,所以跟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在殷墟卜辞里,白色的祭品多用于奉献祖先。”“从现代人类学的调查中,我们知道白色在祭祀场合下,往往象征着和谐、尊敬以及生命的延续。在祭祖礼中使用白色的祭品,这意味着缅怀祖先,承认祖先的权威,与祖先的灵魂相会。”[279]而郭静云女士则认为:“殷人祭祖时大多选用白牲……而是因为在古人神秘之信仰中,白色为祭祀祖先之颜色,周人亦从之。……用白牲祭祖之礼与白色用作丧色之礼密切相关。因白在信仰中具核心作用,故其必牵涉深入之信仰和象征意义。”[280]
对于以上诸说,本人一概不能苟同。因为太阳崇拜云云,不是殷商民族或东夷部族所独有的信仰,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太阳神崇拜,以此为理由不能说明东夷部族尚白和“殷人尚白”的观念发生原因。同样,以白色的精液象征生命之延续的观念,也不是某个民族所独有,而应使用于一切民族。白色作为丧礼之色应该是白牲祭祖的后世发展,也不能说明“殷人尚白”出现的缘由。至于物以稀为贵的珍奇说,与自然世界里普遍存在的大量的白色事物,存在大量毛色为白的动物相矛盾,更不能成为“殷人尚白”观念存在的依据。同样,作为少数民族狩猎于雪地掩护色出现的白衣说,也有悖于殷商民族大部分时间处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这样一个历史事实,也是不能解释为何产生“殷人尚白”观念的。
(二)商族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使然
其他诸说不能尽如人意,而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种说法:商人和羌人等在其蒙昧时代,都是原始的游牧民族。因此,牧羊是这些民族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于是,商人的先祖,也就开始了对羊的关注与喜爱乃至崇拜。《说文解字》曰:“羊大为美”,这至少体现了汉代人对其祖先喜羊心态的回忆;而古文字中的“善”,亦以“羊”为构件;至于“吉祥”之“祥”,初期就是“羊”字。正因为殷人牧羊、食羊,于是喜羊、崇羊,终于让羊的白色,成为他们心目中最崇高的颜色。这可真算得上“爱屋及乌”了[281]。
我们认为,这种说法倒有可能是说到了点上。因为追溯这一观念产生的渊源,与殷商民族在最初曾是一个游牧民族有一定关系。因为我们知道,殷商民族起源于燕山以南的渤海湾地区,本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迁徙使商族发展壮大,最后进入中原地区,建立殷商王朝。商朝在其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一直都保持着一个游牧民族放牧、狩猎的生活习性和经济模式[282]。古代游牧民族都以牧羊为业,从对羊的肤色的熟悉而喜尚白色或淡色东西,因而都有尚白的共同习俗,如羌族崇敬白石、匈奴族刑白马为盟、契丹族以白马祭天、满族献二白马于神、拓跋族祭用白羊等等,可能都属这一类。历史上的不少少数民族如蒙古族、鲜卑族、高丽族、藏族、阿尔泰族、白族、白狄族、羌族、女真族、回族等都有尚白的习俗,舍此理由之外,很难会有更为合适的解释。
当然,“殷人尚白”在殷商历史上形成一种深层次的社会习尚与观念,很可能还有其强烈的宗教意识方面的因素,如殷人多祭,祭祀祖先、神灵时,心怀敬畏,祭牲祭品以洁白干净为上,祭器是洁白干净为宜,故白色的祭牲、白色的祭器,祭者穿着白色的服装,便被认为是祭祀祖先最圣洁、是合宜的东西。
另外,在众多颜色中,商代人喜欢、尊崇白色,是很可能、很自然的事。因为与周人相比,“周人尚文”、“殷人尚质”。“质”为朴质,指事物的质地、本来面目。白色是众多色彩之中的底色、原色,从崇尚朴质这一观念出发,商代人自然喜欢无彩的原色,进一步形成观念,崇尚众多色彩中的白色。
【注释】
[1][德]约翰内斯·伊顿著,杜定宇译,《色彩艺术》序言,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2]夏鼐:《关于安阳殷墟玉器的几个问题》,《殷墟玉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
[3]周仁等:《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和殷周时代制陶工艺的科学总结》,《考古学报》1964年第1期。
[4]李济:《殷墟白陶发展之程序》,《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八本,1957年,第853~882页。
[5]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二本·1001号大墓》,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62年版,第26页、第69页。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203页。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260页。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5年安阳殷墟的新发现》,《考古》1976年第4期。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滕州前掌大商代墓葬》,《考古学报》1992年第3期。
[10]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五本·1004号大墓》,插图十六,图版贰肆,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76年版,第31页。
[11]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六本·1217号大墓》,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68年版,第25~27页。
[12]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四本·1003号大墓》,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67年版,第28~34页。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259、260号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第1期。
[15]安阳市文物工作队:《殷墟戚家庄东269号墓》,《考古学报》1991年第3期。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10页。
[17]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二本·1001号大墓》,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62年版,第56~67页。
[18]马得志、周永珍、张云鹏:《一九五三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5年第9期。
[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209~210页。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209~210页。
[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259、260号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第1期。
[2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郭家庄160号墓》,《考古》1991年第5期。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00页。
[26]郭宝钧:《一九五〇年春殷墟发掘报告》,图版伍:3,《中国考古学报》第五册,1951年,第30页。
[2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259页。
[2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04~408页。
[2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38页。
[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31]董作宾:《新获卜辞写本》,《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1929年,第183~218页。
[32]梁思永、高去寻编著:《侯家庄,第二本:1001号大墓》,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62年版,第99~100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
[3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5页。
[34]李济:《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65年版,第62页。
[3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5页。
[3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49~150页。
[37]见引自[英]汪涛:《商代考古中的颜色》注31,载李伯谦主编《商文化论集》(上),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38]陈仁涛:《金匮论古初集》,香港亚洲石印局1952年版,第14页。
[39]Cheng Te-k'un:“The t'u-lu colour-container of the Shang-Chou period”,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37(1965),pp.239-250.
[40]见引自[英]汪涛:《商代考古中的颜色》,载李伯谦主编《商文化论集》(上),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41]梓溪:《青铜器名辞解说》,《文物》1955年第11期,第77页。
[42]李济:《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65年版,第62页。
[43]A.Benedetti-Pichler:“Microchemical analysis of pigments used in the fossae of the incisions of Chinese oracle bones”,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Analytical edition 9(1937),pp.149-152.R.Britton:“Oracle-bone color pigments”,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1(1937),pp.l-3.
[44]Cheng Te-k'un:“The t'u-lu colour-container of the Shang-Chou period”,pp.243-244.
[45]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殷墟墓葬之一,北组墓葬》,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60年版,第267、275、284、293、298、325、412~415页。
[46]石璋如:《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殷墟墓葬之二,中组墓葬》,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72年版,第334~335页。
[4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265~279页。
[48]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4页,该书列举了“朱书”“墨书”22例;刘一曼:《试论殷墟甲骨书辞》,《考古》1991年第6期,第546~554、第572页,该文共收集了“朱书”“墨书”26例。
[49]孟宪武、李贵昌:《殷墟出土的玉璋朱书文字》,中国洛阳偃师商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1995年5月。
[5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5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l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52]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
[53][英]汪涛:《殷人的颜色观念与五行说的形成及发展》,艾兰、汪涛、范毓周主编《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261~294页。
[54]巫称喜:《甲骨文形容词初探》,《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55]杨逢彬:《关于殷墟甲骨刻辞的形容词》,《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
[56][俄]郭静云:《幽玄之谜:商周色谱中表达青色的字汇与其意义的演化》,《历史研究》2010年第2期。
[57]唐玄之:《甲骨文所揭示的殷人光学知识》,《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58]郭沫若:《金文丛考·金文余释》,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59]吴其昌:《殷虚书契解诂》,第293页,《金文氏族疏证》,引自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019页。
[60]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上卷,第18页,引自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019页。
[61]高笏之:《中国字例》,卷二第90页,引自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020页。
[62]王献唐:《古文字中所见的火烛》,第198~199页,引自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020页。
[63]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479页。
[64]王宁:《再说“白”字之本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页,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071,2010-2-1 11:12:40发布。
[65]陈世辉:《释白》,《历史教学与研究》1959年第6期。
[66]赵诚:《甲骨文简明辞典——卜辞分类读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8页。
[67]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白”字按语,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026页。
[68]郭沫若:《释黄》,《金文丛考·金文余释》,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62~186页。
[69]唐兰:《殷虚文字记》,中华书局1982年5月版,第65页。
[70]于省吾:《释黑》,《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27~230页。
[71]姚孝遂按语,见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92页。
[72]于省吾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4页。
[73]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75页。
[74]王襄:《簠室殷契类纂》,正编第十卷第47页上,天津河北第一博物馆1920年版,1929年增订再版。
[75]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卷中,东方学会石印本1927年版,第25页上。
[76]孙海波:《卜辞文字小记续》,《考古学社社刊》第五期,1936年,第47页。
[77]金祥恒观点,见引自宋镇豪、段志洪主编《甲骨文献集成》,第12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页。
[78]姚孝遂按语,见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227页。
[79]李圃:《甲骨文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88~194页。
[80]王襄:《簠室殷契征文》考释,“人名”第3页下、“地望”第4页下,天津博物院石印本1925年版。
[81]郭沫若:《释黄》,《金文丛考·金文余释》,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80~192页。
[82]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75~1476页。
[83]唐兰:《殷虚文字记》,中华书局1982年5月版,第65页。
[84]姚孝遂按语,见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537页。
[85]唐兰先生观点见姚孝遂按语,载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099页。
[86]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卷中,东方学会石印本1927年版,第51页下。
[8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孙海波原著)《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92页。
[88]姚孝遂按语,见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197页。
[89]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页。
[90]郭沫若:《殷契粹编》,第549片考释,科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508页。
[91]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8页。
[92]于省吾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28页。
[93]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75页。
[94][英]汪涛:《殷人的颜色观念与五行说的形成及发展》,艾兰、汪涛、范毓周主编《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第267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甲骨文中的颜色词及其分类》,《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续编》,香港中文大学1995年9月,第188页。
[95][俄]郭静云:《幽玄之谜:商周色谱中表达青色的字汇与其意义的演化》,《历史研究》2010年第2期。
[96]W.Baxter.“A look a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olor terminology”.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vol.XVIII(1983),№2,pp.1-25.
[97][英]汪涛:《甲骨文中的颜色词及其分类》,《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续编》,香港中文大学1995年9月,第187页。
[98]王襄:《簠室殷契征文》考释第八卷“典礼”,第三页上,《王襄著作选集》卷上,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23页。
[99]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65年版,第1739页。
[100]唐玄之:《甲骨文所揭示的殷人光学知识》,《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01]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88页。裘锡圭先生也认为两者有混用的例子,见裘锡圭《释“勿”、“发”》,《中国语文研究》第二期,第35~38页。
[102]王襄:《簠室殷契类纂》,正编第一卷,天津河北第一博物馆1920年版,第5页,1929年增订再版。王氏“异毛色”之说也见之于其《簠室殷契征文》“帝系”第26页上。
[103]王国维:《释物》,《观堂集林》卷六,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版,第13页。王氏此论也见其《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第10页。
[104]诸家之说不备引,详见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457~2471页。
[105]郭沫若:《殷契粹编》第424片考释,科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66页。
[106]诸家之说不备引,详见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457~2471页。
[107]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83页、第84页。
[108]裘锡圭:《释“勿”、“发”》,《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0~81页。
[109]张启成:《释“勿”异议》,《中国语文研究》第五期,1989年,第29~30页。
[110]卫斯:《从甲骨文材料中看商代的养牛业》,《中原文物》1985年第1期。
[111][日]伊藤道治:《戠字考》,《殷都学刊》1992年第1期。
[112]金祥恒先生最早指出“物”可能是“勿牛”的合文。详见金祥恒:《释物》,《中国文字》,第30期,1968年,第1~11页。
[113]沈之瑜:《甲骨卜辞新获》,《上海博物馆集刊》第3期,1989年,第157~179页。
[114]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卷中,东方学会石印本1927年版,第26页下。
[115]王国维:《史籀篇疏证》,第33页,《海宁王忠悫公遗书》,据海宁王氏排印本石印1927年版。
[116]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卷十,决定不移轩1923年影印本,第3页。
[117]吴其昌:《殷虚书契解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页。
[1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小屯南地甲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47页。
[119]姚孝遂按语,见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526页。
[120][英]汪涛:《甲骨文中的颜色词及其分类》,《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3年,第173~190页。
[121][俄]郭静云:《幽玄之谜:商周色谱中表达青色的字汇与其意义的演化》,《历史研究》2010年第2期。
[122]东汉许慎撰,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46页。
[123]张颔:《侯马盟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07页。
[124]孙诒让:《契文举例》,卷九,楼学礼点校影印本,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92页。又在卷九第91页,孙氏将字误释为戠,认为此字从戈从音(音之省),正是《说文》“戠”字。朱按:孙氏此两字之解均误释。
[125]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卷中,东方学会石印本1927年版,第27页。
[126]王襄:《簠室殷契类纂》正编,天津博物院石印本1920年版,第4页,1929年修订再版;《簠室殷契征文》,“典礼”卷,天津博物馆石印本1925年版,第10页。
[127]王国维:《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上海仓圣明智大学《艺术丛编》1917年版,第37页。
[128]郭沫若:《卜辞通纂》,第53片考释,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页。
[129]诸家论点详见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347~2359页。
[130]林义光:《文源》,卷八,中西书局2012年版,第20页。
[131]唐健垣:《释栽载》,《中国文字》新9期,美国艺文印书馆1984年9月。
[132]裘锡圭:《说甲骨卜辞中“戠”字的一种用法》,《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庆祝武力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166~172页。
[133]商承祚:《殷契佚存考释》,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丛刊1933年版,第71页。
[134]陈邦怀:《〈小屯南地甲骨〉中所发现的若干重要史料》,《历史研究》1982年第2期。(www.zuozong.com)
[135][日]伊藤道治:《戠字考》,《殷都学刊》1992年第1期。
[136]严一萍:《殷商天文志》,《中国文字》新2期,1980年。
[137]胡厚宣:《重论“余一人”问题》,《古文字研究》第六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138]姚孝遂按语,见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354页。
[139]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40页。
[140]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65~1367页。
[141][德]张聪东:《甲骨占卜所反映的商代祭祀——中国上古宗教的古文字研究》,维斯巴登1970年(Tsung-tung Chang:Der Kult der Shang-Dynastie im Spiegel der Orakelinschriften:Eine pal?ographische Studie zur Religion im archaischen China,Otto Harrassowitz·Wiesbaden,1970.)
[142]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75页。
[143]刘书芬:《甲骨文中的颜色形容词》,《殷都学刊》2010年第3期。
[144]巫称喜:《甲骨文形容词初探》,《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45]刘书芬:《甲骨文中的颜色形容词》,《殷都学刊》2010年第3期。
[146]郭沫若:《殷契粹编》考释,科学出版社1965年版,第20页;《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考古》1972年第2期。
[147]于省吾:《释》,《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0~33页。
[148]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534~535页。
[149]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13页。
[150]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753页、第698页。
[151]陈世辉:《释白》,《历史教学与研究》1959年第6期。
[152]赵诚:《甲骨文词义系统探索》,《甲骨文与殷商史》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1页。
[153]Brent Berlin and Paul Kay.“Basic color terms: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 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154][英]汪涛:《甲骨文中的颜色词及其分类》,《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1993年,第173~190页;Wang Tao.“Color Terms in Shang oracle-bone inscriptions”.Bulletin of SOAS,1996,pp.63-101.
[155][俄]郭静云:《幽玄之谜:商周色谱中表达青色的字汇与其意义的演化》,《历史研究》2010年第2期。
[156]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卷下,东方学会石印本1927年版,第57页。
[157]顾颉刚:《五德终始下的政治和历史》,《古史辨》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04~616页。
[158]金祥恒:《释赤与幽》,《中国文字》第8期,1962年。
[159]黄伟然:《殷人尚白说质疑》,《大陆杂志》第三十一卷1期,1965年;见载黄然伟《殷礼考实》,第6~19页;又见载黄然伟:《殷周史料论集》,三联书店(香港)1995年版,第6~12页。
[160]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161]李济:《殷墟白陶发展之程序》,《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八本,1957年,第853~882页。
[162]瞿润缗:《殷虚卜辞考释》,第245片考释,见引自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019页。
[163]裘锡圭:《从殷墟甲骨卜辞中看殷人对白马的重视》,《殷墟博物苑苑刊》创刊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64]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954页。
[165]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44页、第445页。
[166]李炳海:《从殷人尚白到孔子的以素为本》,《齐鲁学刊》1991年第6期。
[167]杜道明:《“殷人尚白”考论》,《东方丛刊》2001年第4期。
[168][英]汪涛:《甲骨文中的颜色词及其分类》,《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续编》,香港中文大学1995年9月,第177页。
[169][英]汪涛:《商代考古中的颜色》,李伯谦主编《商文化论集》(上),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442~451页。
[170]刘钊:《“小臣墙刻辞”新释——揭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祥瑞记录》,《复旦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71][俄]郭静云:《幽玄之谜:商周色谱中表达青色的字汇与其意义的演化》,《历史研究》2010年第2期。
[17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第六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6页。
[173]赵诚:《花园庄东地甲骨意义探索》,王建生、朱歧祥主编《花园庄东地甲骨论丛》,台湾圣环图书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30~31页。
[174]刘源:《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研究概况》,《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
[175]彭明翰:《商代养牛业简论》,《农业考古》1991年第3期。
[176]于省吾:《双剑誃殷契骈枝续编》附《校补》,大业印书局石印本1941年版;郑慧生:《从商代的先公和帝王世系说到他的传位制度》,《史学月刊》1985年第6期。
[177]殷人有以梦为祸的观念,详见宋镇豪:《甲骨文中的梦与占梦》,《文物》2006年第6期。
[178]花东卜辞中的其他颜色的豕牲,仅有“黑豕”(《花东》459)一个辞例。其他颜色的祭牲,计有“黑马”(《花东》179、239、386)、“黄璧”(《花东》180)、“幽廌”(《花东》34、149、198、237)等,但这些是否为祭牲,用法如何,限于材料缺乏,意义不能明晰。相比而言,花东卜辞中的牛牲颜色黑白可以相提并论,除了“白牛”、“白牡”等之外,还有“黑牛”(《花东》278、451)、“黑牡”(《花东》6、150、161、180、252、319、392、451、457、481)、“黑牝”(《花东》49、67、123、161、175、178、220、350、437)等,主要用以祭祀祖甲、祖乙、妣庚。但这些黑色祭牲和其他颜色的祭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均不及白牲为盛。个人认为尚不能对“殷牲尚白”制度形成冲击。
[179]该辞例中的“黑”字,杨树达《卜辞求义》(第81页)误释作“黄”字,此从于省吾释作黑。因为从动物学上看,猪一般是黑色、白色、酱红色或黑白花色,而没有黄色的猪存在。
[180]闻一多:《释豖》,《考古社刊》,第6期,第188页;又载《古典新义》下卷,第539~544页。见引自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565~1567页。
[181]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卷中,东方学会石印本1927年版,第28页下。
[182]于省吾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83页所列3例及第606页所列4例“白犬”为误释,应为“白豭”。
[183]温少锋、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168~170页。
[184]于省吾:《释黍、、
》,《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47~249页。
[185]姚孝遂:《商代的俘虏》,《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
[186]张秉权:《甲骨文中所见的“数”》,《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6本第三分册,1976年。
[187]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870页。
[188]王慎行:《卜辞所见羌人考》,载其论文集《古文字与殷周文明》,陕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89]陈炜湛:《白羌、白人与白牛》,《读契杂记》,《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90]陈世辉:《释白》,《历史教学与研究》1959年第6期。
[191]瞿润缗:《殷虚卜辞考释》,见引自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又见引自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019页。
[192]姚孝遂:《商代的俘虏》,《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
[193]郑慧生:《“三白羌”辨》,《史学月刊》1983年第3期。
[194]裘锡圭:《从殷墟甲骨卜辞看殷人对白的重视》,《殷墟博物苑苑刊》创刊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又见载裘氏:《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34~235页。
[195]裘锡圭:《从殷墟甲骨卜辞中看殷人对白马的重视》,《殷墟博物苑苑刊》创刊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6]韩康信、潘其凤:《殷代人种问题考察》,《历史研究》1980年第2期;《古代中国人种成分研究》,《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
[197]李济:《安阳侯家庄商代颅骨的某些测量特征》,(英文版),《台湾研究院院刊》第一集,1951年6月;《安阳发掘与中国古史问题》,《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本下册,1969年11月。
[198]杨希枚:《河南安阳侯家庄殷墟所出颅骨的初步报告》(英文),《中国东亚学术研究计划委员会年报》第5期,1966年6月;《河南安阳殷墟墓葬中人体骨骼的整理与研究》,《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二本,1970年2月。
[199]C.S.Coon(孔恩):The Story of Man,PP.331-332,1954;An Anthrope-Geographic Excurision Around the World,Human Biology,Vol,30,PP.29-42,1958.
[200]Howells,W.W.(豪威尔士):Mankind in The Making,doubleday & company,inc.Garden city,New York,1936.
[201]罗益群:《殷商时期白种人在中原的足迹考》,《河北学刊》1985年第4期。
[20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第六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5页。
[203]杨希枚:《论汉简及其他汉文献所载黑色人问题》,《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9本上册,1969年。
[204]刘钊:《安阳殷墟大墓出土骨片文字考释》,第二届“古文字与古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12月12日~14日,台北)提交论文。
[205]杜迺松:《中国古代青铜器简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
[206]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05页。
[207]申斌:《商代科学技术的精华——青铜冶铸业》,《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殷都学刊》增刊1985年版。
[208]W.T.Chase,Thomas O.Ziebold.Ternary representations of ancient Chinese bronze compositions[A].Archaeological chemistry-II,Advances in chemistry series,Volume 171[C],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Washington,D.C,1978.293~334.
[209]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20页。朱先生选择了两种不同的解释进行比较,在此我们选择其中的一种数据。
[210]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20~527页。
[211]孔祥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4页。
[212]详见陕西省文物局、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编著:《盛世基金》中图版,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3年3月版。
[213]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3页、第73页。
[214]赵超:《石刻古文字》,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37~55页。
[215]张子高:《从镀锡铜器谈到鋈字本意》,《考古学报》1958年第3期。
[216]张亚初:《谈多友鼎铭文的几个问题》,《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3期;郝本性:《关于周代使用钱币的探索》,《中国钱币》1984年第4期。
[217]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第139~153页。
[218]河南省博物馆、扶沟县文化馆:《河南扶沟古城村出土的楚金银币》,《文物》1980年第10期。
[219][英]汪涛:《颜色与社会关系——西周金文中之证据》,《古文字与古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8年,第15~20页。
[220]李建西:《西周金文“白金”初探》,《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4期。
[221]黄石市博物馆:《湖北铜绿山春秋时期炼铜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8期。
[222]李延祥、王兆文、王连伟、韩汝玢:《大井古铜矿冶炼技术及产品特征初探》,《有色金属》2001年第8期。
[223][俄]郭静云:《幽玄之谜:商周色谱中表达青色的字汇与其意义的演化》,《历史研究》2010年第2期。
[224]于省吾:《释吉》,《双剑誃殷契骈枝》三编,北京大业书局1943年版,第28页。
[225]劳干:《古文字试释》,《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本第四分册,1968年。
[22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第六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5页。
[227]周仁等:《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和殷周时代制陶工艺的科学总结》,《考古学报》1961年第1期。
[228]谷飞:《白陶源流浅析》,《中原文物》1993年第3期。
[229]王铭洛:《陶瓷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对殷商“白陶”的科学探讨》,《学术论坛》1988年第3期。
[230]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编:《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葬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74年版;山东省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所编:《邹县野店》,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刘心健、杨佃旭:《山东临沂大范庄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发掘》,《考古》1975年第1期。
[23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著:《城子崖》,1934年版;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3年第7期;昌潍地区文管组等:《山东诸城呈子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0年第3期;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研室编著:《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胶县三里河》,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徐州高皇庙遗址清理报告》,《考古学报》1958年第4期。
[232]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大河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安阳洹河流域几个遗址的试掘》,《考古》1965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1979年安阳后岗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5年第1期;河南省安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汤阴白营河南龙山文化村落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1983年第3期。
[233]洛阳博物馆:《洛阳矬李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78年第1期;韩维周:《河南登封县玉村古文化遗址概况》,《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1981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1987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队:《1980年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1984年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几座墓葬》,《考古》1986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队:《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考古》1983年第3期。
[234]中国科学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5年第5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4年第9期。
[235]河南省博物馆:《郑州商代城址发掘报告》,《文物资料丛刊》1979年第1期;李科支、彭适凡:《略论江西吴城商代原始瓷器》,《文物》1957年第7期。
[236]冯先铭、安志敏等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64页。
[237]李济:《殷墟白陶发展之程序》,《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八本下,1956年版。
[238][日]梅原末治:《殷墟出土白色土器の研究》,日本京都同朋社1986年版。
[23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侯家庄北地一号墓发掘简报》,《考古学集刊》第2集,1982年版。
[24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259、260号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7年第1期。
[241]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大辛庄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59年第4期;郑振香:《论殷墟文化分期及相关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之一,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5页。
[242]安志敏:《白陶》,《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1期。
[243]李济:《殷商时代的陶器与铜器》,《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第9、10期合刊,1955年。
[244]李济:《殷墟白陶发展之程式》,《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八本,1956年。
[245]李济:《殷商时代的陶器与铜器》,《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第9、10期合刊,1955年。
[246]王宇信:《商代的马和养马业》,《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1期。
[247]裘锡圭:《从殷墟甲骨卜辞中看殷人对白马的重视》,《殷墟博物苑苑刊》创刊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48]郑若葵:《试论商代的车马葬》,《考古》1987年第5期。
[249]吴振录:《保德县新发现的殷代青铜器》,《文物》1972年第4期。
[250]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西安老牛坡商代墓地的发掘》,《文物》1988年第6期。
[251]山东省博物馆:《山东长清出土的青铜器》,《文物》1964年第1期。
[252]齐文涛:《概述近年来山东出土的青铜器》,《文物》1972年第4期。
[253]石璋如:《河南安阳后冈的殷墓》,《六同别录》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45年版。
[254]石璋如:《小屯四十墓的整理与殷代第一类车的初步复原》,《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0本下册,1968年。
[255]石璋如:《殷墟最近之重要发现附论小屯地层》,《中国考古学报》,第二册,1947年版;《殷墟后五次的重要发现》,《六同别录》上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44年版;《小屯C区的墓葬群》,《台湾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3本,1952年。
[256]马得志、周永珍、张云鹏:《一九五三年安阳大司空村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5年第9期。
[257]安阳工作队发掘资料,尚未发表。见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9页。
[25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安阳殷墟孝民屯的两座车马坑》,《考古》1977年第1期。
[25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新发现的殷代车马坑》,《考古》1972年第4期。
[26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69~1977年殷墟西区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1期。
[26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殷墟西区发现一座车马坑》,《考古》1984年第6期。
[262]安阳工作队发掘资料,尚未发表。见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页。
[263]材料未见发表。
[26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郭家庄西南的殷代车马坑》,《考古》1988年第10期。
[265]材料未见发表。
[26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梅园庄东南的殷代车马坑》,《考古》1998年第10期。
[267]岳洪斌等:《河南安阳殷墟大司空遗址发掘获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2005年4月20日。
[268]魏明艳:《殷墟新发现一座大型车马坑》,《安阳日报》2005年5月25日。
[269]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23页。
[270]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5~226页。
[271]朱彦民:《从易经看殷周之际的婚姻制度》,《殷都学刊》1991年第3期。
[27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第六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7页。
[273][英]汪涛:《殷人的颜色观念与五行说的形成及发展》,艾兰、汪涛、范毓周主编《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版,第261~294页。
[274]张京华:《始画八卦,世掌天官——殷商民族溯源及其文化特点》,《燕赵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75]李炳海:《从殷人尚白到孔子的以素为本》,《齐鲁学刊》1991年第6期。
[276]范瑞红、张颖:《浅析〈诗经〉红白为尊的色彩世界》,《文学教育》2009年第8期。
[277]刘钊:《“小臣墙刻辞”新释——揭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祥瑞记录》,《复旦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278]陈伯霖:《东北古代民族民俗文化与气候环境》,《北方文化研究》第2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88页。
[279][英]汪涛:《商代考古中的颜色》,《商文化论集》(上),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第422~451页;《殷人的颜色观念与五行说的形成及发展》,艾兰、汪涛、范毓周主编《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61~294页。
[280][俄]郭静云:《幽玄之谜:商周色谱中表达青色的字汇与其意义的演化》,《历史研究》2010年第2期。
[281]吴人:《“白”与殷人白色崇拜》,《咬文嚼字》1996年第8期。
[282]朱彦民:《商族的起源、迁徙与发展》,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