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锡职教教师论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无锡职教教师论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3-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院在探索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建立了“工学结合”实践平台,依托专业理事分会,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识岗锻炼、跟岗训练、顶岗实习,把工学结合作为全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在预就业顶岗实习期间,实施“企业为主、学院为辅”的管理制度,学校与企业共担人才培养职责,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无锡职教教师论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实施了一个平台、两类基地、三根台柱、四个融入、五个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一个平台——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学院在探索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建立了“工学结合”实践平台,依托专业理事分会,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识岗锻炼、跟岗训练、顶岗实习,把工学结合作为全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

2.两类基地——“厂中校”、“校中厂”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学院在“工学结合”平台上,通过校企合作的不同形式,建设两类实践基地:校内实训基地重点建设“校中厂”(校中企),校外实训基地重点建设“厂中校”(企中校),同时在“厂中校”、“校中厂”重点建设生产性环境、真实性环境、仿真性环境等三种性质的实训基地,保障工学结合的有效运转,提高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3.三根台柱——学校、行业、企业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由广西农垦局举办,属于行业举办的学校。学院依托农垦产学研合作联盟,建立由广西农垦局、农垦产业园区、行业协会、企业联盟、社区和学院组成的“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形成“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动”的“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学校、行业、企业组成支撑工学结合的三大台柱。

4.四个融入

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四个融入”,实现学校与企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产学合作的运行机制。

岗位技术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和资料包,共同实施教学过程与管理,共同进行质量评价,实施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和顶岗实习。

企业骨干融入教学团队。依托学院理事会,完善企业兼职教师聘用制度,把企业骨干纳入学院骨干教师培养培训计划,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制度,聘请企业一线骨干为专业带头人,打造校企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www.zuozong.com)

生产企业融入校内实训基地。由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学校和企业共建共享实训环境。建设校企紧密型的“校中厂”(校中企)、“厂中校”(企中校)实践基地,引入企业项目,提升实训的内涵和品质,形成学校与企业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机制。

预就业融入毕业综合实践。由合作办学的企业提供批量岗位,作为学生预就业的顶岗实习,同时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顶岗实习方案。在预就业顶岗实习期间,实施“企业为主、学院为辅”的管理制度,学校与企业共担人才培养职责,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5.五个对接

高职院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的职业需要、行业标准、岗位能力、企业文化有效对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

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对接。高职教育的“专业”来自于社会的“职业”,职业教育的专业具有更多的职业属性,所以专业设置应与区域产业匹配,与产业对接。使专业与产业对接,培养目标与专业岗位需求对接,为生产、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高职教育的课程是连接职业岗位的职业资格,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质量。

教学安排与企业需要对接。专业的教学过程应与相关职业领域的行动过程、工作过程具有一致性,专业的教学安排要与企业工作过程的需要对接。教学安排以培养方案为依据,培养方案通常是由纵向维度(课程设置)与横向维度(时间维度)组成的矩阵形式。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施“双证书”制度,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岗位职业能力证书,获得劳动就业准入资格。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通过产学合作、“厂中校”和“校中厂”的教学实训,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把企业文化中的质量至上、诚信至上、顾客至上、制度意识等优良文化带进校园,与教书育人的校园文化对接,形成以生为本、质量至上、诚实守信的教书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优良的办学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相关推荐