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素质,健体防身
武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仆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
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实践证明,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
武术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都是以技击作为中心内容的。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且能够学会攻防格斗技术,特别是武术功力训练,更能发挥技击的实效性。
武术的搏斗运动,通过攻防技术练习、拳打、脚踢、快摔等动作的运用,互相扬长避短,攻彼弱点,避彼锋芒,讲究得机、得时、得势,从而提高判断力和应变能力。这无疑能提高人们克敌制胜和防身自卫的能力,尤其对公安武警和边防指战员更具实际意义和作用。
(二)锻炼意志,培养品德
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心、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学全过程中,“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尚道德,“尚武崇德”。诸如尊师爱友,包含了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像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品德。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在社会的发展中,武德的标准和规范也不尽相同,尚武而崇德不仅能很好地陶冶情操,还会大大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三)竞技观赏,丰富生活
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唐代大诗人李白好友崔宗之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著名诗篇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汉代打擂台,“三百里内皆来观”。这些描绘都说明无论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竞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散手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观赏,给人以启迪教育和乐趣。
(四)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武术运动内涵丰富,技理相通,入门之后会有“艺无止境”之感。群众性的武术活动,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手段。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播,还可促进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许多国家武术爱好者喜爱武术套路,也喜爱武术散手,他们通过练武了解认识中国文化,探求东方的文明。武术通过体育竞技、文化交流等途径,在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知识拓展】(www.zuozong.com)
太极拳对于武德的培养要求
一、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如何能学艺!
二、学太极拳不可狂。狂则生事。不但手不可狂,言亦不可狂。外面形迹,必带儒雅风气,不然狂于外,必失于中。
三、学太极拳不可满。满则招损。俗语云:“天外还有天。”能谦则虚心受教,人谁不乐告之以善哉!积众善以为善,善斯大矣!
四、学太极拳招招当细心揣摩。一招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启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招自为一招,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五、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
六、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吾身中自有本然之阴阳开合,非教者所能增损也!复其本然,教者即止(教者教以规矩,即大中至正之理)。
七、太极拳虽无大用处,然当今之世,列强争雄,若无武艺,何以保存?唯取是书演而习之,于陆军步伐止齐之法,不无小补。我国苟人人演习,或遇交手仗,敌虽强盛,其奈我何!是亦保存国体之一道也!有心者,勿以刍荛之言弃之。
八、学太极拳不可借以为盗窃抢夺之资。如借以抢夺,是天夺之魄,鬼神弗佑,而况人乎?天下孰能容之!
九、学太极拳不可凌厉欺压人。一凌厉欺压,即犯众怒,罪之魁也!
(节选陈鑫.陈式太极图说[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