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武口凉皮:大武口区的独特小吃

大武口凉皮:大武口区的独特小吃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饮食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多以面食为主。大武口凉皮成为宁夏著名的小吃之一,家喻户晓。因为是纯手工制作,凉皮店供应有限,排队买凉皮成了大武口街边一道独特的风景。

大武口凉皮:大武口区的独特小吃

一、生产习俗

大武口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大多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半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少数人则依托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型之机,从事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等经营性生产。城镇居民除上班族外,主要以服务业、销售业等经营性产业为主。

20世纪90年代,农业生产全面向机械化方向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外出打工、从事经营性生产已成为主要方式。城镇居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逐年递增。

进入21世纪,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辖区农村土地被征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迅猛增加,农民工陆续进入建筑业、企业工厂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城镇居民以从事服务业、销售业、运输业的居多,进入厂矿企业工作的也占一定的比重。

二、服饰习俗

1949年以前,一般平民无论男女老少,衣服多以蓝、黑、白色的粗布为主。衣料贫富殊异,官绅富家男子一般多穿长袍马褂和挂面皮衣,头戴毡帽、皮帽或呢帽,脚穿毡靴或布棉靴;富家女子多穿右开襟袄、挂面皮衣和旗袍,脚穿绣花鞋。装饰品有手镯、戒指、耳坠等。平民穿粗布、老羊皮衣服。男子冬穿对襟小棉袄,夏着对襟布衫。老年男子也有穿大襟棉袄的,比较暖和。女子多穿大襟长袄、长衫。男女冬夏都穿大裆裤。棉衣多用棉花、羊毛、驼毛装填。男子冬季戴双耳棉帽或羊羔皮帽,夏季戴布帽。中老年妇女搭手帕。男女都穿自做纳帮布底鞋及布袜或羊毛编织袜。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的衣着穿戴越来越好。

20世纪50年代,制服和机制鞋逐渐普及。衣服颜色、式样种类繁多,有中山服、列宁服、学生服等。少数老年男女仍喜欢穿大襟衣服和大腰裤子。

20世纪70年代,的确良、混纺、涤沦及毛料等中高档布料上市,人们对花色式样越来越讲究,着比较新颖、流行的服装。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对服装的质地、式样要求更为考究,质地追求高档,式样也要新颖。西装、夹克衫、羽绒服装、各式裙子深受群众的喜爱,特别是青年男女,打扮得越发秀丽,充满青春活力。男女青年讲究发型,多数不戴帽子,个别戴帽者,因季节而异,种类繁多。

进入21世纪,人们对服饰的需求不仅对质地、式样更为考究,而且追求更为时尚、高档、款式新颖的服装,追赶服装潮流,与国际接轨,网上购物发展迅猛。

三、饮食习俗

1949年前,城乡人民饮食以面食为主,间食米。家境贫困的农民多食黄米“黏粥”或米面合做的“调和”“搅团”。冬时农闲,一日二餐,夏秋农忙一日三餐,干稀粗细,因家庭条件而异。蔬菜以土豆、黄萝卜白菜为主,冬季各家大都腌咸、酸白菜。俗有“米多面少菜当庄”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饮食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多以面食为主。喜欢吃面条、揪面片、臊子面、干拌面及馒头花卷烙饼、油饼等面食。

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的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饮食讲究饭菜分做,菜肴烹调,蔬菜品种繁多,肉类、豆制品类的副食在饮食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汉族以食猪肉为主,回族食用的牛羊肉也逐年增加,鸡、鸭、鱼、蛋需求量日增。逢年过节,家庭一般用烩猪肉、炖羊肉、炸丸子、包饺子待客。香烟白酒、啤酒、甜酒和各种饮料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大幅增长。城乡居民在饮食方面由吃饱、吃好向营养型、健康型方向发展,追求生活质量,荤素搭配、营养互补,戒烟戒酒蔚然成风。每逢节假日亲友相聚,在小吃摊品尝各地的特色小吃,在饭馆、餐厅享用特色大餐。辖区特色小吃店、饭馆、餐厅、星级酒店遍布大街小巷,随时可以享用全国各地的美味佳肴。特色小吃有凉皮葫芦粥、八宝稀饭、锅贴、茭瓜包子、手抓羊肉、羊杂碎、涮羊肉、油饼、馓子、烩小吃、粉汤、摊馍馍、沙葱、苦苦菜等,特色面食有荞面鱼鱼、扯面、青拌面、荞面饸饹。(www.zuozong.com)

大武口特色小吃里值得一提的是凉皮。凉皮传说源于秦始皇时期,相传,有一年大旱,稻谷枯萎绝收,无米上贡,乡民皆恐。有人将陈年大米浸泡过夜,石磨成浆,沉淀,撇去上清,上笼蒸制,加各种调料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尝过,感觉绵软爽滑,酸辣可口,大悦之下,遂免当年赋税,被指定为皇家贡品。

大武口凉皮成为宁夏著名的小吃之一,家喻户晓。因地处宁夏北部北纬38度黄金带,常年日照充足且有独一无二的气候优势,有黄河水灌溉的肥沃土地上长出的小麦蛋白质含量高,世代传统的小麦研磨工艺;用山泉水和面、洗面,还有本地种植的头茬羊角辣椒用石磨磨制成辣椒粉;辣椒粉与枸杞、芝麻混合再用当地优质的胡麻油浇烫,口感香醇、浓香四溢、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另外,是因为大武口凉皮集聚了陕西、河南、四川、兰州等地加工凉皮的优点,做出来的凉皮松软筋道,且带有面包的淡黄色,加上独特的配料(酱油、香醋、芥末水、花椒水、蒜水、香菜、黄瓜、油泼辣椒等十几种调料),吃起来润滑、酸辣可口,老少皆宜,既是平常餐,也是各种饭店、酒庄、酒楼等大雅之堂的必点盘菜。夏天,街上摆满了大小不一的长板凳及小桌,形成一条小吃街。凉皮上桌后,上面附着青翠欲滴的绿色—深色的是香菜、浅色的是黄瓜;金黄色的面筋;橘色的胡萝卜、白色的芝麻、花生米、红色的辣椒,五彩斑斓,似一道视觉盛宴。外来游客尝鲜后感觉特别好,带上真空包装凉皮,回去让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品尝。

大武口凉皮受到五湖四海的人的喜爱,并非是没有缘由的。作为一个移民城市,50年前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来此地扎根,外来人口汇集、多元文化荟萃,不仅融合了各地的语言,更融合了各地的饮食习惯,所以这里的凉皮更加适宜大众口味,也更加容易被人们接受。艰苦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大武口凉皮的横世出空,大武口的卷凉皮在西北也是绝无仅有。顾名思义,就是把凉皮用裹的方法做成的小吃,即把黄瓜丝、熟花生米、面筋、香菜等用芝麻酱和其他调料拌匀后放入一大张凉皮里面,然后裹成卷即可食用,是年轻群体和上班族的快餐首选。卷凉皮(也叫裹凉皮)是河南濮阳的一种特色小吃,因迁入大武口的河南人较多,亦有渊源。东武楼凉皮、三住宅凉皮、一棵树凉皮、三栋楼凉皮和905院小刘家凉皮都有20余年的创业史。因为是纯手工制作,凉皮店供应有限,排队买凉皮成了大武口街边一道独特的风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武口凉皮也开起了淘宝店,在网络上延伸消费圈,老牌子的凉皮经营者探索发展出新路子。有的客商在银川开起了形象店,在大武口配套了中央厨房,首次打出了大武口凉皮品牌,投放几十家直营店,资本的进入将改变大武口凉皮单店与蜗居式的经营模式,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各地。有3名石嘴山小伙以“零玖伍贰”品牌在美国加州尼维尔开设凉皮店,逐渐推向海外。

“大武口凉皮”成为特色小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截至2014年年底,辖区约有500家凉皮门店,已形成集聚规模的餐饮服务,同时带动辣椒、调料、蔬菜等其他农副产品消费,带动约2000人就业

四、居住习俗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武口地区居民住房多为土木结构平房。

20世纪70年代,农村的房屋建设开始向砖木结构方向发展,安装玻璃窗,新式单扇门,宽敞明亮。室内白灰墙,砖铺地或水磨石地面,传统的烧炕已被木板床和沙发床代替。

20世纪90代,农村有条件的农户开始建造二层楼房,瓷砖铺地,土法供暖(未采用集中供暖),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室内新式家具电器代替了陈旧的木柜,室内清爽舒适。

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房屋建筑已经是砖混结构,讲究三通(通光、通风、通水),自建房屋室内都安装自来水,室内厨具、卧具、电器、沙发、茶几等已经与城市居民无差别。

2008年后,征地拆迁农民都已经住上了政府安置楼房,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选择在市区内、城乡结合部购买楼房,享受着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为城乡经济困难、居住条件较差的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城镇居民旧楼换新楼、小户型换成大户型,室内装修越来越新颖、时尚。

五、出行习俗

20世纪80年代,在农村人们出行仍以自行车为主要代步工具,摩托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在农村,近距离出行,人们选择用自行车代步,较远距离出行,则选择用摩托车代步,摩托车成为农村居民的主要代步工具。在城镇,随着公交事业和出租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城镇居民近距离出行仍以自行车或摩托车为主要代步工具,较远距离出行则选择乘坐公交或出租车。部分经济较好的家庭购买了私家车。

进入21世纪,城乡居民家庭收入迅速增长,追求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成为人们的新目标。电动车取代了自行车、摩托车。2010年后,部分老板、经理购买30万元—100万元的小轿车,个别煤矿老板拥有200万元以上的超豪华型“路虎”车,普通百姓家庭购买10万元以下的小轿车达20%。节假日亲朋好友租车游、自驾游成为时尚,远距离旅游、探亲访友乘坐飞机或轮船已成为普通百姓的首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