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世纪中叶,正是我国起义军首领朱元璋率领民众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的年代。朱元璋当了皇帝,称为明太祖,年号洪武。
明太祖知道自己当初造反,为的是不受贪官污吏的压迫,如今自己当了皇帝,应该对别人稍加宽容,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保住天下。于是,他减轻赋税,实行了一些开明政策。结果,人民的生活比较安定,国家也富强起来了。可是,在他年老的时候,却有一件事放心不下。那是因为他的长子比他死得早,长孙朱允炆年纪又小,他死后由谁来继承皇位呢?他很想让第四个儿子、镇守北京的燕王朱棣继位,但皇宫里早就立下了传位长子长孙的规矩,如果违反,文武百官定会反对,也注定不得人心,所以,他不敢贸然行事。所以,在他临死的时候,不得不违心地把皇位传给允炆。朱允炆即位后,成为明朝第二个皇帝——惠帝。
朱允炆当了皇帝虽然高兴,但也忧心忡忡。他想,他的那几个王爷叔叔,一个个握着重兵,各据一方,自己年纪小小就当了皇帝,他们一定不会服气,要是他们胡作非为,欺侮他,甚至抢自己的皇位,那可怎么办?于是,他把和自己要好的三位大臣叫来,向他们请教。这三个人一个叫齐泰,一个叫黄子澄,还有一个叫方孝孺。
他把自己的忧虑对三人讲了以后,黄子澄建议道:“当今的几位王爷中,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和岷王,先帝在位时就胡作非为,不得人心。依臣愚见,削了这几个人,名正言顺,别人没有话说。”
方孝孺也建议:“燕王镇守北京,兵强马壮,实力雄厚,手下谋士又多,要拿掉他不是易事。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先削了周王,等于削了燕王的手足,然后再等机会把燕王搞掉。”
朱允炆很赞成黄、方二人的意见,但他对削掉燕王很没有把握,也不了解北京方面的情况。于是,齐泰出了个主意,要朱允炆派人到北京去,表面上是协助朱棣,暗地里却是刺探军情。
朱允炆觉得齐泰的话很有道理,便传了一道圣旨,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京布政使,派都指挥使谢贵、张信掌北京都指挥使司。
朱棣接到圣旨,心里很明白朱允炆的用意,表面上装得若无其事,暗地里却在加紧准备,并派人监督朝廷来人的活动。所以,关于朱棣方面的情况,奸细们没有办法搞到,就是搞到了也没有办法把情报送出去。(www.zuozong.com)
朱允炆得不到情报,心里很是着急,迫不及待地又派遣刑部尚书暴昭、户部尚书夏原吉等二十四人,充当采访使,到各地进行采访,实际上是去北京打听消息。
暴昭在采访过程中,抓走了燕王手下的一个官属,这使朱棣非常恼火。正在这时,他又得到消息,说他的几个弟兄王爷,被侄儿朱允炆搞得很惨,抓的抓,死的死,一个个家破人亡。
朱棣没能当上皇帝,本来就怀恨在心,现在朱允炆又下这样的毒手,还抓走了自己手下的官员,更是怒火中烧。这就更促使他下决心带领人马,打到南京去,把皇位抢过来。不过仔细想想,又觉得这样做不太妥当。因为朱允炆继位有合法的身份,要是公开对他用兵,难免道理上说不过去,恐怕众人不服。他知道侄儿年幼,缺乏治国的经验,眼下的这许多名堂,一定是侄儿手下的大臣出的主意,应该把罪责加在他们头上,才能师出有名。于是,他召集文武百官,哭哭啼啼地对他们说,现在他的兄弟,诸位王爷一个个遭到不幸,这不能怪当今圣上,而是圣上身边的奸臣齐泰、黄子澄这帮人的阴谋。他们欺侮皇帝年幼没有经验,纵容他把叔叔们搞掉,实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大家听了朱棣的这番话,又见他那个悲伤的样子,一个个义愤填膺,觉得齐泰、黄子澄这些人的确很坏,应该讨伐他们,但谁也不愿第一个站出来说话。
就在大家面面相觑时,一个内监服饰、英俊威武的青年出现在朱棣面前。他不慌不忙地向朱棣行礼,然后振振有词地说道:“王爷殿下,如今国难当头,这挽救危亡的重任,全落在王爷身上。依奴婢愚见,请王爷立即兴问罪之师,讨伐齐、黄,才不负众人所望。”
燕王抬头看时,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太监马和。
这马和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为什么会当上太监?他又为什么会在朱棣面前慷慨陈词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