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棣赢得支持,提出开拓海洋

朱棣赢得支持,提出开拓海洋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棣登上皇位,自然满心欢喜。提起海外国家和辽阔的海洋,朱棣顿时眼睛一亮。他对月有怀,因星有感,猛然间想出了一条妙计。胡濙说完,就有许多人表示赞同。朱棣见多数人支持自己的想法,觉得该是决策的时候了,应该趁热打铁,把事情定下来。听了朱棣的话,官员们一个个喜形于色,纷纷表示支持。

朱棣赢得支持,提出开拓海洋

朱棣登上皇位,自然满心欢喜。但是,有件事却令他心事重重。

原来,朱棣攻下南京后,却得不到朱允炆的下落,十分不安。一说他已离开人世,一说他乔装外逃,还有说他出家当了和尚。朱棣想,死了倒也罢,若还在人间,必然是个后患,所以,必须除掉他。

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除掉朱允炆呢?如果公开张榜捉拿,恐怕朝廷官员和老百姓都不服,因为允炆毕竟是合法的皇帝啊。看来,只有暗中寻访,然后悄悄地把他干掉。

于是,朱棣便密令礼部侍郎胡濙暗中查访。但胡濙出巡很久,足迹遍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也没有得到半点消息。他回京复命时对朱棣说,既然国中找不到,是不是会乘船渡海,偷偷地逃到海外或者某个海岛上去了呢?

提起海外国家和辽阔的海洋,朱棣顿时眼睛一亮。他回到乾清宫,躺在九龙绣榻之上,浮想联翩,夜不能寐。便叫近侍开了玲珑八窗,卷起珠帘绛箔。只见万里长空,一轮明月。他对月有怀,因星有感,猛然间想出了一条妙计。

朱棣想出了什么妙计?

他想,自己抢了侄儿的宝座,肯定招来许多人的不满,如果能把国家治理得比太祖在世时更加繁荣昌盛,让老百姓更加安居乐业,给富贵人家更多的满意,反对的人自然会减少,抢来的江山也会更加牢靠。他知道,与海外通商贸易,一向是增加国库收入的重要手段。富人们希求的象牙、犀牛角等珍品,也都是来自海外。他还从郑和那里了解到西洋有许多美丽富饶的国家,便想,如果派一支庞大的船队到西洋去,一来可以通商贸易,把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漆器茶叶、铁器等世界一流产品销往海外,显示中国的富强,也换取一些海外珍品;二来可以把中国的先进技术和华夏悠久的文明传播出去,向海外宣扬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三则可以借机暗地里寻找朱允炆。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他越想越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兴奋得一晚上没有合眼。

第二天,当金鸡三唱,曙色朦胧的时候,他便起床,吩咐升殿,要和朝臣们商议下西洋的事儿。在太监们的簇拥下,他来到金殿,登上宝座。文武百官,早已一个个朝衣朝带,端立在金殿两旁。净鞭响了三下,朱棣便说:

“今日文武百官,都会集在这里,朕有要事和众卿相商。”

百官三呼万岁,然后齐声说道:“陛下有何旨意,臣等钦承。”

朱棣说:“自从太祖开创大明国以来,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朕很想派船队前往西洋各国,扩大通商贸易,结交友好,显示我们中国的富强,传播华夏悠久的文明,宣朝廷的威德,不知卿等以为如何?”至于寻访朱允炆的事,他当然不便当众直说。

朱棣用目光环顾大厅,半晌不见有人启奏。刚要再次发问时,却见班部中闪出一位魁梧英俊的官员,太监服饰,一看便知是郑和。

郑和从小就怀着远航的梦想,立志长大后要当一名航海家,去海上航行,去麦加朝圣,见识西洋国家,只因为不幸的遭遇,他的梦想破灭了。想不到如今朱棣竟有这样的宏大理想,要派船队下西洋,他的早已熄灭了的火焰又被点燃了,心中无比的激动。他想,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遇,不可轻易放过,一定要极力支持,并争取参与。因此,他来到丹墀前,躬身奏道:“奴婢郑和,恭请圣安。”

朱棣微微点头,问道:“郑卿以为如何?”

郑和说道:“陛下打算与海外各国通商往来,示中国的富强,播华夏的文明,宣朝廷的威德,此举实属大智大勇,奴婢竭诚拥戴。”

郑和的话音刚落,三朝元老、户部尚书夏原吉就从班中闪出,启奏道:“太祖在世的时候,一向主张闭关自守,不许寸板出海。臣以为下西洋的举动,有违先皇的遗训,实在不可取。下西洋劳民伤财,没有什么好处,依臣看还是不必打这样的主意。”(www.zuozong.com)

朱棣听完夏原吉的意见,沉默了一会儿,向兵部尚书王景弘问道:“王爱卿意向如何?”

王景弘本有支持下西洋的意思,但碍于夏元吉的权势,不想得罪他,于是,就违心地说:“夏尚书言之有理,下西洋有违太祖遗训,且劳民伤财,望陛下三思。”

胡濙知道朱棣派船队下西洋的用意,而且他自己也很赞成,现在有人反对,当然要站出来说话。于是他启奏道:“夏尚书和王尚书的话未必有什么道理。当今皇上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派船队下西洋,与海外通商贸易,结交友好,这是再好也没有的了。依臣看不是劳民伤财,而是于国于民都有益。”

胡濙说完,就有许多人表示赞同。

朱棣见多数人支持自己的想法,觉得该是决策的时候了,应该趁热打铁,把事情定下来。于是他说:“夏、王二卿言之有据。但古人曾说过,世道变了,处理事情的办法也要变。现在正当我大明的盛世,民富国强,声震四海,不是洪武时代可以比的。我们应当抓住这样的大好时机,与西洋各国交好,显示我国的富强,倘若太祖在世,也会这样做的。”

听了朱棣的话,官员们一个个喜形于色,纷纷表示支持。有人说,太祖在世时,在钟山种了几千万株桐树和漆树,这是造船的好材料,可以建造大海船。有人说,中国的金银首饰,瓷器陶器,丝绸绢缎,早就闻名海外,要是去海外贸易,用它们换取象牙、犀牛角、香料和各种珍品,必然深得海外各国欢迎。还有人说,太祖在世时,设了四夷馆,培养了一批翻译人才,可以随船队前往西洋,沟通语言……

能得到这么多人的支持,朱棣非常高兴。便说:

“那么,下西洋的事就这么定下来了。不过,还得委派一名官员,统帅下西洋的船队。此人不但要有高超的组织指挥才能,熟悉航海驾驶,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既要了解西洋各国情况,又要懂得西洋各主要国家的语言。郑爱卿文武兼备,为大明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又熟悉西洋各国风土人情,若能挂印远航,相信不会辜负朕的重托。”

朱棣的话得到文武百官的支持,都纷纷上前保荐郑和。

站在人群中的郑和,看到这种场面,多么激动和高兴啊!从小立下的航海志向,如今竟能有实现的机会,真是连做梦也没有想到!此时此刻,他的眼前,立即出现了父亲给他讲过的一幕幕航海的情景。他是多么愿意去完成这个重大的使命啊!他整了整衣冠,从班中走出,来到丹墀前,向朱棣行礼,然后启奏道:

“臣托陛下的洪福,愿意立功海上,万里扬威。”

朱棣看到郑和的决心和勇气,心中大喜,便当着满朝文武,对郑和作了正式任命:“朕任命你为总制,统帅下西洋的船队。从今日起,一切准备工作都在你的带领下进行。希望不要辜负朕的重托。”然后又任命兵部尚书王景弘为下西洋的副使。

任命完毕,朱棣对大臣们说:“你们要协助郑、王二卿做好下西洋的一切准备工作,不得怠慢。”然后,吩咐掌印太监取出两枚四十八两重的坐金龙印授给郑和和王景弘,又吩咐写了敕书送给他们。至于寻找惠帝的事,朱棣不便当着众人明说,只是暗地里派人跟随船队,去执行秘密的使命。

在一片欢呼声中,朱棣宣布退朝。

官员们都来到郑和与王景弘面前,表示热烈的祝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